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正宗梅酒,始于浸泡,且說國人食梅文化

作者:酒食評論
正宗梅酒,始于浸泡,且說國人食梅文化

作者:李虓

你能想象嗎?像青梅這種“酸倒牙”的果實,中國人對它的喜愛,卻有着近7000年的曆史,在河南裴李崗遺址、上海青浦縣崧澤遺址中,都曾發現了大量梅果果核,讓大陸人民食梅史,或推至新石器時代。

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青梅本具備獨道的風味和功能價值,另一方面,在于國人對飲食一事,“無所不用其極”,但凡一種食材,均能在中國人手裡,充分發揮價值。

正宗梅酒,始于浸泡,且說國人食梅文化

·青梅

比如,先秦《尚書》中,就提到商代殷高宗對宰相說“若作和羹,爾惟鹽梅”,表義是說“作美味的羹湯,調料中離不開鹽和梅”,本義是喻指“成就大業,需要賢能之臣輔佐”,此外,《左傳》也記述“和如羹焉,水火醢醢鹽梅,以烹魚肉”。可見,在當時,梅果已成為重要的調味佐料。

當然,梅果對中國風味和飲食文化的貢獻,遠超調味這麼簡單,梅煎、梅醬、梅肴等各色美食,尤其是梅酒,形成了蔚為大觀的食梅文化。筆者特評如下,不負讀者愛梅之心。

01

自古食梅,多用漬法

浸漬,是古來烹調的絕技,因何稱“絕”呢?遙想古代,沒有微生物科學,祖先就已知道在高糖、高鹽的作用下,食物不腐,還能形成特色風味,開啟了食物存儲的先河。比如,早在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就記載了漬菜的做法,“作鹽水,令極鹹,于鹽水中洗菜,即内甕中”。

對于青梅,這種“酸度高而難生食、硬度大而難處理”的果實,浸漬或是最佳辦法,通過浸漬,即可改變青梅酸的風味,又可改善其硬的口感。“梅煎”或“梅餞”的零食,便應運而生。

話說三國時,孫權的兒子孫亮就好吃生梅,并記載“食時用蜜漬梅”。《齊民要術》亦收納了蜀人以蜜浸腌的“藏梅法”。而南宋溫革《分門瑣碎錄》的記載更為清晰,提到“黃梅子不破者一百個、鹽二兩,于沙盆内中略擦勻後,一夕取出曬半幹,煉蜜浸曬。如蜜酸,又換,候甜為度,入瓶緊閉。”

正宗梅酒,始于浸泡,且說國人食梅文化

·各種梅煎美食

後來,明代劉基《多能鄙事》、韓奕《易牙遺意》,所記載的蜜梅、糖醋梅、糖椒梅、糖脆梅、糖紫蘇梅、糖薄荷梅、糖鹵梅、造化梅、對金梅、韻梅等“名梅”,均為浸漬法的梅煎。

當然,制梅也可以用鹽,制備“白梅”之物,最早見于晉葛洪《抱樸子》《肘後備急方》,一則用以煉丹軟金,另則用以治中風口閉不開。《齊民要術》也記述了“作白梅法”,說是“梅子酸核初成時摘取,夜以鹽汁漬之,晝則日曝。凡作十宿,十浸十曝便成。”此時,梅表面會起鹽霜,是以稱之“白梅”或“霜梅”。

糖蜜、鹽巴之外,酒也是一種極為普遍的浸漬形式,糟魚、醉蟹、醉雞等佳肴,用酒均是靈魂所在。青梅以美酒相浸,既可因酒精作用,讓梅果質地變軟、疏松,稍加處理,就成為一道美食——“醉梅”,同時,酒液因青梅的融入,即成了最具代表性的梅果飲品——青梅酒。“青梅煮酒論英雄”的典故,我想人盡皆知,晚清名家梁鼎芬在《(宣統)番禺縣續志》曾對此解釋,即說“或以浸酒曰青梅酒。”是以,論及青梅酒的源來,從食梅傳統來看,浸漬法,為古法正宗工藝。

02

正宗梅酒,始于浸泡

說到這裡,定有朋友疑惑,青梅作為一種果實,用其釀酒,理應采用發酵法,為何浸漬法為工藝源頭呢?除了曆史記載之外,原因很簡單,青梅難以獨立發酵。

衆所周知,發酵必有糖的存在,但青梅本身的糖分卻極低,在1%左右,而且多以纖維素和聚糖的形式存在,微生物尤其是酵母很難利用,青梅的狀态,無法與葡萄“多汁、富糖”相比,很難采用類似葡萄酒等普通果酒的工序。

正宗梅酒,始于浸泡,且說國人食梅文化

·青梅果中的還原糖含量,甚至比檸檬還要低

但發酵青梅并非不可以,由于其果肉少糖而高酸,需要添加大量糖蜜、糖料等物質共同發酵,但水果發酵,本是一種“腐敗”的形式,如果發酵控制不善,氣息可想而知,在古代發酵技術不成熟的年代,這一操作實際難度頗高,是以,發酵類青梅酒,是近現代發酵技術提升後的産物。

不過,即便得益于發酵技術的提升,浸泡型青梅酒,仍具有先天的的品質優勢。比如,有研究團隊采用氣相色譜-質譜聯用(GC-MS)對青梅發酵酒和浸泡酒的香氣成分進行分析,發酵青梅酒缺乏青梅的特征香味成分,且香氣較弱,而浸泡酒青梅則香氣濃烈。

研究亦表示,浸泡型青梅酒中主要香氣物質,有乙酸乙酯、異丁醇、異戊醇、苯甲醛、苯甲酸乙酯等,其中苯甲醛是青梅果中特有的果香物質,其含量顯著高于發酵型青梅酒。

原因在于,浸泡性青梅酒沒有微生物的參與,青梅本身所含有酸、酯等呈香物質,不會因微生物代謝而“破壞”,在基酒加入後,一下即刻鎖鮮。

正宗梅酒,始于浸泡,且說國人食梅文化

·自釀的浸泡型青梅酒

同時,基酒不但能鎖鮮,還能增香,基酒的酒精度可以自由調節,高低自選,而不像發酵青梅酒,最高僅能發酵到十幾度的範圍。在一定程度上,酒度越高,所烘托的揮發性呈香物質就越明顯,酒體香氣也就越好。

另外,在安全性方面,浸泡型青梅酒能夠做到更勝一籌。青梅肉質緊實,這是其富含大量的纖維素和果膠成分的結果,如要充分發酵,這些物質須進行預先降解,這就需要在青梅原料預處理的過程中,加入纖維素酶或者果膠酶,但酶制劑本就是一種外來添加劑的形式,而如果發酵過程中果膠含量過高,還含會讓酒體含有大量有害甲醇。

正宗梅酒,始于浸泡,且說國人食梅文化

·待采摘的青梅樹

最後,浸泡型青梅酒的“絕妙”之處,還在于靈活地實作風味變化。浸泡工藝,是一種“統統拿來,來者不拒”的形式,任何有色、有香、有味的食材均能融合一處,這就為風味青梅酒的創新,增添了無限可能。比如,現在市面上常見的梅見青梅酒,除了傳統的風味之外,還開發出了“茶梅見”“陳皮梅見”“金桂梅見”,實作了青梅酒與福鼎白毫銀針、武夷山大紅袍等茶種,以及新會陳皮、桂林桂花等香氣原料的融合,重新整理了青梅酒的口味認知。

正宗梅酒,始于浸泡,且說國人食梅文化
正宗梅酒,始于浸泡,且說國人食梅文化

·梅見推出的茶風味青梅酒——茶梅見

03

釀制不易,内含乾坤

有朋友認為,浸泡型青梅酒的釀制十分簡單,不就是用基酒泡青梅,在南方很多地方都會自己泡一點喝。

其實不然。筆者常把浸泡工藝與茶道相比較,越是簡約的工序,越能夠展現原料本身的魅力,越是至簡的操作,越能顯示功夫的精到。以梅見為例,大家來看它的工藝就可知曉,浸泡型青梅酒,實則“釀制不易,内含乾坤”。

正宗梅酒,始于浸泡,且說國人食梅文化

·中國青梅分布圖(圖源自梅見青梅酒的公開資料)

首先,浸泡型青梅酒,對青梅的要求更高。梅果由于不經微生物發酵,基酒進來後一下鎖鮮,如同照相,一下定格,人物本身的相貌天賦,至關重要。是以,梅見青梅酒才要在四大青梅産區去選擇,即廣東普甯、福建诏安、四川大邑、雲南洱源。

一方面,可友善進行青梅果的風味互補,比如梅見要從近200種青梅中,選出10種風味最佳的梅果作為原料。另一方面,可以在品質上優中選優。這其中,關鍵點在于梅果成熟率和完整率,成熟度越高,果實呈香呈味物質更加豐富,但會具有更高破損、内部變質的風險,是以,梅見才會不惜人力,不僅全部人工采摘,而且還要保證6次人工挑選,梅果要無傷、無污染、無蟲咬,直徑要均大于28mm。

正宗梅酒,始于浸泡,且說國人食梅文化

·采摘青梅果

再者,浸泡型青梅酒,基酒的選擇十分關鍵。基酒是浸泡型青梅酒的主體,是以直接影響酒體的“底味”,香氣太濃郁不合适,蓋過青梅果香,香氣太淡也不行,如很多地方慣用液态法白酒或者食用酒精作基酒,會導緻酒體風格單一、乏味。最佳的基酒選擇,為兩者取中,不濃不淡總相宜。

梅見所使用的重慶江津一帶的單一高粱酒,即非常适合,這種酒品類味道相對自然、清雅,不會喧賓奪主蓋果香,而且還具有很好的糧香、芳草香、花果香,穿插在梅果香中,可形成良好層次感,且“底味”弱,果味強,又起到了襯托效果。

最後,浸泡型青梅酒,更為強調儲酒。青梅經過基酒的浸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融合,但若要想青梅果香,與基酒本具有的香氣充分協調,還需要漫長的儲酒過程,稍微急功近利,便可讓酒體的果香分離感十分明顯。是以,每一瓶梅見青梅酒,要經過360天的陳釀期。

正宗梅酒,始于浸泡,且說國人食梅文化

·位于江記酒莊的陶壇儲酒庫

如此長的儲酒期,不僅讓梅果風味的融合更加自然,而且還利于基酒本身的品質提升,微觀來看,酒分子與水分子将變得更加緊密,締和态酒分子增加,且低沸點揮發物質被釋放,這都能讓酒體的順滑感、适口感大增。而在這一過程中,酸類和醇類物質,會慢慢向酯類物質轉化,達到動态平衡,風味效果也會更優。

在容器的選擇上,梅見的做法也值得關注,使用了隆昌古法陶壇和蒙古栎橡木桶兩種容器,前者是中國酒典型的儲酒容器,壇壁具微孔,氣體可互通,微氧化作用明顯,利于酒體老熟,而後者則是威士忌的陳釀容器,除了促進老熟之外,還能夠融入更多風味香氣,如橙皮、杏脯、奶油、煙熏和檀香等,為酒體再增添一道風采。

·具有煙熏香氣的金梅見。

是以,從文化曆史來說,青梅酒的正宗工藝在于浸泡,是古人食梅文化的延伸和發展,從工藝機理來說,目前配制型青梅酒的品質,在一定程度上要高于發酵型,而從酒體品質來說,優質的配制型青梅酒的工藝,對原料處理和後期陳釀的要求會更加嚴格。

作者簡介:

李虓,食品發酵專業碩士、工程師,酒類食品行業評論作家、策劃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