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馬來西亞華人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作者:獨行俠講白話文

馬來西亞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國家,因為他們大約20%的公民是中國人,是馬來西亞第二大民族,以下簡稱“大馬華人”。他們不同于其他許多國家,不同于那些幾乎完全西化的中國人,而是那些接受中國教育和文化影響的傳統中國人。

一.馬來西亞華人來源:

馬來西亞華人主要是明、清、民國時期從福建、廣東、廣西、海南等地遷移數百年的中國後代。這種中國遷移活動被稱為“下南洋”、與“闖關東”“走西口”一起被稱為中國近代三次人口遷徙之一。

下面詳細介紹下南洋時期的三個主要原因和後果以及曆史發展。

二.明朝16-17世紀:

在此期間,華人主要前往東南亞進行官方和海上貿易,以及明末抗清失敗後的一些明軍和難民。此時,中國人的遷移規模較小。

在此期間,過去的中國人與當地人通婚融合,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雖然血統和文化有一定的混合,但在當地華人社群形成後,他們通常不會選擇再次與馬來族結婚,而是從同一背景的家庭或來自中國的新移民中選擇婚姻對象,以避免被馬來人同化。

它們在文化上仍然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

馬來西亞華人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三.19世紀的清朝:

這一時期的中國遷移主要是勞動力和自身實力。為了尋求更好的沿海人民發展,這是中國人下南洋的第一個高峰期。

19世紀末,清朝開始衰落。人們的生活是恐慌和貧窮的。鴉片戰争結束後,中英簽署了《南京條約》。清政府終于廢除了海禁法,允許西方國家在東南沿海招募中國勞工,因為申請人必須簽署一份名為“中國勞工合同”的合同。

由于當時東南亞西方殖民者對勞動力的巨大需求,負責招募中國勞工的人通常被稱為“豬仔頭”。在巨大利益的驅使下,許多人甚至被綁架和哄騙成為勞動者。

由于工業的黑暗和國家的控制,一些中國勞工在出國前就被虐死了;由于船上條件極差,海途漫長,一批人會因為生病或鞭打而死亡,最終到達世界各地。

即使出國當華工程危險漫長,報名人數依然籠絡不絕。因為當時選擇這條路的人大多是貧困農民,很多人甚至吃不下飯,沒有出路。随着洋商的招聘,一批又一批的中國人坐上希望之船,駛向遠方。

在這些遭受苦難的合同中,有一個偉大而不知名的人物——丁龍。

馬來西亞華人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丁龍

他促成了美國最早的漢學系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的成立,為中國文化的海外傳播和研究做出了巨大貢獻。

當時,馬來亞半島被英國殖民者戰占領,印度尼西亞和荷蘭殖民者占領,需求最大,是以大量中國勞工從中國進口到馬來亞半島,印度尼西亞成為礦工和種植者。

在随後幾百年的曆史發展中,馬來西亞和印尼也成為中國人數最多的東南亞國家。

由于合同中國勞工受到豬仔頭和外國商人的非人待遇,中國勞工抵制并質疑各行各業的輿論。在壓力下,殖民國出台了改善中國勞工狀況的規定。

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頒布了禁止販運“豬仔”和保護華僑的法律,苦力貿易結束。

馬來西亞華人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四.20世紀初的民國時期:

在此期間,中國人下南洋主要是為了改善生活,避免戰争,這是中國人遷移南洋的第二個高峰期。

此時,中國戰争不斷,國家動蕩,東南亞得到殖民宗主國的支援。除了傳統的種植園和采礦業,鐵路、航運、金融、制造業等新産業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勞動力短缺,福利條件好。許多沿海地區的人去南洋賺錢或過上更好的生活。

馬來西亞華人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僅1922年至1939年,就有500多萬移民從廈門等港口出國。

此時,南洋華人仍關心祖國,在辛亥革命和抗日戰争中提供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黃花崗72烈士中有29人是華僑,至今在馬來西亞槟城還有孫中山同盟會舊址。

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争後,馬來西亞華人支援祖國抗日戰争。馬來西亞華人和新加坡華人每月向國民政府捐款420萬元,平均每人每天捐款近2元。據陳嘉庚(廈門大學創始人)介紹,抗日戰争初期5年,華僑直接向家人彙款50億元!

據何應欽介紹,1939年國民政府年戰費僅為18億元,可見南洋華僑的巨大貢獻。然而,他們中的許多人一生中甚至從未踏上過中國的土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