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太多人将兒童當作成人,卻将成人當作兒童

作者:星球呓語Mr
太多人将兒童當作成人,卻将成人當作兒童

一位法國的教育家認為:中國人将兒童當作成人,卻将成人當作兒童。确實,在傳統教育下,當兒童還是很小的時候,就要他們讀聖賢之書。這些書,當然隻有到了成年才能了解的,是以就要求兒童先去死背下來再說。然而,當一個人長大了以後,卻又将他(她)當作是一個“不道德的主體”地處處去看管着他(她),連婚姻也沒有選擇的自由,是以基本上仍然将他(她)當作是不能自主的兒童。

後來很長一段時間,這種颠倒錯亂的做法,似乎并沒有多大的改變。當兒童的心靈還很脆嫩的時候,就給其灌輸“階級仇恨在心裡長了根”或者是盲目擁護一類東西。而當一個人長大了以後,又從多方面的安排,強烈地暗示他(她)是一個沒有獨立判斷力的人,基本上将其當作是一個“性”還沒有萌芽的兒童,是以連談戀愛也諸多阻難。此外,還培養人用“類型化”而不是用具有“個體化”深度的方式去看人看事。是以,在“成人”看的小說與電影中,都一律搞黑白分明,一開場就知道“好人”是誰,“壞人”是誰——如此,可以省掉了十歲以下的兒童在電影開場時常要詢問父母的問題。然而,說中國人将成人當兒童則可,認為他們将兒童當成人,則牽涉到定義問題了。強迫兒童去接受他們的心靈發展階段還未能吸收之事物,自然也可以算作是把兒童當作成人。

然而,這并不意味去灌輸他們“人格平等”的觀念。因為,中國人既然将成人“兒童化”,搞到連成人的人格尊嚴都沒有,還怎樣去培養兒童的人格尊嚴。

太多人将兒童當作成人,卻将成人當作兒童

是以,要兒童去吸收超出其了解力的事物,隻是替未來将成人“兒童化”鋪路。這種用外力強加的辦法,正是為了去培養“他制他律的人格”的。換而言之,就是不要讓内省式的“自我”基礎出現。在傳統的私塾中,兒童必須去背誦其不了解的東西,自然使其對這種枯燥與陰郁的教育心懷恐懼,興趣索然。是以,塾師的唯一方法,就是一個“嚴”字。他必須經常闆起面孔來威吓學子們,而且多半還備有一根可以伸到教室中每一個角落的長竹竿,随時對以對不聽話的或背不出書的學童敲下去。所有的這一 切,對兒童的。已身發展都是不健康的。

太多人将兒童當作成人,卻将成人當作兒童

在今日的中國,當然已經不再存在這種情形。然而,為了不讓内省式的“自我”浮現,是以在一個幼兒還未能選擇之時,就灌輸其某種思想的做法,卻仍然是一種常情。至于中國人的傳統家庭教育,也是朝着同一個方向。中國人要求父母們達到的理想标準是“嚴父慈母”。是以,母親扮演的角色,必須是慈祥的,對子女縱容的,而父親要扮演的角色,則必須是嚴厲的,對子女威吓的。一般來說,在五六歲以前,兒童是在“慈母”的縱容之下度過,五六歲之後,就處于“嚴父”的教鞭底下了(是以,在這裡,“養”與“教”似乎也有一個形式上的分工)。然而,不論是在誰的塑造下,都不是朝着“個體”的人格成長的方向發展。“個性”既然無從出現,每一個人生活的意向遂集中在大家一樣的“身體化”的需要之上,至于超乎自己的“身體化”需要的道德生活的主要内容,則表現為對别人日常生活——起居飲食——的關懷與照顧之上。在家庭中,“慈母”對子女的照顧,一般來說是“養”,但也隻能涉及“身體化”的需要——飲食、穿衣、睡眠——其中義以“飲食”為主要内容。本來,世界各地的父母對幼兒也隻能照顧到這一個地步,因為“人格”之形成乃每一個人自己的事,是不能代勞的。然而,中國人對下一代的教養,并不着重發展“個性”,而隻是要其去迎合别人,亦即是培養“和為貴”與“息争”的态度。而且,中國人對子女的感情訓練,也不是準備使其獨立,而是使其永遠地對自己依附。

太多人将兒童當作成人,卻将成人當作兒童

是以,就将這個以滿足口欲為主的“身體化”階段無限地延續下去,亦即是永遠将其當作是隻處在一個階段的人。一個人即使到了三四十歲也好,在“慈母”眼中,卻永遠将其當作是一個必須常常用食物填塞的“小寶寶”,而不是當作是一個“性”已經萌芽了的成人——在這一個方面,上一代永遠是采取諱莫如深之态度的。是以,中國人不論在思想感情方面,抑或是身形體态方面,都出現了嚴重的“非性化”傾向。這種永遠将兒女當作是“小寶寶”的作風.可以用魯迅的一段話下評語:“所有小孩,隻是他父母福氣的材料,并非将來的‘人’的萌芽。”(魯迅:《熱風》)“二十四孝”中“老萊娛親”的故事,就很明顯地表達了一個人在父母面前的永恒童年狀态。

太多人将兒童當作成人,卻将成人當作兒童

中國社會要求“嚴父”做到的是另一種任務,那就是“教”。如上所述,中國文化注重培養的,是一種“他制他律的人格”,是以必須把每一個“個人”都當作是“不道德的主體”,而不是一個用内省的方式作自我決定的“良知主體”或“權利主體”。是以,就不去訓練每一個人用“選擇”或“批判”的方式去接受社會的規範,而必須像馴服野獸一般,用外力将它制服。“嚴父”為了完成這一項任務,就必須用威吓的手段,甚至出手到“打”。即使一個人的氣質是不嚴厲的,在子女面前也必須裝出這副面孔,否則就會被認為是害了下一代。正如《三字經》所說:“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太多人将兒童當作成人,卻将成人當作兒童

“嚴父”既然是用馴獸的方式去“教養”子女的,是以,在對即使已經成年的子女施以打罵時,就往往以“畜牲”稱之。然而,假如馴獸師的電鞭沒法除淨獅子與老虎體内最後剩餘的一點獸性,那麼,中國人的這種“他制他律”的方式,除了在人格的主要内容方面造成沒有個性,沒有尊嚴,逆來順受的态度之外,也是沒法子除淨人的最後一點“私心”的。是以,中國人遂永遠地被保持在一個“他制他律”的童年狀态中。魯迅說得好:中國人“照例是制造孩子的家夥,不是‘人’的父親,他生了孩子,便仍然不是‘人’的萌芽。”(魯迅:《熱風》)

太多人将兒童當作成人,卻将成人當作兒童

詩人琉璃姬:寫作也是将頭摁進黑夜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