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考不到一百分,回家挨打。爹媽努力雞娃,把娃雞上了“絕路”

 圖 | unsplash 

前兩天發了一篇文章《為什麼很多小孩都不考慮父母的感受》,裡面聊了家庭關系的一些看法。有些朋友不以為然,留言說珍惜爹媽「無微不至」的照料吧,沒了你就會知道多可貴。

這是兩個層面的問題。

我想表達的意思是,父母子女之間相處,還是要保持一個度。有時候我們覺得小孩一塌糊塗,自己忍無可忍的時候,可以換位思考一下,小孩是否也在忍我們呢?

爹媽可以恨小孩不争氣,怎麼考試不能回回滿分,小孩就可能恨父母不争氣,怎麼不能賺錢買豪宅開豪車,讓自己少奮鬥幾十年?

很多成年人會搪塞,說自己當年沒有這麼好的條件,但如果有這樣的條件,自己真能讀清北大藤了嗎?

未必吧。我學生時代,家境普通的同學讀清北比比皆是,沒有條件全憑智商。

既然雙方都有不如對方意的地方,那就放彼此一馬。留給小孩一些自己探索的空間,不要衣食住行全代勞。

未來,他們或許未必能成為偉大的人,但至少是個自食其力、家庭和睦的人。

下面給大家講幾個小故事——

小孩有什麼優點?

這個問題曾經困擾了我很久。因為我們家真養了個很普通的娃!讀書可以寫作業困難症,考試分數飄忽不定,經常在滿分和墊底之間搖擺。

有一天,我開車接小孩回家。她突然問我說,媽媽,我們班同學考了98分被他媽媽都罵哭了,為什麼我考個80來分你都從來不說?

哎喲,這個訴求也是奇葩,成績不好我還沒找你茬,你倒是自己主動上門來找削。我想了一下說,成績不好是你自己的事兒,丢臉也是丢自己的臉,跟我有什麼關系?

又不是為我學的。

我覺得考試的意義在于,有錯自己改對記住就好,至于分數多或少,自己看着辦呗。

是以,以我這種躺平到低于地平線的教育方式,很難了解那些小孩考了98分還要罵人的家長,感覺他們就是非正常存在。

結果前兩天做直播,連線了一個專門給牛娃規劃的老師。她說自己曾經帶過一個特别優秀的娃,在學霸雲集的班級裡,次次考試都拿第一。

尤其,有一次題目特别難,他還是考了個第一。老師就誇他厲害,結果他拿到卷子,哇地一聲大哭了起來。

老師就問怎麼回事啊?他說,自己沒考到一百,回家就要挨打。

老師說題目很難,拿不到滿分很正常啊。他說,我爸不管,不是滿分就是要打。

老師說,這是她第一次遇到打出來的學霸。在那個孩子的眼神裡,沒有好勝心,隻有滿滿的求生欲。看着讓人挺心疼的。

于是就跟家長聊,希望能讓孩子少一點恐懼。結果發現,這個爸爸從骨子裡笃信,棍棒底下出人才,打娃才是為了娃好——

看,從小就培養你要有一顆追求卓越的心(多半是顆憤怒的心)。

01

有些家長總有困惑,好像為娃奉獻了自己的全部,結果小孩并不會領情。

早前聽過一個故事,有位清北的教授,從農村考大學進入城市,然後靠自己頑強的努力,就一直讀到博士。老公是她大學同學,也從農村考上大學,能力非凡,當打之年,在一家大型企業做到了管理層,風光無限。

這對夫妻有一個兒子,也已經上大學。

看起來這是一個标準的精英家庭範本:經過奮鬥打拼出來的人生,可以享受站在珠峰俯視衆生的快感。

然而,并沒有。在這個精英家庭華麗的履曆裡,兒子是一個巨大的黑洞。

聯考成績差,勉強上了一個二本學校,讓父母丢了一輪臉面。結果還經常考試不及格,不上課,打網遊,拒絕和“人類”交友。

更讓父母無法接受的是,叛逆不聽話。父母不讓打遊戲收了他的電腦,他就去網吧;讓他好好上課結果最後連考試都不去了,逼得學校要開除他。

父母越優秀越成功,對教育要求越高,他們的孩子反而越懦弱、笨拙、自卑、消沉,沒成為出色父母的“翻版”,卻幾乎是父母形象的“反面”。

因為越優秀的父母,尤其是那些從小鎮走出來,進入到頂尖名校讀書的父母,學業勤奮、工作自律,他們用知識改變了命運,就以為自己也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小孩進一步優化命運。

他們忽略了,孩子是跟自己不一樣的。

這位教授從兒子一出生,就制定了嚴格的作息和行為規範,把這個稱之為對孩子吃苦耐勞精神的培養;

孩子不如父母心意,小了一頓批評大了一頓闆子,他們把這個稱之為責任的教育;

每天看電視有時間,讀書有時間,考試錯誤率的标準也有最高百分比!

她還一廂情願培養男孩的氣質,就給孩子報跆拳道、遊泳、圍棋、薩克斯…隻要孩子一表現不好,父母就非常生氣,他們覺得這都是自己精心選的成功之路,你怎麼不感恩不領情呢?

越成功的父母越期待孩子成功,但卻不知道他們所有的規劃都變成了枷鎖,自己所有的成功,對一個不成熟的、普通小孩來說,都是降維打擊。

這些高知二代,站在這些所謂成功父母的陰影下,過着被各種安排的生活,從小被所有人抱着不理智的期待,為什麼要領情呢?

02

我的女兒上幼稚園的時候,班上有個厲害的同學。

3歲就認識上百個漢字,4歲就會背誦幾十首唐詩,5歲20以内的計算全班第一快。

也是精選英文、圍棋、書法、鋼琴、程式設計,各種優秀線上,在他父母的朋友圈裡妥妥活成标杆,活成了“别人家的孩子”。

但也是這個優秀的同學。拿不到玩具的就會大哭大鬧,别人比他玩遊戲快一點就滿地撒潑打滾。每天都在教室裡發三五次脾氣,打人發飙情緒失控…

班裡的同學一起畫畫,他的線條永遠是一團糟,顔色永遠都隻用一種。

後來老師跟我說,他的父母是學霸,是以把他從小就是當成學霸養的。

學霸式培養,就是除了讀書,人生沒有其他的枝枝叉叉。

爸爸總是雷厲風行,他覺得自己和孩子之間沒有其它問題,隻有數學問題;

經常用自己讀書時代的優秀,鄙視兒子沒有拿到滿分的成績——缺乏自覺性還不上進;

他們甚至覺得,你現在不要交太多朋友,太浪費學習的時間,以後進了清北再社交,建立的人脈才有價值。

他們不太在意小孩有沒有童年和自我,也不太在意小孩是不是心智失調,他們隻是按照自己認為可以更成功的路徑推着孩子前進,他們要的隻是一個能讓自己在朋友圈曬娃大賽中,獲得片刻優越感的小孩。

孩子很痛苦卻沒有出口,隻能無端地發脾氣,于是成為了人群中被讨厭的那種人——

誰也不愛跟他玩。

03

父母越勵志越成功,精英二代的成長似乎就越崎岖。

北大留美博士12年不回家,就是因為從小過着體制内高知父母定義好的人生,這種人生導緻了他成年之後的人生崩潰。

母親喜歡包辦一切,從穿的褲子的長短,到上什麼學校,把能把他關在家裡的時間全部都關在了家裡。

他說,我父母以“你太小不能騎車”、“你受不了當地名校的競争”、“二五一中會重點培養你”等理由把自己強留在自己飽受校園霸淩的學校。

他跟父親溝通學校發生的問題,父親說“最卑賤的狗才想要什麼公平!”

父母養出了一個北大博士覺得自己的路線無比正确,甚至在為自己“管的太多”而沾沾自喜的時候,完全沒有意識到親情已淪喪,兒子被他們硬生生逼到了地球另外一端。

他非常清晰看到,自己這個高材生,注定是一個情感無能者。

他也看到,自己的父母在缺乏情感交流的家庭裡長大,天然帶來的自卑和自負,都讓他成為了那個從縣城裡走出來的一代精英家庭的犧牲品。

他說,自己是親生的。

隻不過,在成功父母的陰影之下,毫無生機。

04

通常,那些在學業和事業上取得雙重成功的父母,很少會察覺到自己犯了錯。

他們覺得自己一直是對的,才能取得今天的成績,是以才會習慣性地認為“你要聽我的,因為我吃的鹽比你吃的米還多。”

直到小孩走上了和自己分崩離析的道路,變成讓自己“隻能認命”的人生黑洞。

這還是一個相對比較好的結局,因為有不少精英家庭的結果,是傾注了全部的心血,花錢花時間,終于搞到母子關系破裂。

就像北大留美博士一樣,最後用一封充滿憤怒和恨意的信,斷絕了血緣親情之間的紐帶和父母下半生所有的指望。

是以,考試考個98分怎麼了?要被批評要挨打…這不是證明小孩還有上升空間嗎?

成績多少分,家長心态都要保持住。因為孩子們未來所面對的人生,不可能回回都有标準答案,都能有滿分。

成長型的心态比滿分心态更重要,抗挫能力比追求卓越更寶貴,不是嗎?

-END-

熬一碗雞湯,祝大家愉快!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