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教育最大的死敵,就是“孩子不喜歡就别逼他”

指望孩子自律,是最無用的教育。

那些高高舉起的“戒尺”,才能托舉起孩子的未來。

作者 | 西瓜媽

孩子的成長成才,到底是靠孩子自覺,還是要靠父母的管教和監督呢?

有位華人媽媽的育兒故事,側面回答了這個問題。

她叫于巾帼,有兩個孩子。

大女兒蕭宇琪是個天生的學霸,從小就文靜聽話,16歲時便榮獲加拿大總督獎,以優異成績被哈佛大學提前錄取,後來創業成功,成為全美最年輕的亞裔女性CEO;

可二兒子蕭宇陽就沒有那麼省心,從小就不把“聰明”用在正道上:

讓他去練琴,他總能以“不練,少練,胡亂練”消磨媽媽的耐心;

學習上,一有偷懶的機會,就絕對不會放過;

性格古靈精怪,愛哭愛鬧,總能想着點子給媽媽出難題;

......

不過,最後他也成功考取了哈佛,成就了一番頂尖的事業。

很多人問,兩個孩子個性迥異、天賦不同,為何能教的一樣優秀又出衆?

這位媽媽的回應,令人意想不到:

教育孩子有時候不能太開明,孩子對讀書、學習沒興趣隻是一個借口,家長放任不管,反而害了孩子。

天生自覺的學霸,畢竟隻是極少數,對于大多數像于巾帼小兒子一樣的孩子來說,自律都是個稀缺貨。

但因為有媽媽的耳提面命,在他不想學習時,為了督促他,把餐桌當書桌用,一邊做飯,一邊盯着他做功課;

在他不想練琴時不斷地“威逼利誘”:不練,就不能出去玩;少練,就減少卡通片時間;好好練,就增加娛樂活動。

是以,才成就了他的今天。

指望孩子自覺,是最無力的教育;指望孩子愛上學習,是最難實作的願望。

教育路上,最不能偷懶的就是父母,最不該放養的就是孩子。

教育最大的死敵

就是“孩子不喜歡就别逼他”

曾看過這樣一則故事。

有一天,一個孩子對父親說:“爸,跳舞太累了,我不想學,我想學唱歌。”

父親轉頭就答應了:“好,那學你喜歡的。”

一個月後孩子又說:“唱歌太難了,嗓子都啞了,還是唱不好,我想出去玩。”父親又允許了,覺得孩子還小,不喜歡就不要逼他。

十年後,當他需要上台表演才藝時,一個像樣的節目都拿不出來,于是怨恨父母沒有從小給自己培養一個興趣愛好。

父親很委屈:“當初是你自己不願意去,怎麼能怪我們沒培養你呢?”

而孩子的回答也很紮心:“我年紀小不懂事,你們也不懂事嗎?就不能逼我一把?”

有句話說的很有道理:

喜歡是人的本能,喜新厭舊也是,但是本能并不是技能。

如果父母一味縱容孩子的“喜歡”,凡事按照本能走,那無疑是在孩子成長中埋下了地雷,最後的結果,一定會以悔恨收場。

學霸的成功,優秀的形成,不是因為喜歡,而是堅持,更是因為他們背後有一對狠心的父母。

現實就是這麼殘酷,沒有付出,就不會有果實。

因為有狠心的媽媽,是以有了一代歌王周傑倫;

因為有狠心的爸爸,是以才成就了現在的鋼琴家朗朗;

也因為父母的狠心嚴厲,才能看到談吐優雅、博學多才的“國民女神”董卿。

教育本身,就是一件反人性的事情。

不要等到孩子錯失某個機遇,反過來質問你“為什麼當初沒有逼我一把”,才開始悔恨當初的自由和放任。

為人父母,該做的不是縱容孩子的本能,而是想着如何将孩子“喜歡”的本能轉化為“謀生”的技能,這樣他們才能快樂順遂地度過一生。

沒有一個優秀的孩子

是在父母的放養中長大

現在很多父母都大力推崇“放養教育”,希望在家庭中展現自己的開明和包容。

但是,不明就裡的開明,隻會助長了孩子的逃避心理,小時候逃避上學,長大後逃避人生。

知乎上有個話題:放養家庭下長大的孩子最後都變成什麼樣了?

有一個故事,很讓人唏噓:

小時候感覺自己的童年很幸福,父母從來不管我。

我不想寫作業可以不寫;我不想看書也可以不看;開家長會考了倒數,父母回來也不會找我麻煩;即使晚上十一點回家,也不會有人來管我。

後來,有一天我不想上學了,父母也很尊重,隻說了句不想上就不上了,再無其他。

可是,等她步入社會,才蓦然發現:沒有學曆和技能護體,真的寸步難行,隻能處在最底層,做最卑微的工作。

現在每天渾渾噩噩,荒廢餘生。

每一位優秀的孩子,都不是從天而降的,背後一定有一對“虎爸狼媽”在不斷地鞭策。

就像同樣面對這樣的孩子,北大博士奕戈的父親就明顯不同。

國中時,奕戈迷上了網絡遊戲,成績跌到低谷,甚至到了厭學的程度。

但父親沒有放棄,也沒有放任,開啟了一系列“硬核操作”:

首先,全家斷網斷電,然後全程監督陪伴,最後拿自己開始操練,給孩子做好榜樣。

試想,如果當年父親放任了他,他會是怎樣的局面,又面對着怎樣的人生?

有句話說得好:

所有命運贈送的禮物,都在暗中标好了價格。

教育路上,嚴是愛,松是害。

不管不問的“放養”,不可能教出優秀的孩子;松懈怠慢的“放任”,也不可能養出傑出的後代。

你現在給孩子的每一分快樂和自由,都是成長中的劇毒,最後釀成的必然也是一生的卑微與平庸。

教育孩子,不輕易讓步,是為了孩子更好地成長,不随意放任,是作為父母最基本的修養。

教育無法重來

請父母對孩子親力親為

人民日報曾公布一張時間表,看哭無數父母:

你給孩子的陪伴,是有“期限”的,錯過了有效期,教育無法重來。

然而每次談到教育孩子的問題,總有父母反駁:“我要賺錢養家,哪還有時間管孩子?”

可是,孩子沒有教育好,你賺來了金山銀山,又有何用呢?

就像董卿說的: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你選擇了賺錢,不去管教孩子。等孩子長大了,你辛辛苦苦掙了一輩子的錢,都抵不過他一年敗的。”

教育孩子才是一生的事業,孩子教育好了,就是在賺錢,而且這是一輩子穩賺不賠的投資。

越是智慧的父母,越懂得在孩子的教育上親力親為,幫助孩子腳踏實地走好每一步。

居裡夫人科研繁忙、壓力巨大,但為了女兒,她仍可以專門開設“兒童學習班”,親自教育;

兒子接受不了學校的教育模式,不想上學,鄭淵潔也可以專門為兒子打造“專屬私塾”,自編教材,設計課程。

正是因為父母的不放棄、不抛棄,居裡夫人的兩個女兒一個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一個成為知名作家,而鄭淵潔的兒子也繼續了學業,成為了動畫導演和企業家。

人生就像一場考試,父母是孩子永不退任的老師,沒有老師的幫助和引導,不可能有靠自己就通過的孩子。

無論哪個時代,無論貧富差異,無論政策如何,培養孩子,始終是一個家庭的頭等大事。

有些事,其他人代替不了,有些話,必須父母來說。

孩子的教育上,我們隻有一次機會,且有效期隻有十年,現在偷的懶,都是将來無法彌補的遺憾。

教育千萬不能“怕麻煩”,你怕一次,孩子的成長就減一次。

千萬别等孩子長大了,讓這個社會再替我們狠狠教育,到時候一切都晚了。

《清華學霸教子經》裡寫道:

父母要明白,孩子小時候缺乏自制力,對學習等艱苦的事情,不主動是常态,主動是非常态。 

因為比起“熱愛學習”,“厭學”才更符合孩子的天性。

但是,作為父母,我們就應該“順從”孩子的天性嗎?

顯然不是!

孩子還小,不懂那麼多道理,他們隻有眼前的快樂,沒有長遠的眼光。

隻能堅持一時,不能持續專注,更沒有強大的毅力和自制力來限制自己。

但這一切父母都要有。

如果這個時候,連我們都給孩子打退堂鼓,孩子又有什麼動力堅持下去呢?

孩子的優秀靠的不是天賦,而是在他放縱的時候,有個人能默默地拉他一把。

而如果我們一直讓孩子處在童話世界,在沒有任何強制的環境中長大,未來他又如何抵抗狂風暴雨呢?

有句話說得好,父母管教是基礎,孩子自覺自律是目的,基礎打牢,不怕地動山搖。

有時候,我們需要适當的強制,也需要嚴格的管教,這不是壓迫,而是在他意志薄弱時注射一針“強心劑”,幫他克服困難,讓他變得更加堅強。

教育路上,指望孩子自覺、自律,是最可笑的“謊言”,放養孩子,是最懶惰的行為。

時刻記住:

熊孩子是“慣”出來的,好孩子是“管”出來的,優秀孩子是“陪”出來的!

謹以此文,與所有家長共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