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初代“雞娃”已“出籠”,“傾家蕩産”的結果,是孩子依然平凡

作者:張琳讀書

文| 會畫魚的貓

編輯| 歧歌

比起接受自己平凡,更加讓人難受的事情是什麼?

對此,中國的家長們用親身經曆給出了答案,那就是:自己孩子的平凡。

初代“雞娃”已“出籠”,“傾家蕩産”的結果,是孩子依然平凡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

從古至今,“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理念,便深深的根植在中國式家庭當中,尤其在近些年來,這種觀念更是到了一種十分偏執的地步,“雞娃”是以應運而生。

2021年底,“雞娃”二字被列選為年度十大流行語之一,由此再度揭開了中國教育難以啟齒的一面。

“雞娃”,一般來講指的是父母給孩子“打雞血”,為了孩子的成長,不停用各種形式鼓勵孩子進行拼搏的行為。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這個詞也反應出了父母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态。

其實,希望自己孩子成才,這樣的想法本無可厚非,可在越發激烈的“競雞”的大環境下,有很多的家長,難免顯露出十分急功近利的一面。

動辄幾萬,甚至幾十萬的輔導補習班。

變賣自家豪宅,也要搬進去陰暗潮濕的學區房。

甚至有些家長,為了孩子“考上”所謂的名校,不惜蕩盡家産,給學校捐财捐樓......

如今,第一代“雞娃”已然到了“出籠”的時候,這不禁讓人好奇,他們現在到底怎麼樣呢?

那些為此傾付一切的家長們,又是否得到了“應有”的回報呢?

初代“雞娃”已“出籠”,“傾家蕩産”的結果,是孩子依然平凡
初代“雞娃”已“出籠”,“傾家蕩産”的結果,是孩子依然平凡

“我這一輩子什麼大風大浪都經曆過了,但最害怕的事情,還是孩子不如我。”

家住廣東的楊先生,在旁人的眼中,算是妥妥的成功人士。

在楊先生年輕的時候,改革開放春風剛起,于是他便響應時代的号召,義無反顧的南下創業。

如今,一晃二三十年過去,現在的他事業有成,家庭幸福美滿,人生這場“牌局”似乎已經取得勝利。

但是,鮮有人知道,在楊先生光鮮亮麗的背後,卻有不為人知的煩惱與憂愁。

那,就是自己孩子的未來。

初代“雞娃”已“出籠”,“傾家蕩産”的結果,是孩子依然平凡

或許是因為自己的成功多少帶點運氣,楊先生經常能聽到有人在他背後嚼舌根,稱呼他為“土大款”。

也正因為如此,楊先生特别希望能擺脫掉“土”這個字,而首當其沖的便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不“土”。

“我祖上十八代都是農民,是以我也就是你們罵的土包子,但我希望從我的兒子開始,能染上書香,不再受這份氣!”

抱着這樣的理念,楊先生從自己的孩子剛剛懂事時,便開始“雞娃”。

大到各種昂貴的天價補習班,小到給老師送禮,楊先生算是用行動貫徹了什麼叫做“能用錢解決的事兒,就不是事兒!”

然而,盡管做到這種地步,楊先生孩子的成績依然差強人意,雖然不算很差,但也跟普通人差不了多少,最終考上了一所當地的一所大學。

好不容易熬到孩子大學畢業,進入社會,楊先生滿懷期待的以為自己孩子能夠闖出一番新天地。

可當孩子哭着跑回家後,一句話就讓楊先生頓時感覺整個世界都崩潰了:

“爸,我真不想努力了!”

初代“雞娃”已“出籠”,“傾家蕩産”的結果,是孩子依然平凡

“爸,我不想努力了。”

一句話在道盡孩子心酸的同時,也擊碎了楊先生的夢。

曾幾何時,楊先生的孩子,相信了父親的“雞娃”,以為“讀書”可以改變命運。

可當他走進社會後,面對和周圍普通人一樣的遭遇,月薪三四千,房價三四萬的絕望時,他真的找不到努力的意義所在。

最終,無奈之下,楊先生隻得接受孩子的平凡,替孩子買了車,買了房,并安排了一份輕松的工作。

“有時候不是你想不想接受孩子的平庸,而是你必須接受。”楊先生頗感無奈的說道。

至此,楊先生的“雞娃”宣告失敗,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他的“雞娃”或許也沒有失敗。

初代“雞娃”已“出籠”,“傾家蕩産”的結果,是孩子依然平凡

無獨有偶,北京的陳女士同樣也是“雞娃”的“失敗者”。

2018年,為了讓自家孩子能上某重點中學,陳女士和先生“蕩盡家産”,斥資2000萬買下了一間陰暗潮濕的“地下室”。

隻因,這裡是所謂的“學區房”。

其實,在買這間房子之前,陳女士一家的生活雖然不算太富裕,可也遠超絕大多數家庭。

甚至在老家還有一間自己的“别墅”,生活悠閑又滋潤。

但是,為了利于自己孩子的成長,陳女士不得不做出“犧牲”,變賣掉所有資産買下了如今的這間房子。

“隻要孩子以後能好,做父母的,吃點苦沒什麼的,苦盡甘來嘛,都是這麼說的。”

彼時剛剛搬進“新房子”時,陳女士滿懷期待的說道。

可現實真的能如她所願嗎?

初代“雞娃”已“出籠”,“傾家蕩産”的結果,是孩子依然平凡

2022年,時隔四年,有媒體再度回訪陳女士,隻見相較于之前的躊躇滿志,現在的陳女士臉上寫滿了憂愁。

“孩子成績始終提不上去,照這樣下去頂多隻能選擇去外省讀書。”

根據陳女士的叙述,除了打罵,幾乎所有“雞娃”的方法她都用了個邊,但效果依然平平。

她怎麼也想不通,為什麼自己付出了如此之多,孩子卻不能給她想要的結果。

無奈之下,如今的陳女士隻得另謀出路,開始考慮送孩子出國留學的事情。

但可以預見的是,與此同時,經濟的壓力将再次壓到了她和丈夫的身上。

初代“雞娃”已“出籠”,“傾家蕩産”的結果,是孩子依然平凡

當然,“雞娃”也并非沒有成功的案例。

在上海某家知名公司工作的趙先生,是第一代“雞娃”的“産物”,算是“雞娃”的受益者。

但,令人倍感意外的是,他對“雞娃”不僅沒有半點感激之情,反而深惡痛絕,以至于對他的父母,直到今天依然感到很是不滿。

原來,在趙先生小時候,為了他能夠成長的更為優秀,父母幾乎壓榨掉了他的所有時間。

每天睡醒之後,不是在補習班,就是在去補習班的路上。

這讓他回憶起自己的童年,或者說少年時代,至今依然感到深深的“惡心”。

除了身體的壓榨,精神的壓榨趙先生也一點沒有少受。

在讀書時,父母給趙先生定的規矩就是考試至少也要前二,如果拿不到,就是“連書都不會讀的廢物”,這讓他一度對考試患上了焦慮症。

是以,盡管趙先生後來如父母所願,考上了名校,畢業後也找到了很好的工作,但他對此并沒有任何感激。

“我的童年因父母而永遠失去了,這是得到再多東西也彌補不回來的!”

初代“雞娃”已“出籠”,“傾家蕩産”的結果,是孩子依然平凡

其實,像與趙先生經曆類似的有很多,“壓榨孩子”似乎已經成為了“雞娃”家庭的共識。

3歲學英語,6歲學奧數,8歲學鋼琴......

在“雞娃”的路上,孩子的每一分每一秒都被詳細的規劃了出來,幾乎沒有半點屬于自己的人生。

就像有網友詢問自己6歲的孩子,學會了1500個單詞夠不夠用時,有回答調侃的那樣:“6歲會1500個英語單詞,在美國是夠用了,但在中國肯定不夠!”

顯然,很多父母在“雞娃”時,已經到了魔怔的地步。

這不禁讓人好奇,真的值得嗎?

初代“雞娃”已“出籠”,“傾家蕩産”的結果,是孩子依然平凡

其實,“雞娃”完全是對現實無奈的選擇。

我的孩子可以不學,但是你的孩子學了,我的孩子就必須學!

其實,如今很多家長在“雞娃”的時候,考慮的都已經不是孩子會不會“優秀”,而是孩子能不能跟上“普通人”,能否達到“平庸”。

當“内卷”成為時代的主色調,“雞娃”自然就成了必然的選擇。

初代“雞娃”已“出籠”,“傾家蕩産”的結果,是孩子依然平凡

其實,在上文中提到的三位,無論是楊先生、陳女士還是趙先生,他們至少家境還算殷實,有去“雞娃”的成本,對于更多的普通家庭,“雞娃”才是真正的負擔。

例如在我老家的一個小縣城,很多家長都會送孩子去讀一所“私立中學”,那裡一年的學費都高達兩三萬元,而這些家長的月收入,不過堪堪兩三千塊。

但實際上,這些“私立中學”并不見得能提升孩子多少,再加上每年重點高中招生名額是固定的,這些“努力”,與其說是用在了學習上,倒不如說是用在了“排擠”競争對手身上。

“雞”不起,但又必須“雞”,這就是他們現在的尴尬現狀。

而顯然,這是極不健康的社會現象。

初代“雞娃”已“出籠”,“傾家蕩産”的結果,是孩子依然平凡

除此之外,被“雞”一代的成長,也不見得盡善盡美。

就第一代“雞娃”的“出籠”情況來看,其中有相當的多的孩子,都表現出自理能力極差,心理不健康的問題。

被“雞”的一代把學習做到了最好,可他們除了學習,也真就啥都不會了!

前些年,新華社曾有一篇報道,題目是:“大學生成電信詐騙的重災區”。

當時就有很多人好奇,為什麼孩子讀了這麼多書,按道理來說應該很聰明,為什麼反而更加容易上當受騙呢?

其實,這就和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過于缺乏社會經驗有極大關系。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當“讀書”拉到極緻,不可避免将會在其他地方出現缺失。

無獨有偶,這兩年頻頻出現的高校女生被PUA事件,也是同樣的原因。

初代“雞娃”已“出籠”,“傾家蕩産”的結果,是孩子依然平凡
初代“雞娃”已“出籠”,“傾家蕩産”的結果,是孩子依然平凡

那麼,既然“雞娃”如此不堪,難道就要家長們強行接受孩子的平凡,或者說落于人後嗎?

不,并不是,在我看來,“雞娃”不僅不該被抵制,反而應該被更廣泛的踐行。

但需要注意的是:切勿“無效雞娃”。

初代“雞娃”已“出籠”,“傾家蕩産”的結果,是孩子依然平凡

什麼是“無效雞娃”?

很簡單,說白了,就是少些攀比,多些務實。

其實,如今很多家長在“雞娃”的時候,往往是看着别人怎麼做,自己就學着怎麼做,完全不看這樣合不合适自己的孩子,有沒有用。

就像那“6歲學1500個單詞,在美國夠用,但是在中國不夠用”的例子一樣,這種無效的競争,除了滿足家長的虛榮心外,毫無益處。

其實啊,“雞娃”本沒有錯,但方法很重要。

沒有孩子生來平庸,隻是他的閃光點,你有沒有發現罷了。

就像之前一位外國家長,當發現自己孩子沉迷遊戲的時候,他第一時間想的并不是阻止孩子,而是認真跟孩子坐下來平等的對話。

當孩子說出自己希望未來成為一名“電競”選手的時候,這位家長便開始“雞娃”,監督孩子打遊戲。

最終一個月過去,孩子達到了遊戲裡的最高水準,并且收到了一家電競俱樂部的邀請函,在圓了自己夢的同時,第一個月的薪水就比父母兩人加起來都高。

這,難道能說是失敗的人生嗎?

初代“雞娃”已“出籠”,“傾家蕩産”的結果,是孩子依然平凡

熱愛是一個人動力的來源。

強行“雞娃”或許能點燃一時的激情,卻造不出渾身的熱血。

“無效雞娃”不僅是對孩子時間精力的浪費,更是對家庭沉重的負擔。

是以啊,“雞娃”本沒有錯,方法很重要,否則隻能是南轅北轍,适得其反,花了大價錢,孩子依舊平凡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