天天看點

《不止不休》,可預約“年度華語電影”

“與其苟延殘喘,不如從容燃燒。”

這是電影《不止不休》中,出自張博之口,由韓東貫徹實行的一句話。

這部由白客、張頌文主演,以新聞記者為核心人物的影片,日前在全國範圍内開啟了“超前點映”活動。

首輪口碑,堪稱好評如潮。

就像某位網友所說,雖然因為題材原因,主創團隊在某些方面不得不做了權衡,但最終的成品,依舊是可預約“年度華語電影”的品質。

《不止不休》的故事背景,設定在2003年和2004年。

那時候的傳媒行業,依然是紙媒的天下。

白客飾演的韓東,雖是高中肄業,但卻寫得一手好文章。懷揣着對新聞理想的追求,他離開家鄉、遠赴北京,想要成為一名記者。

求職遇冷被嘲後,韓東并不氣餒,抓住一切機會毛遂自薦。因為過往發表在某論壇上的一篇文章,他被報社資深記者黃江(張頌文飾)青眼相加,獲得了在報社實習的機會。

但成為記者隻是開始,怎麼做記者才是關鍵。

貫穿《不止不休》整部影片的,其實是三個問題。

問題一,記者是什麼?

影片中,韓東和幾個畢業于名校的實習生進入報社後,黃江也問了他們這個問題。

一個實習生的答案是“無冕之王”。

紙媒時代,一篇有深度、有力度的新聞稿,能産生的影響力是不可估計的。記者手中的那支筆,某些時候甚至可以“決生死”。

但正因為如此,記者才更需要具備極強的責任感、道德感。如果僅僅隻是享受那份優先獲知真相的特權,以及左右輿論的影響力,就可能成為“昏君”。

問題二,什麼樣的記者才是好記者?

幾個實習生初進報社時,黃江做了個小測試。他讓某個實習生在報社内跑起來,那個男生問都沒問原因,便在辦公室内跑了一圈。

黃江以他為例,告訴韓東幾個人,做記者不能太聽話。

不盲從,才會有自己的分辨力和看事物的角度。

而這一點,在韓東的身上展現得非常具體。

人才招聘會上,其他人狂撒履歷時,他帶的是自己的文章合訂本。被問及學曆時,他沒有賣慘訴苦講述自己辍學的原因,而是強調應該看個人能力。

之後的“B肝代檢”事件中,韓東更是冒着丢工作的風險堅持撤稿。因為他看到的,是事件背後深陷社會歧視的群眾群體。隻因為是攜帶者,他們無法就學、被迫失業,連愛情都無奈終結。被周遭用異樣的眼光注視,甚至被驅趕。

隻有更正了現有錯誤,才能幫他們脫離困境。

問題三,記者該不該感性?

黃江告訴韓東,記者要客觀、冷靜而理性。

因為隻有這樣,才是一個合格的“記錄者”。

可這個世界上,沒有親身經曆,就不會真的感同身受;不是身在其中,又怎麼能體會那種“說不清楚”的痛苦?

“記者做久了,就會變成一種職業”。

影片中,韓東因為表現出色,獲得了轉正留在報社的機會。當他從黃江口中聽到這個消息後,一名同僚拍着他的肩,說了這句話。

理想變成職業,是因為沒有了曾經想要改變世界的熱血沖動,失去了與弱勢群體共情的能力。體會不到他們的困擾和絕望,又怎麼會真的想要奮不顧身去與不公對抗?

韓東能與被歧視群體共情,不僅是因為其中包括他的好友,還因為他也有過相同的經曆。

招聘會上,從業人員知道他隻有國中學曆時,發出的那聲不屑的嗤笑,無異于一記狠狠刮過來的耳光。

圍繞這樣的三個問題,《不止不休》用對照的模式,進行了闡述和探讨。

人與人的對照,是黃江和韓東。

事與事的對照,是礦難和“B肝代檢”。

黃江是不是好記者?

答案是确定的。

客觀而冷靜,新聞敏感性和行動力兼具,并且有着一定的社會責任感。

出場時,夾克衫、大書包,頭發淩亂、風塵仆仆,顧不上休息就跟同僚交流起了采訪結果;得知山西發生礦難,先是極力争取頭版,之後連夜帶着韓東奔赴事發地;調查采訪中,黃江也能快速融入環境,找到突破口,繼而擷取有用的線索。

但,他的新聞隻是揭露、記錄了已經發生的事,并不能改變什麼。

而後來的“B肝代檢”事件中,如果韓東沒有堅持撤稿,那他隻不過是另一個黃江。可幸好,他選擇了另外一個方向。

那篇《一億人的反歧視主張》,最終成了無數人的救贖。

觀衆對于《不止不休》的肯定和贊譽,既有影片對于現實問題的揭露探讨,還因為它拍出了仿若紀錄片的真實感。

遠離家鄉成為“北漂”的韓東,租住在狹小的廚房。用水管的水解渴,餓了就啃面包、冷饅頭;陪着他在北京追尋夢想的女友小竹,被老闆當做道具示範給顧客看,住在擺滿了服裝模特的倉庫裡。房頂上漏下來的水,多到得用桶接。

礦難事件中,煤場的大環境、縣城飯店、礦主處理事情的方式,以及“血牛”黑色産業鍊中的每一個場景、每一個環節,都真實到像在看“特殊方式”拍攝的新聞。

還有黃江。

從出場開始,黃江資深記者的身份,就因為張頌文形神俱佳的演繹,而沒有半點可以被質疑的地方。單是礦難采訪中,他細緻到把衣服做舊、弄髒的謹慎用心,将飯店作為切入點的老道敏銳,就足夠說服觀衆去相信。

這種從故事到人物,從細節到整體的真實感,讓《不止不休》的現實意義達到了巅峰。無論是針對媒體行業的針砭,還是關于理想的讨論,都能引發一定共鳴。

現如今,流量為王、亂象橫生,背後不僅是社會責任感的缺失,更有理想覆滅的因素。

十年飲冰,難涼熱血。

可,還有多少人能在社會的毒打中,記得自己曾經的初心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