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女孩和母親争吵後跳樓自殺:這3種迹象,說明孩子心理出了問題

作者:主創團·筱恬

“朋友的女兒從十七樓一躍而下,生命永遠定格在了十三歲!”

不久前,在微網誌上看到某教育部落客分享的一起悲劇,心情沉痛了很久。

原來,這個小女孩學習一直不太好,工薪階層的父母把所有精力和金錢全部都花在了補習上,她的成績卻反而越來越差。

為此,母親平日裡總是為了學習責罵孩子,拿她和身邊成績好的同學做比較。一言不合就吵架,是母女之間的常态。

而這一次,因為女孩單元考沒考好,她倆在一起發生了激烈的争執。母親在盛怒之下摔門而去,獨自在家的女孩,就這樣沖動地做了傻事……

為人父母,每每看到這樣的新聞,總會特别唏噓。這個孩子當時該是有多麼痛苦和絕望,才會如此決絕地從那麼高的樓層一躍而下!

可能很多家長認為,教育最重要的就是抓孩子的學習。能夠有一個好成績,孩子的未來自然不用愁。

然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卻總會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他們累嗎?背負的壓力大嗎?心裡有沒有什麼不開心?大人往往一無所知。

事實上,我們的孩子并沒有外界以為的那麼無憂和快樂。

《2022年國民抑郁症藍皮書》指出,“18歲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總人數的30%;50%的抑郁症患者為在校學生。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達15%~20%,接近于成人。”

很多人感慨,現在的孩子可太難教育了,說不得、吼不得,時不時會離家出走,動不動就跳樓自殺。

殊不知,在這背後,隐藏着孩子們越來越複雜的心理問題。甚至有心理學者呼籲,要“讓青少年活過青春期”。

其實,孩子會變成什麼樣都是有迹可循的。有這樣三個迹象,看起來稀松平常,實際上說明孩子的心理狀态已經出現了問題。

一旦發現,務必要引起家長的重視!

總是把“我不行”挂在嘴邊

節目《涼子訪談錄》中,來過一個女孩。

從小到大,她總是缺乏自信,無論做什麼都覺得自己不行,就像一個廢物。

為此,她很自卑,甚至深陷抑郁的泥潭。

而這一切,跟她小時候母親對她的态度密切相關。

原來,母親對她要求很高,但又喜歡采用貶低式教育,總是一味打擊她。

記得國中時有一次考試,滿分120分的卷子,她考出了117分的好成績。

得知分數後,她開心地跑去跟母親分享,希望母親能誇獎她。

沒想到,母親的反應隻有冷漠的4個字:“還差3分。”

無論自己多麼努力,母親永遠不認可,眼裡隻盯着所差的那3分。這件事讓女孩當時特别崩潰,以至于時隔多年依舊難以釋懷。

而這,也變成了她始終覺得自己很差勁的根源所在。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做“習得性無助”,指的是由後天訓練而形成的“一種對現實的無望和無可奈何的行為、心理狀态”。

拿到教育方面來說,當孩子由于達不到父母設定的目标而屢屢遭到打擊與貶低時,便有可能是以放棄繼續努力的勇氣與信心,同時産生自我懷疑,徹底放棄努力。

久而久之,孩子的自我認知将産生偏差,總會不自覺設想最糟糕的情況,将“我做什麼都不行”這一想法内化,覺得自己一無是處,進而導緻持續性的消極與抑郁。

為了避免這一切,讓孩子學會積極的歸因方式很重要。

比如,當某次考試沒考好時,消極的歸因會認為,是自己不行,以後成績永遠都會那麼差。而積極的歸因卻讓人相信,失敗不過是暫時的,隻要努力,下次一定能取得好成績。

曾有網友分享過自己的經曆:

她小時候并不算聰明,學習新知識接受起來很慢,是以學得很費勁。

國小階段,因為内容很簡單,很多同學輕輕松松就能考試拿高分,而她每次都會有錯,甚至還會被老師留下來補課。

對此,她的媽媽卻從來都沒有說過她,反而一直鼓勵她,給她信心。

有一次,她很沮喪地問媽媽:“我每次都考不到滿分,是不是在學習上不行?”

可媽媽卻溫柔地告訴她:

“你知道嗎?鍋越大,水開就越慢。

他們的鍋小,是以很快就開了,但是你的鍋大,得慢慢開;

是以,暫時不如别人沒什麼,以後你肯定會比别人做得更好!”

正是這番話,給了這位網友無盡的能量。後來,她的漫漫求學路越走越順,最終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學。

是以,當孩子總說“我不行”時,我們大人的做法,将會影響他們的心理走向:内心是是以傷痕累累;還是走出自卑的陰影,重新擁抱陽光。

過于懂事和乖巧

人們總說,“乖”、“懂事”和“聽話”,都是好孩子的标簽。

有多少家長,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這樣。

殊不知,孩子過于懂事乖巧,真的未必是好事。

小說《無聲告白》,講述了一個懂事孩子的悲慘一生。

小女孩莉迪亞從小就背負着父母太多的期望。

五歲那年,她的母親曾離家出走,給她幼小的心靈帶去巨大的影響。

因為害怕母親再度離開,年幼的莉迪亞暗暗發誓,願意做任何事情來博得父母的歡心。

從此以後,懂事乖巧成為了她的僞裝。隻要能讓父母高興的事,她都會義無反顧去做,并且表現得樂在其中。

母親希望她将來當一名醫生,父親則希望她能擅長交際。盡管對這一切毫無興趣,可莉迪亞為了不讓他們失望,始終咬牙朝着父母的目标努力着。

然而,随着學業的日益繁重,她學得越發吃力,成績也越來越差。與此同時,她也越來越沉默,周圍根本就沒有朋友。

懂事乖巧的迎合,換不來父母的肯定;拼盡全力的假裝,依舊無法滿足父母的期許。

這個可憐的女孩終于崩潰了。

在一個深夜,她劃着小船遊進家附近的小湖中央,毅然決然跳了下去……

心理學上有一種人格特質,叫做“讨好型人格”,指的是“隻在意别人的感受,忽視自己内心的想法,并隻以他人的評價來定義自己。”

心理學家普遍認為,讨好型人格的産生,往往是童年不愉快的經曆,比如缺乏關愛、做錯事受到嚴重懲罰、被重要的人抛棄與拒絕、或是不穩定的情緒造成的。

原來,孩子過分乖巧懂事是一個危險的信号。在它背後,是孩子丢掉自我價值和權益,把自己低到塵埃裡,所有的心傷一個人悄悄去扛。

正如心理學家皮亞傑所說:

“小時候越懂事聽話的孩子,長大後心理問題越多。因為他們習慣了以滿足他人意願、獲得他人首肯為生活主導,忽略了自己的真實想法和需求,長期内心壓抑,十分痛苦。”

這樣的孩子,總是為别人而活,又怎能樂觀自信地面對人生呢?

是以作為家長,我們要做的是賦予孩子做自己的勇氣與自由,并用愛為他們保駕護航。

隻有這樣,懂事和乖巧才能成為孩子真正美好的品質,而不是充滿隐忍與違心的妥協。

輸不起,無法接受失敗

在很多人看來,孩子不服輸,是一項很好的品質。

不可否認,适當的好勝心,确實能讓孩子成為努力拼搏、積極進取的人。

然而,凡事過猶不及,一旦孩子變得“輸不起”,則說明他們的心已經生病了。

心理專家陳默老師曾分享過這樣一個案例:

“一個高二的孩子總是失眠,媽媽在他的書包找到一本日記本,看完後大吃一驚。

原來,這個孩子此前在班級裡數學總是考第一。到了高二,班裡轉來一位新同學,從國小奧數,數學特别好,搶了他的第一名寶座。

于是半年裡,這個孩子都在寫日記,琢磨如何'滅'掉對方。”

小小年紀,竟如此虛榮善忌,偏執地追求成績。

輸不起的孩子,對待成敗的三觀是扭曲的、狹隘的。

與此同時,他們往往抗壓能力不堪一擊,更加容易走極端。

小說《離歌》中,有一個男孩叫毛北。

他從小成績優異,在班上名列前茅,從來沒有遇到過什麼挫折。

一路順風順水的經曆,讓毛北驕傲而自負。聯考前,他在同學面前信誓旦旦地表示:“我毛北将來一定要考入北大!”

沒想到的是,聯考第一天,他竟然忘了帶準考證,隻能急匆匆趕回去拿。

等到傳回時,考試已經過去了半小時,他被拒絕進入考場。

毛北大哭着回到家。接下來的幾天,他把自己關在卧室裡,拒絕參加剩下的考試。

父母勸他,他卻聲嘶力竭地大喊:“都丢了一整門的分數了,還考什麼考!”

聯考結束的當天晚上,毛北打開卧室窗戶,縱身一躍,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

而他留下的遺書上,赫然寫着幾個大字:“我是個失敗者。”

有統計資料表明:

在中國,每年約有10萬青少年死于自殺。而這其中,有高達45.5%是因為承受不了學習上激烈的競争與過重的壓力。

無法接受别人比自己強,也不允許自己失敗和落後。輸不起的孩子,看似争強好勝,其實色厲内荏,内心脆弱不堪。

這樣的孩子,大機率也赢不了人生。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對一個家庭來說,父母是根,孩子是花朵。父母常‘看到’孩子的問題,卻不知這其實是自己的問題在孩子的身上‘開花’。”

事實上,家長的做法,正是影響孩子心理狀态的關鍵。

為人父母,不應成為孩子内心抑郁痛苦的催化劑,而是要做他們最安心的大後方,為他們驅散一切内心的負能量。

共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