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那出生不到2斤的女兒,長大後變成什麼樣了?

小D一直有個小困擾,如影随形地伴随她好久了,最近感覺她的心結打開一點了,我就想記錄一下和你們分享。

“媽媽,我喜歡施老師,他總會幫我。但有時候幫了我,我也做不到~”

這是有一次小D睡前和我聊天的時候說的原話,她口裡的施老師,是他們的體育老師,她所說的“做不到”,就是體育項目。

01

哪怕是,那又怎樣?

四肢不協調,行動挺笨拙,這就是小D。

有挺長一段時間,我和先生并不覺得這是個問題,畢竟她是超早産寶寶,出生時遭遇了感染等一系列問題,曾經被判斷90%的可能性是要一輩子坐輪椅的。

通過早期幹預,她終于在3歲不到的時候摘掉了“腦癱高危兒”的帽子,而且學會了獨立行走。

哪怕小D比同齡孩子更容易摔跤,很多看似簡單的體育項目,她總是很艱難地做到,但我們仍然覺得,我們已經足夠幸運了。

是以我們從不逼迫小D非要達到怎麼樣的标準,小的時候每次她摔倒,我們經常也會和她一起摔倒,然後全家人一起互相大笑。

我們用自己的行動來告訴小D,摔倒沒啥大不了的,揉一揉,哭一哭,可以繼續爬起來。

就像電影《美麗心靈》裡一樣,小D 5歲前,我們用“遊戲力“的方式給她搭建了一個世界。

因為我們知道,面對運動落後、四肢不協調,我們能做的就是保護好她脆弱的熱愛,其他就是交給時間。

02

她長大了,在意了

時間一下子跨到5歲後,小D開始有了和周圍同齡人的比較。小孩子之間,誰跑得快,誰敢從高處跳下來,就成了最直接的“攀比”。

進入國小後,更是如此。小D跳繩是最後一名,跨木馬經常一屁股坐在上面,各種球類更是無比不協調。

小D第一次跳繩,典型反面教材,繩子都不合格~

我那出生不到2斤的女兒,長大後變成什麼樣了?

小D真的開始在意了,這成了她的心病,這也是為什麼她睡前會和我們說,哪怕老師幫助她,但現實就是很多項目,她仍然無法“輕而易舉”地做到。

也就是從那時開始,我和先生意識到,我們帶娃又要更新了,光靠遊戲力搭建起來的“美麗世界”不夠了,這一次,我們需要帶着她,直面這個現實世界。

最開始想到的,就是日常“開小竈”,我們開始更有意識地帶着小D嘗試各種體育項目,日常周末都找機會帶她參加體育興趣班,寒暑假也會一起去各種戶外營或者徒步。

孩子對于“玩”天然有興趣,但如果“玩”得不好,如果“玩”上面有了考核标準,她就會排斥,小D就是如此。

有時候哪怕徒步,我們一家三口也常常是掉隊的那個。雖然我和先生不在意,但小D經常會是以而發火。

當她大哭大叫的時候,我知道那是小小的她對自己的“無能“感到憤怒。

興趣班也是如此,一開始的體能班、輪滑班、遊泳課,她聽到名字就兩眼放光。

可是上了幾節課後,她開始抗拒了,各種不想去。我們其實知道,就是因為老師給的标準她做不到。

我嘗試和興趣班的老師聊過,但很多興趣班還是有人為的“内卷”存在,畢竟其他家長都是希望“更快更強更好”,老師不可能就照顧我們一個孩子吧。

而每次興趣班結束後,哪怕我們對小D說,沒關系的;哪怕我們不斷提醒她看到,她的起點,可有時候還是挺蒼白無力的。

那時候,不到6歲的她,已經确定地可以感覺到“社會評價系統”的存在。

03

我打開了,她也好了

心疼麼?當然是心疼的。

為人父母,最心疼的事,恐怕就是看見自己的孩子因為“努力也做不到”而傷心的時候。

這好像是無解的一題——但當媽這些年,每次遇到學再多育兒方法都“無解“的難題,我都會意識到,可能需要改變的不是娃,而是我自己了。

我會代入思考,我有沒有這樣類似的體驗?我需要克服嗎?如果需要,我是怎麼克服的?如果不需要,我又是如何和解的?

這個視角一轉換,突然覺得豁然開朗——我也手腳不協調啊,我也特别在意别人的評價,我敢拍視訊,敢面對鏡頭,但仍然不敢随興随意地起舞。

我在懼怕什麼呢?我又在在意什麼呢?

這兩個問題,其實确切的答案我回答不上來,但那種擔心在意卻又是紮紮實實很大的。

就那個刹那,我好像了解小D了,也許她和我一樣,把“一些事”想象得更加嚴重。

那一刻,我仿佛知道了,打開女兒的心結,要從打開媽媽我自己的心結開始。

疫情封控的那段時間,我總會拉着小D一起跟着視訊跳操,講真,不管是尊巴還是帕梅拉,我和女兒都是跟不上的(雖然我比她好一點點)。

小D一開始會為此喪氣甚至發火,但我不再勸導鼓勵,而是自己在一旁繼續跳,有時候跟不上了就和她說,你看,我跟不上了,那就随便跳吧。

慢慢地,小D被我的歡樂感染了,“随便跳“成了我們家的習慣之一,哪怕老人們看了都會說“這是什麼群魔亂舞”,我們倆都會很開心地說,這叫随便跳。

看,我跳得有多開心

我那出生不到2斤的女兒,長大後變成什麼樣了?

我以前出門不愛拍照,朋友提議給我拍,我都是扭扭捏捏,各種拒絕,而且那時我發現小D也不愛拍照。但後來,我會主動跨出第一步,拍各種挑戰姿勢的照片。

經常朋友們給我拍完都笑我,你看看,完美展現了什麼叫“四肢不協調”。一開始還會有一丢丢不好意思,但大家回看照片,都笑成了花。

那一刻,我突然發現,這也沒啥大不了的。

而且在我大笑的時候,我看到小D也從一開始的尴尬,慢慢變得放松了,也會和我開玩笑,咱們是四肢不協調二人組,哈哈哈哈。

我那出生不到2斤的女兒,長大後變成什麼樣了?

後來,小D愛刷我的視訊了,雖然沒告訴她,但的确是為了她,我錄了兩條“尬舞“的視訊。

有一天晚上小D坐我旁邊刷到了,我看到她看了下面的評價:跳舞真的不适合你,你還是講育兒幹貨吧。

她擡頭看看我,看到我也在看她。我聳聳肩和她說,我不正在努力嗎?而且我跳完,還真的很開心。

小D指着最後我結尾的傻笑和我說,媽媽,我看了也好開心。

我那出生不到2斤的女兒,長大後變成什麼樣了?

就是這些看起來“毫無教育含量“的小片段,但不知不覺,我感受到自己内心深處的一些東西松動了,而且我發現,小D也放松了。

她現在去上輪滑課,經常四肢打顫,總會摔跤,但休息的時候會大聲和我說,媽媽,我屁股又開花了,待會我再去練練;

她去攀岩,好朋友比她小攀得比她高,她會在下面鼓勵好朋友,然後和我們說,我過段時間也能做到,就是我比較慢一點;

學校裡面,雖然體育經常倒數,但她也會和同學老師們說,我還是享受運動過程的,結果重要,過程也重要。結果她的好多同學都特别喜歡她,覺得她不能再酷了;

她現在出門拍照,不再扭捏,我們母女倆随時随地可以尬舞一段,然後我們哈哈大笑,互相說,隻要自己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

如何面對别人的嘲笑,怎麼可以培養“輸得起”的精神,我寫過很多很多方法。

不是說這些方法沒有用,應該說正是學了這些方法,滋養了我自己内心,然後我變得越來越有勇氣去接納自己的“不完美”,進而我也讓小D看到,原來“接納”自己,并不難。

而走過這段經曆,我反而覺得,育兒從來不是父母對孩子的“恩賜”,而是我們借由這個小生命,重新治愈了自己内心的小孩。

當我寫下這篇文章的時候,我發現,已經不隻是我在“養育”女兒,她也在“養育”着我。

5歲前那個用遊戲力建構的“小世界”,我們帶着小D一起經曆了一次;5歲後現實社會的“大世界”,我們又和小D一起經曆了一次。

不管是小世界和大世界,我們都要自己親自經曆一下,去在意一下,然後自己放下,自己不在意了。

那麼哪怕是“最殘酷的大世界”也就成了我們曾經的“小世界”,這個社會一直會有評價體系,但我們自己也可以有自己的。

分享我們最近的一個小故事,作為結尾。

前段時間晚上心情不好,我在哭。小D看到後問,媽媽,你怎麼了?

我和她說,Mommy lost magic(我失去魔法了)。

小D抱了抱我說,隻要你還能跑和跳,我們就能把魔法找回來。

是啊,隻要我們還能跑和跳,我們就能找回“魔法”,找回相信自己的魔法,找回哪怕做不好但也開心的魔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