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票房恐怕隻有6000萬,這部2023年“第一匹電影黑馬”,要砸了嗎?

3月的電影市場整體蕭條。

最賣座的電影《保你平安》,票房不過4.5億,和春節檔的繁榮形成鮮明的對比。

可臨近月底,突然殺出了一匹“黑馬”,讓大家為之一振。

這就是由白客和張頌文主演的新片,《不止不休》。

這部電影是新人執導的小成本電影。

拍攝完成後被雪藏了3年,講述的是“新聞報社”、“煤礦事故”、“B肝歧視”等話題。

這些話題有個共同特點,都很敏感‬,且‬都‬很‬有年代感。

這似乎注定了《不止不休》就是一部小衆電影。

可實際上,它卻引發了巨大的關注。

皮哥發現,在揭開神秘面紗前,本片至少有三大看點。

第一,《不止不休》的導演是王晶,監制是賈樟柯。

這個王晶不是我們熟悉的香港導演王晶。

他是賈樟柯的小弟,之前在賈樟柯的《山河故人》《天注定》《江湖兒女》中擔任過助理導演。

是以《不止不休》也可以看成是一部帶着濃重賈樟柯風格的現實主義作品。

賈樟柯自己也在片中客串了一個角色。

不過這個“烏龍巧合”誤導了很多人。

很多人真以為香港那個王晶和賈樟柯合作了,影片還是以增加了一些話題度。

第二,《不止不休》有個形容,“2023年的《我不是藥神》”。

2018年,《我不是藥神》上映後大獲成功,成為近10年最具影響力的國産片。

《不止不休》是在2019年開拍的,就是以《我不是藥神》為模闆的‬,都是講述一個小人物憑借一腔孤勇,對抗不合理的醫療制度。

《我不是藥神》對準的是慢‬粒‬白血病‬患者,《不止不休》聚焦的是B肝攜帶者。

慢粒‬白血病‬患者畢竟是少數,但中國近十分之一的人是B肝攜帶者,對這個話題應該是更深刻的體會。

是以《不止不休》如果拍得好,甚至有可能超過《我不是藥神》。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

《不止不休》裡有張頌文。

說來也是奇妙,《不止不休》在2019年拍攝,張頌文當時剛憑借婁烨的《風中有朵雨做的雲》在圈内小有名氣,但還不是大腕兒。

拍這部戲時,張頌文隻是配角,戲份不多,該片殺青後,最初的海報甚至沒有把他放上去。

随後《不止不休》經曆了3次删改,被雪藏3年。

這3年裡,張頌文一年火過一年。

先是憑借《隐秘的角落》裡父親的角色被觀衆熟知;

後來又參演了《心居》《掃黑·決戰》,正式邁入一線;

今年更是靠《狂飙》這部劇,徹底火出了圈,成為當下最炙手可熱的男演員。

2月,《狂飙》完結半個月後,《不止不休》也官宣定檔。

這部老片就陰差陽錯成了《狂飙》之後張頌文的第一部作品,關注度自然飙升。

片方押中了寶,自然不會錯過這個噱頭。

我們注意到在最新的海報裡,張頌文占據了半壁江山,和主演白客形成了“雙雄對決”模式。

黃渤曾說,他走紅前無人問津,走紅後身邊全是好人。

張頌文曾經一度無戲可拍,40歲還買不起北京一套房,現在一夜成名後立刻被捧成了C位。

從這張海報,我們也能窺探到娛樂圈的人情冷暖。

在《不休不止》的北京首映禮上,我們也看到了《狂飙》劇組裡高啟強的“親友團”。

高啟盛的扮演者蘇小玎,高啟蘭的扮演者隆妮,唐小龍的扮演者林家川,老默的扮演者馮兵都到場支援,為這部影片添了一把火。

可惜的是,盡管關注度拉滿,話題性十足。

但《不休不止》并未達到人們的預期。

影片上映後,豆瓣開分7.4分,目前跌到了7.3分。

作為一部現實題材作品,這個分數中規中矩。

再看票房層面。

上映3天剛剛過4000萬,最終票房估計隻有6000多萬。

和《我不是藥神》有着檔次上的差距。

《不休不止》為何沒能成為那匹黑馬?

在皮哥看來,電影可以簡單粗暴地分為三類:好片、爛片和及格片。

《不休不止》屬于第四種。

明明是個好故事,可因為導演的不成熟,拍成了平庸之作。

影片呈現的質感不像是一個成熟導演的作品。

更像是電影學院畢業生的畢業作品——

工工整整,模仿痕迹很重,過多的拼貼感使得主題散亂,缺乏後勁兒。

第一個不足,它在叙事上犯了主次不分的問題。

影片有兩條“故事線”。

一條是“記者線”。

即白客飾演的主角,從一名國中畢業生,通過努力,一步步成長為一名優秀的報社記者。

實作了自己的“新聞理想”。

第二條線是“B肝線”。

記者深入B肝攜帶者這個群體,以一人之力為中國一億人發聲。

顯然,在紙媒落寞的時代,公衆對所謂的“新聞理想”早已陌生。

記者在這個時代,也被無處不在的自媒體取代。

是以第一條線對現在的觀衆,很難産生太大吸引力。

但是,在後疫情時代,公衆對公共醫療衛生十分關注。

第二條“B肝線”在這個節點上,反而可以賦予全新的意義,值得大書特書。

票房恐怕隻有6000萬,這部2023年“第一匹電影黑馬”,要砸了嗎?

遺憾的是,導演一開始就把重點放在了第一條線上,濃墨重彩地講述了一個小人物的奮鬥史。

講述的方式還是最無趣的那一種。

主角拿着國中文憑來當北漂,招聘會上被學曆歧視;

落了腳,結果群租房電線被燒,沒有暫住證被帶到派出所問話,被趕出出租屋,和女友整體愁眉苦臉。

反正前期各種倒黴事兒,都被他遇到了。

後來一個偶然的機會,他進入了報社,然後毛遂自薦,剛好被張頌文飾演的資深記者撞到。

一問才知道主角經常在論壇裡發帖,張頌文剛好是論壇版主,曾經置頂過小夥子發的文章,于是主角“破例”拿到了實習名額。

接着主角深入前線,寫出了振聾發聩的文章,擊敗了一衆清北畢業生,成為了大報社的記者。

真是金鱗豈是池中物,一遇風雲便化龍。

可惜,這樣俗套的勵志故事已經被講爛了,觀衆的觸動不會延續多久。

影片第二條線本該是重點,結果影片播放了一半才開始講述。

兩條線因為沒有很好地縫合,是以割裂感嚴重。

影片仿佛一下子從人物傳記片,變成了醫療劇情片。

對比《我不是藥神》,大家就能明白這種差別了。

《我不是藥神》雖然一開始是講程勇的落魄,但醫療主題已經很早就開始鋪墊了。

比如程勇因父親的手術而發愁。

另外程勇因為有去過印度的經曆,是以才延伸出了呂受益的登門求助,呂受益的登場也很早。

之後的“代購”故事,一衆病患的登場,才能水到渠成。

這種故事叙述手法,自然也不會讓觀衆覺得割裂。

《不止不休》裡就犯了錯誤。

後半部分的B肝話題突然殺出,有點強行嫁接現實主義,讓觀衆感動的意思。

而因為時長的原因,第二條線鋪展得也很粗糙。

比如導演很雞賊,将“B肝攜帶者”和“B肝患者”做了差別,隻為前者發聲,後者直接略去。

票房恐怕隻有6000萬,這部2023年“第一匹電影黑馬”,要砸了嗎?

比如在科普B肝的傳染上,影片講了B肝主要是通過母嬰、血液、性傳播。

可艾滋病也是這三種傳播形式啊,影片的目的是消除大家對B肝的誤解,可看完後大家對B肝依舊是一知半解。

中國人向來甯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看了影片普通人對B肝的恐懼依然如初。

比如在講述B肝攜帶者面臨的困境時,導演語焉不詳,不肯詳述他們究竟被誰欺淩,隻是用符号式的鏡頭語言交代他們面臨的不公。

給人感覺就像是出了一記重拳,卻打在了棉花上;也像參加了一場審判,隻有原告到場,被告集體缺席。

比如一開始這些B肝攜帶者聚集在一起,還在集體控訴。

可到了結尾,好像導演在背後提醒他們到點了,他們立刻換了副面孔,配合起了主角的高大形象。

總之,用四個字概括就是“隔靴搔癢”。

第二個不足,影片在人物塑造上不夠立體。

《我不是藥神》之是以成功,是因為塑造了一個個鮮活的人物。

除了徐峥飾演的程勇外,還有章宇飾演的黃毛、王傳君飾演的患者、周一圍飾演的警察、譚卓飾演的病患母親,王硯輝飾演的假專家。

幾乎稱得上個個經典,很多配角還不乏金句。

但是《不止不休》在人物塑造上簡直是令人失望。

片中B肝患者張博,造型讓人想起了《我不是藥神》裡的王傳君,演員卻沒有演出王傳君的那種真實感。

女主角苗苗之前是《芳華》的主演,顔值和演技都不錯,可在影片中完全淪為了工具人。

主角男友受氣時,她隐忍不語;主角男友出息後,她開懷大笑。

本以為兩人會有分分合合的感情戲,結果真沒有(也可能删減了)。

反正這個角色是沒有靈魂的,充其量就是個進階充氣娃娃。

此外秦海璐、周野芒、賈樟柯、甚至是搞說唱的福克斯都出演了角色。

但都是匆匆一瞥,沒有任何角色塑造可言。

數來數去,影片其實就塑造了兩個角色。

一個是白客飾演的主角。

我們看看《我不是藥神》裡的徐峥,他塑造的主角市儈拜金、有心機。

但關鍵時刻經曆了蛻變,充滿正義感,整個角色張力十足。

但是白客飾演的這個角色,就是一條路走到黑。

票房恐怕隻有6000萬,這部2023年“第一匹電影黑馬”,要砸了嗎?

一個國中畢業生,卻自帶一種書生氣,全程苦大仇深,好像一出場就要幹大事的樣子。

這個角色的轉變有一場重頭戲。

他原本可以發一篇揭發B肝代檢的文章拿到頭版頭條,卻因為好友的遭遇決定撤稿。

可是我們遺憾地看到,這個角色并沒有從這個事件中獲得成長。

之前是正義感爆棚,之後還是正義感爆棚,前後沒有一點反差,讓人看過就忘。

這種太單一的“理想主義者”,很難獲得觀衆的共鳴。

另一個就是張頌文飾演的資深記者。

某種程度上說,很多觀衆就是沖着他去的,“含文量”決定了整部影片在市場上的成敗。

可惜的是,張頌文的戲份不多。

塑造的角色也比較單一,就是一個足夠理性,但有着新聞理想的新聞工作者。

不過在不多的戲份裡,張頌文還是展現了自己精湛的演技。

全片最炸裂的一段就是他貢獻的。

片中徒弟認為B肝代檢并不是那些人的錯,想要撤稿,師父不允許,一氣之下将茶杯砸在桌上。

這裡有個細節,杯中熱水燙了他的手,張頌文手部肌肉抖動的那一下,來得很真實。

後來師徒二人激烈對峙後,徒弟堅持要求撤稿,師父一把将徒弟的記者證撤掉,徑直走到排版的同僚旁邊。

先淡定地說了一句“撤,謝謝”,這顯示了一個新聞人的修養。

緊接着他仰頭離去,出門前重重吼了一句:“撤!”

整個報社鴉雀無聲。

整部影片平鋪直叙,而張頌文的這場戲是全片少有的高潮點。

值得一提的是,通過花絮我們可以看到,這場戲如何演,也是張頌文現場設計的。

并且現場給導演和白客講起了戲,為何這麼編排會更好。

白客後來表示,“還是獲益匪淺,讓我找到了感覺”。

可惜的是,張頌文後期沒有再出現過。

如果在片尾處,他能加兩場戲,協助徒弟發表那篇為B肝患者發聲的文章,并且說兩句點題的話,影片效果會更好。

可惜,白客沒有了他帶着,顯得形單影隻。

整部影片人物立不起來,故事也就成了空架子。

第三個不足,影片模仿拼湊痕迹過重。

新人導演往往善于模仿,這部影片裡也是,是以《不止不休》整體保持了一定的質感。

但也因為模仿,影片的拼湊痕迹過重,匠氣十足。

王晶是賈樟柯的小弟,是以影片整體呈現的就是賈樟柯式的寫實風格。

其中主角去山西煤礦采煤這一段,更像是從賈樟柯電影中直接拷貝過來的。

但是他又缺乏賈樟柯那種重劍無鋒的功力。

很多時候不得不借助商業類型片的手法完成叙事。

于是影片整體的劇情走向幾乎就是照搬《我不是藥神》,還隻學到了皮毛,沒有學到精髓。

在節奏的把握上前期還好,後半段明顯亂了分寸,在情感輸出上也是力有不逮。

大概是為了增加真實感,導演還把一些B肝患者采訪錄像植入到了影片之中,和劇情進行了巧妙的融合,讓影片又有了一些紀錄片的質感。

最後導演還學習了賈樟柯喜歡用的超現實表達。

比如讓筆在空中飛揚,讓報紙在人群中穿梭,這立刻讓人想到了《三峽好人》裡升騰的火箭。

但相比于《三峽好人》裡的随性一筆,本片中的處理顯得過于刻意了,像中學生寫作文刻意加入一些準備好的排比句。

最後,皮哥還想說。

《我不是藥神》之是以能夠打動上億觀衆,成為劃時代的不朽篇章。

不是因為主角程勇,也不是因為慢粒白血病病患群。

這些隻是故事視角和叙述載體。

它能産生如此強大的後勁,是因為它真正觸及到了普羅大衆内心關切的最深層,以及當下醫療體制的核心。

它讓每一個觀衆,在看完電影後,都久坐不語。

這也才是國産電影真正需要的“大尺度”。

相比之下,《不止不休》中這些“被掩埋的真相”,實在是塑造得流于表面,過于空洞。

票房恐怕隻有6000萬,這部2023年“第一匹電影黑馬”,要砸了嗎?

這3個不足,也是這部電影留下3個最大遺憾。

雖然“被眷顧”押中了張頌文的爆火,卻沒能押中觀衆如今的審美。

也緻使了這部原本2023年的第一匹黑馬,票房不盡如人意。

好在,新人導演王晶懂得“獻醜不如藏拙”的道理。

老老實實地模仿優秀的作品,一闆一眼地進行拍攝,雖然沒有将一個好故事拍出彩,但至少中規中矩地完成了任務。

我想大多數走出影院的觀衆都會給出這樣一句評價:拍得不錯,但僅僅是不錯而已。

很遺憾,《狂飙》之後,張頌文問世的第一部新作難言驚喜。

但别忘了,《不止不休》其實是一部積壓多年的老片,老骥伏枥充當黑馬,本身就有些勉強。

我們期待張頌文真正的新作誕生。

相信那時候,“含文量”将和“含騰量”一樣,成為評判一部作品成色的刻度尺。

文/皮皮電影編輯部:一粒雞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