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歐洲風雲

作者:熊文安

歐洲位于東半球的西部,面積約1016萬平方公裡,共有46個國家和地區。歐洲有人口約7·4億,有日爾曼人、斯拉夫人、凱爾特人、拉丁人等68個民族。歐洲是世界上地勢最低的一個洲,平均高度隻有340米,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占60%。歐洲作為世界七大洲中除了澳洲以外最小的一個洲,卻在世界近、現代史發展中凸顯着它的地位和作用,其影響可謂重大和深遠。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自世界進入近代以來,歐洲已然成了世界的所謂中心和主宰者。歐洲的一隻蝴蝶扇動一下翅膀,全世界都會随之卷起風暴。歐洲人隻要跺一下腳,整個地球都會随之震顫。請看發生在歐洲近代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及其對世界的影響:

一、殖民世界的帝國主義均源自歐洲。

自世界曆史進入近代以來,通篇都寫滿了歐洲殖民主義者野蠻侵略擴張和殖民世界的罪惡曆史。首先是葡萄牙帝國。在15世紀進行的大西洋探險和1415年對休達的征服标志着葡萄牙成為第一個海上強權國家。葡萄牙殖民世界靠的是航海業的發展。因為在陸地上列強證戰不斷,它占不到優勢。于是便開始大力發展航海學校,以及加強地圖學的知識,把目光投向海外。在一個世紀後,葡萄牙終于成為歐洲首個打通印度航線的國家。被葡萄牙殖民過的國家和地區主要有巴西,非洲海岸和印度、安哥拉、莫三鼻克、馬德拉群島、亞速爾群島、印度尼西亞、馬來半島南部的馬六甲、澳門地區。大陸的澳門地區被葡萄牙占領了112年。1999年12月20日中國政府恢複對澳門行使主權。

接着是西班牙帝國。西班牙是世界上第一批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帝國和殖民帝國之一,也是世界曆史上最大的帝國之一,被認為是第一個日不落帝國。從1492年哥倫布登陸美洲開始的三個世紀裡,西班牙在美洲大陸和加勒比海地區就不斷地進行着征服和殖民,先後占領了大部分加勒比海島嶼即西印度群島、墨西哥、南美大部、中美洲地區、北美西部太平洋沿岸(直達阿拉斯加)和北美中部内陸。16世紀中,西班牙和葡萄牙是歐洲環球探險和殖民擴張的先驅,并在各大海洋開拓貿易路線,使得貿易繁榮,路線從西班牙橫跨大西洋到美洲,從墨西哥橫跨太平洋,經菲律賓到東亞,大肆掠奪世界各地的财富。西班牙征服者摧毀了阿茲特克、印加帝國和瑪雅文明,并對南北美洲大片領土長期殖民。

之後有荷蘭和法蘭西殖民帝國。從西班牙獨立出來之後,荷蘭憑借着航海技術和對外貿易,通過荷蘭西印度公司和荷蘭東印度公司進入海上,開始建立其殖民帝國。荷蘭的殖民地主要有東印度群島和西印度群島。東印度群島主要包括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巴巴新幾內亞等島嶼國家和地區。大陸的台灣也曾被其殖民達38年。1662年,鄭成功率兵收複台灣,結束了荷蘭的殖民統治。19世紀至20世紀初,法蘭西成為僅次于英國的第二大殖民帝國。 在1919至1939年這個巅峰時期,殖民地面積達1234.7萬平方公裡,分布在非洲、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及南極洲的北大西洋、加勒比海、印度洋、南太平洋及北太平洋中一百多個島嶼。

英國是近代最大的殖民國家。其殖民地曾遍布全球,共有58個國家和地區。英國的殖民擴張對世界近代曆史和地理政治的演變均有極大影響。 英國的殖民擴張,始于16世紀迄于18世紀後期工業革命的興起。到1733年,英國在北美東岸共建立13個殖民地 。17世紀20年代至 30年代 ,英國相繼占領了西印度群島的聖基茨等地,把這些島嶼變成種植園、販奴基地和海盜出沒之所。18世紀,英國開始同法國争奪殖民霸權,經過4次戰争,每次都以英國的勝利而告終。英國的殖民地大為增加。1713年,法屬新斯科舍半島、紐芬蘭和哈得孫河沿岸,西屬直布羅陀和梅諾卡島均轉歸英國。特别是由于七年戰争的勝利,英國不僅奪得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全部領土,還奪得格瑞那達、聖文森特、多米尼加、多巴哥和非洲的塞内加爾。西班牙的佛羅裡達也給了英國。

1600年成立的英國東印度公司是英國在東方的殖民機構,1612年,該公司擊敗在印度的葡萄牙人,從印度莫卧兒王朝獲得貿易特權。1757年普拉西一役 ,奠定了英國在印度斯坦的統治地位。1767年至1799年4次進攻并最後占領邁索爾土邦。1803年至1804年打敗馬拉特人的反抗,囊括了克塔克以及恒河與朱木拿河(現稱亞穆納河)之間的大片沃土。英國還從荷蘭手中奪得蘇門答臘和馬六甲。從吉打蘇丹手中割走槟榔嶼。 1668年至1711 年英國向澳洲東岸和紐西蘭等地移民。 在反拿破侖戰争中,英國搶占了法國、荷蘭、西班牙的許多海外屬地。英國還于1841年通過發動鴉片戰争侵占大陸香港地區達156 年之久,1997年大陸才将香港收回。

為什麼是歐洲人侵略和殖民世界各國而非其他洲和國家?主要是得益于自14世紀起先後在歐洲發生的文藝複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和工業革命等運動,使人們在精神和文化領域擺脫了舊的政教和文化體系的束縛,獲得了思想上的解放。其次得益于以技術革新為目标的工業革命。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科學技術的發展,大大提高了生産效率,促進了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為殖民擴張積累了資本。再次,歐洲這片土地上的民族除了拉丁人外,其他如日爾曼人、凱爾特人、斯拉夫人等則被稱為野蠻人,互相間厮殺從未間斷,整個歐洲戰火連連。于是一部分國家和團體并積極向外尋求發展空間,加之歐洲地理上大多屬于海洋和島嶼國家,從海上向外擴張既友善又适合他們的性格特點,還有工業和航海技術裝備的發展使他們如虎添翼、戰無不勝。這就是近代歐洲能夠殖民世界的原因。

歐洲的殖民者依靠先進的武器和工具對殖民地人民進行最野蠻最血腥的統治,這些殖民地的被征服史是用血與淚寫成的。在殖民主義統治過程中,不僅大量土著居民遭到屠殺,當地的古老文明也遭到嚴重破壞。如美洲的阿茲蒂文化和印加文化被稱為“偉大的文明及其文化遺産”;非洲撒哈拉以南非洲諸國文化“在許多方面都是傑出的”;亞洲更是“處在統一、強大時期”。西方殖民主義者到來之後,伴随着的是殖民主義對當地土著居民的殘酷剝削和大量屠殺及文明被毀。西方殖民主義者給非洲帶來的災難更是罄竹難書。持續了400年之久的黑奴貿易使億萬非洲人喪失生命。馬克思将這種奴隸貿易形容為“販賣人類血肉”。在美洲,殖民主義者在對印第安人長期的征服過程中,印第安人幾乎被滅絕。西方殖民主義者這些“慘絕人寰”的罪行将永遠被釘在曆史恥辱柱上!

二、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均發生在歐洲。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1914—1918年帝國主義國家兩大集團——同盟國與協約國之間為瓜分世界、争奪殖民地和霸權而進行的首次世界規模的戰争。戰争先在德國、奧匈帝國及其敵對國英國、法國、俄國、比利時、塞爾維亞和黑山等8個歐洲國家之間開始,後來逐漸有38個國家15億人卷入戰争。戰場遍及歐、亞、非三洲和大西洋、地中海、太平洋等海域。歐洲特别是法國戰場是決定戰争全局的主戰場。海上則以北海為主戰場。第一次世界大戰,究其根源首先是帝國主義時期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性的加劇,導緻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強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由自由競争階段發展到以壟斷為特征的帝國主義階段,各國政府代表本國壟斷資本集團為擷取最大限度的壟斷利益,積極推行對外擴張和侵略政策,在世界各地以武力争奪殖民地。老牌殖民帝國英、俄、法占據了世界絕大部分殖民地,而經濟發展迅速、國家實力急劇膨脹的德、日、美等新興的帝國主義國家所擁有的殖民地卻相對很少,這種經濟發展和殖民地配置設定的不均衡導緻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沖突尖銳起來,新興的帝國主義國家強烈要求瓜分老牌的帝國主義國家的殖民地。其次,資本主義國家周期性的經濟危機和國内階級沖突的尖銳化也使帝國主義各國統治不穩,各國紛紛擴軍備戰、尋找同盟,企圖通過對外發動侵略戰争來緩和國内階級沖突。

早在1882年5月,德國、奧匈帝國和意大利在維也納簽訂同盟條約,形成了侵略性的軍事政治集團——同盟國。1892—1907年,俄、法、英三國先後簽訂協約,逐漸形成了與同盟國相對立的協約國。兩大軍事集團的對立,加速了雙方擴軍備戰和争奪戰略要地的步伐。巴爾幹半島和地中海成為雙方争奪的焦點。從1905—1913年,兩大軍事集團為争奪戰略要地制造了一系列國際危機,甚至引起局部戰争。随着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的加深,各帝國主義集團迫切希望從戰争中尋求出路。戰争爆發前,兩大軍事集團都加緊擴充軍備。交戰雙方總的經濟軍事力量對比,協約國占優勢。戰争結果同盟條約國戰敗,協約國獲勝。這場戰争是歐洲曆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争之一。大約有6500萬人參戰,1000多萬人喪生,2000萬人受傷。戰争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曆史上規模空前的全球性大戰,六十一個國家和地區,二十多億人口被卷入其中,參戰兵力超過一億人,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公裡,大約九千萬士兵和平民傷亡,三千萬人流離失所。其空前的廣度、深度和烈度,成為人類戰争史上的一次大革命,給予軍事戰略和戰争觀以巨大影響。

一戰後,德國不甘心“凡爾賽和約”對其戰敗國的嚴懲和限制,暗中加緊恢複國力;戰勝國意大利因未能得到英法所許諾的領土而耿耿于懷;另一戰勝國日本對華盛頓條約對它的限制也充滿怨恨,在亞太地區與英美展開新的角逐,準備向中國侵略擴張。英法美等主要戰勝國則在如何處理德國問題上存在嚴重分歧。 二戰爆發的直接原因是法西斯政權的迅速崛起。 法西斯政權的基本特征就是對内實行殘酷統治,對外侵略擴張、争霸世界。 德、意、日法西斯統治者為實作重新瓜分世界、擴大自己勢力範圍的企圖,不惜發動人類曆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大戰。

德國從1933年希特勒獲得獨裁權力後瘋狂進行擴軍備戰。1936年德國進兵萊茵河軍事區,并夥同意大利武裝幹涉西班牙内戰;1938年至1939年德國先後吞并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1936年意大利吞并了埃塞俄比亞,1939年又占領阿爾巴尼亞。 1937年,德、意、日三個法西斯政權國家結成政治軍事同盟,即三國軸心。而此前,英、法、美等資本主義國家對法西斯的侵略擴張采取綏靖政策,企圖通過局部的讓步和犧牲其他國家的利益來維護和鞏固本國的既得利益,甚至力圖把戰火引向蘇聯。1939年9月1日,德軍用閃電戰的方式入侵波蘭,英國和法國被迫倉促對德宣戰,1941年6月22日,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突然進入蘇聯,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在亞洲,日本軍國主義于1931年用嫁禍于人的手法制造了“九一八”事變,緊接着占領了中國的東北。 1937年,日本決定利用歐洲列強無暇東顧奪取其在遠東的利益之機,積極配合德、意法西斯的侵略擴張行動,發動了全面的侵華戰争。“盧溝橋事變”後,中國成為亞洲反法西斯的主戰場。

第二次世界大戰對人類的命運産生了巨大影響,是人類曆史的重大轉折點。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由德、日、意法西斯國家集團發動的,它們的目的,不僅在于争奪殖民地,而且在于确立自己的世界霸權,奴役世界各國人民。反法西斯戰争的勝利,雖然使各國免于法西斯的奴役,挽救了世界文明的毀滅。也使許多民族和國家赢得了獨立和解放,一批歐洲和亞洲的國家一度在共産黨和勞工黨上司下,推翻了資産階級和地主的統治,完成了本國生活中深刻的社會政治變革和經濟變革,走上了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但是也使一些新老殖民主義國家得以繼續發展壯大并形成新的侵略勢力,對世界和平形成新的威脅。

三、第三次世界大戰仍将源自歐洲。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至今70多年過去了。但這期間仍然戰事不斷,世界從未真正安甯過。如:1948年的第一次中東戰争 、1950年的北韓戰争 、1956年的第二次中東戰争 、1961年的越南戰争 、1967年的第三次中東戰争 、1968年 蘇聯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1973年的第四次中東戰争 、1979年蘇聯侵略阿富汗戰争 、1982年的第五次中東戰争 、1982年的英阿馬島戰争 、1980年的兩伊戰争 、1983年的美軍入侵格瑞那達戰争 、1986年的美軍入侵利比亞戰争 、1989年的美軍巴拿馬戰争 、1991年的海灣戰争、2000年的北約轟炸科索沃戰争、 2001年開始的美國入侵阿富汗戰争、2003年-2011年的美國及北約入侵伊拉克戰争等。

以上所列的一系列二戰後的戰争中,絕大多數都與美國和歐洲有直接和間接關系。有資料顯示:美國建國後的240多年來,隻有16年沒有打仗,其餘時間都在打仗,而且基本上都是在外國打仗。可見其侵略和野蠻的本性及它對于世界和平的威脅。有人會說,美國是當今最大的帝國主義國家,稱霸世界,罪行累累這是事實,但它位于北美洲,與歐洲殖民主義國家并不搭界,它們雖是一丘之貉,但不應該扯到一起。其實美國的執政集團本身就是歐洲殖民主義者盎格魯撒克遜人的移民後裔,是歐洲殖民主義者殖民美洲過程中大量屠殺了當地的土著居民印第安人後反客為主,堂而皇之做起了主人,并且繼續侵略和殖民世界人民的。知道了這一點,你就應該明白新殖民主義的美國與老殖民主義的歐洲為什麼出奇相似了。

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與烏克蘭發生了軍事沖突。起因是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軍事集團不斷東擴,并欲将緊連俄羅斯的烏克蘭納入其内。烏克蘭也積極配合美西方勢力,不斷上蹿下跳與俄羅斯作對。俄羅斯在多次警告無效的情況下,發動了俄烏沖突。美西方勢力于是對俄羅斯采取了全面制裁,并大力支援烏克蘭對抗俄羅斯,使戰争不斷更新,其目的是利用烏克蘭拖垮俄羅斯,以掃除他們繼續稱霸世界的障礙。而俄羅斯雖然在西方勢力制裁和打壓面前顯得很被動,但作為一個手裡擁有核武器的大國,也是不會輕易服輸的。他們也在不斷采取多方面的手段和措施,應對各種挑戰,變被動為主動,使戰争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發展。現在,沖突已持續了一年多,但雙方都沒有停戰的意思。

面對俄烏沖突不斷更新和外溢危險不斷增加的嚴峻形勢,人們普遍感到不安,擔心核戰和第三次世界大戰可能發生。是以,盡力阻止戰争更新和外溢應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責任。任何火上澆油的行為都應受到譴責。但是形勢發展到這一步,能否有效地勸和息武減少進一步更新因素?實在難以預料。即使暫時能夠平息此次沖突,但第三次大戰世界的危險依然随時存在着,而且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仍然在歐洲。這是因為:

新老殖民主義者的罪行未得到清算進一步助長了它們稱霸世界的野心。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果是德、意、日軸心國聯盟被打敗,美、英、法、中、蘇等同盟國取得了勝利。但随後的世界局勢很快便進入了帝國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大陣營兩股勢力的對抗當中,世界進入了冷戰時期。除了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外,另一陣營基本上由新老殖民主義國家組成。這些國家在二戰中因與更加邪惡的國家争奪利益而發生戰争,成為勝利者後不僅其利益訴求得到了維護,還從中得到了額外的巨大收獲和利益而使他們的欲望不斷膨脹。特别是美國更是因二戰而大發戰争财,成了世界霸主。之後的美西方更是一發不可收拾,帶領一幫小兄弟到處發動戰争,搞得世界不得安甯。這一現象本身就令人深思。二戰後世界仍然一直戰亂不斷,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重要原因,而且必将是以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

歐洲資源的相對匮乏與殖民主義者的欲望之間的差距不斷增大。歐洲是世界上最先發展工業的地區,也是現代工業相對比較發達和基礎雄厚的地區。但資源相對比較匮乏。其原因一是其面積相對較小,加之大多屬于平原和海島海灣地形,資源比較單一。二是因工業發達,資源需要量大,而擁有的資源已瀕臨枯竭。争奪利益是新老殖民主義者不變的主題。這既包括他們糾結在一起聯合打壓共同的對手,也包括他們内部因利益配置設定不均而出現互相争鬥。當他們的欲望越來越強烈而現實中遇到挑戰得不到滿足的時候,侵略擴張、發動戰争就是他們的必然選項。這是他們的一貫做法。曆史早已證明并将繼續證明這一點。

正義力量的覺醒和崛起必将與新老殖民主義勢力發生強力對撞。世界曆史發展到21世紀的今天,雖然新老殖民主義者仍然繼續在世界上橫行霸道,到處侵略擴張,掠奪别國資産,但正義的力量也在不斷增長。殖民主義的胡作非為早已引起了世界人民的強烈不滿和憤慨,廣大中小國家在覺醒,在謀求聯合起來共同維護自身利益。殖民主義者在世界上稱王稱霸慣了,在新的時代和形勢下仍不知收斂,變本加厲利用政治、經濟、軍事等各種手段打壓别人,掠奪别國資源。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俄烏沖突就是反抗新老殖民主義的爆發點。對此,我們要站在反對霸權主義的高度,撥開迷霧看問題的本質,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并排除幹擾,認真做好各種準備,從容應對各種複雜局面,始終立于不敗之地,勇敢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迎接新時代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