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看了這個在書包裡藏花的男孩,我才明白為什麼有些家庭養不出懂感恩的孩子

文 | 米粒媽

孩子到底能有多浪漫?

視訊裡的小男孩,三八婦女節那天,背着書包去媽媽的店裡。

校服沒有穿在身上,而是蓋在了書包上,臉上帶着高深莫測的笑容,朝着媽媽邁出了霸氣的步伐。

看了這個在書包裡藏花的男孩,我才明白為什麼有些家庭養不出懂感恩的孩子

媽媽本來正在看手機,結果小男孩走到媽媽身前一個轉身,掀起了校服,露出了書包裡的花束。

所有人都“哇”地一聲,老母親更是驚喜得不得了。

小男孩也一晃一晃地展示着花束,然後回過頭得意地望着媽媽。

後來,才知道小男孩是用了自己的壓歲錢,特地放學後去買了鮮花,想在婦女節這天給媽媽一個大大的驚喜。

不知道這一幕得把旁邊圍觀的老母親們羨慕成什麼樣,反正就連米粒媽也流出了羨慕的淚水。

米粒媽隻有一個疑問:這麼暖心的孩子到底是怎麼養的啊!

傳遞愛意,就是最好的供暖

大家還記得龐衆望嗎?母親癱瘓、父親患有精神疾病,這樣的家庭條件下他卻一舉考入了清華。(文章戳→父母殘疾靠撿破爛為生,還能逆襲清華?他的背景普通人比不了)

聯考後龐衆望成為了家鄉的紅人,采訪的記者一批接一批,人們參觀着他有些寒酸的家,可他沒有半點扭捏,言語裡都是對家人的感恩與愛意。

苦難之是以沒有淹沒他,是因為媽媽的愛占了上風。

龐衆望的母親身體殘疾,但是每天都會保持笑容,告訴兒子“媽媽愛你”。

也正是因為這樣,龐衆望從小就做“兼職”,放學後收廢品、撿破爛,用來減輕家庭負擔。

為了讓媽媽開心,去鎮上讀書也會留下一封封信,告訴媽媽,每天讀一封,都讀完他就回家了。

一談到自己的家庭,他的言語裡滿是自信和坦然:“我媽媽那麼好,我外婆外公那麼好,我的每一個家人都那麼好,我覺得他們應該羨慕我的家庭。”

因為母親愛的表達,讓他從心底裡感受到了家人的關心與愛意,是以他才開始用自己的力量向親人傳達這份愛。

米粒媽知道,也有一些父母覺得,自己同樣為孩子付出了很多,可孩子卻不懂感恩。

但也可能有這種情況,就是我們沒有給孩子表達的機會。

米粒媽想起最近刷到的一則新聞:男孩看到媽媽的手機既過時又卡頓,于是用自己的壓歲錢給媽媽換了一台新手機。

滿心歡喜拿回家,希望能夠看到媽媽驚喜之下高興的笑臉,結果得到的卻是劈頭蓋臉的一頓罵。

“你這就是亂花錢!趕緊去把手機退掉……”

孩子一腔熱情一下子被熄滅了不說,那份對母親的愛意,也徹底沒有了出口。

正如網友所說:這個媽媽以後不會再收到孩子什麼用心的禮物了。

米粒媽知道,收到禮物的媽媽心裡高興,但更舍不得孩子花錢,可話到了嘴邊就變成了責怪。

但這種做法,的确會傷了孩子的心。

孩子滿腔愛意,父母卻吝啬于表達愛意,孩子又怎麼能感受到愛的溫暖呢?

作為父母,我們要适當地給孩子捧場,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于愛的回報,才能讓孩子有勇氣下一次繼續表達愛。

畢竟,隻有讓孩子的心暖起來,他才能向外散發暖意。

尊重孩子,也是愛意的诠釋

不知道大家最近有沒有注意孫俪登上熱搜的一篇小作文,裡面講述了女兒小花是如何走上拉丁舞這條道路的。

一開始,小花想學跳舞,孫俪因為學過芭蕾,是以第一反應自然就是讓女兒也學芭蕾。

可是學習了一段時間之後,小花因為看到好朋友在學拉丁舞,有了改學拉丁舞的想法。

其他的家長看到孩子這麼沒長性一定會拒絕,但孫俪覺得,自己對拉丁一無所知,也不能給她任何建議,孩子又這麼有興趣,她就安排了課程。

直到她看見女兒在舞台上翩翩起舞,像一個光芒四射的小精靈,她開始愈發慶幸自己當初尊重了孩子的選擇,而不是強硬地要求孩子聽話。

不止在興趣學習上,孫俪生活中也總是尊重孩子的選擇,相比于孩子的成長進步,更寶貴的則是女兒小花對媽媽的愛意。

在孫俪的微網誌裡,處處都是女兒愛意的影子:放學了要擁抱媽媽,拿到優秀成績要第一個告訴媽媽,做手工要寫上愛媽媽,媽媽出差要打電話關心媽媽……

因為尊重孩子的選擇,孩子不僅能擁有前進動力,更能感受到與父母之間愛意的流動。

在這份愛的支援下,孩子與父母之間的聯系,也會越來越緊密。

電視劇《以家人之名》中,齊明月和母親就是典型的反面案例。

米粒媽印象最深的一幕是母親帶着齊明月買衣服。

在服裝店裡,齊明月一開始不敢挑衣服,母親就來了一句:“真沒主見,讓你選你都不選。”

得到了允許,齊明月高高興興拿起一件白色外套,母親又說:“穿什麼白色,不愛幹淨還愛穿白色的。”

齊明月一聽,轉而拿起了一件黑色衣服,可母親又說:“穿什麼黑色,黑色不适合你,這麼年輕,就該穿點鮮亮的。”

别說齊明月了,就連米粒媽都無語了,那到底選什麼啊。

最後還是媽媽出手,拿了一件粉色的衣服,齊明月沒有了意見,母親又怪她沒主見。

這個死循環,堵得齊明月說不出一句話,卻也讓齊明月在母親的控制下,内心越來越壓抑。

最後聯考的時候,齊明月故意漏填一張答題卡,遠遠逃離了媽媽。

當她漸漸長大,她内心明白媽媽是為了她好,卻始終說不出一句感謝的話。

尴尬的母子關系讓她再也無法對母親釋放愛意,甚至也讓她慢慢忘記了如何愛自己。

米粒媽知道齊明月母親的出發點是好的,卻在不知不覺中剝奪了孩子選擇的權利。

每個人的人生都有屬于自己的色彩,如果總是生硬地替孩子做選擇,很可能會讓孩子覺得父母愛的不是自己,而是一個聽話的小孩。

長此以往,哪怕孩子内心深處懂得父母的愛,也難以對父母付出愛意,更别提暖心了。

承擔責任,賦予孩子價值

米粒媽一直覺得,暖心的孩子有一個寶貴的優點,那就是能看到他人的辛苦,也願意承擔責任。

而能夠讓孩子意識到這一點的關鍵,就是舍得“用”孩子。

前陣子有一個新聞,廣東東莞,12歲的男孩每天給父母做晚飯,堅持了好幾年。

原因也很簡單,因為父母工作太忙,每天都早出晚歸,隻能讓孩子晚上放學後自力更生。

于是從一年級開始,男孩就開始做飯,後來會做的菜越來越多,也就承擔起了為一家人做晚飯的重任。

每天放學回家後,他都會用熱騰騰的飯菜來迎接父母,現在也已經變成了名副其實的大廚。

評論區是一水的羨慕,還有網友感歎:

有的孩子是報恩的,有的孩子是讨債的,我家回家就是雞飛狗跳,作業不寫、飯也不好好吃,要是有這孩子一半也行啊。

要說這差距來源于哪,米粒媽覺得,還是要看孩子有沒有“擔責”。

男孩也是父母給了他做飯的機會,他才意識到,自己原來也是家庭裡不可缺少的力量。

可千萬别小看讓孩子做事所帶來的影響,兒童心理學家也認為,讓孩子在家庭中承擔責任,會讓他有更強的價值感。

換句話說,孩子會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也更願意主動承擔。

就像《爸爸去哪兒》裡面的安吉。

節目裡,安吉總是像個小大人一樣,照顧弟弟,從不嬌氣,還會主動幫助他人,幹活也不在話下。

這一切都要歸功于媽媽胡可的教育。

胡可經常帶着安吉參加戶外徒步活動,領隊告訴安吉,在野外,要學會自己照顧自己。

是以即便安吉年齡再小,也從來不叫苦叫累,甚至一次都沒有撒嬌牽媽媽的手。

爬山、搭帳篷、野外過夜,雖然有時候也需要大人的幫助,但也絕對不會隻看不動,樣樣都會自己動手。

如此大的體力消耗,對一個小小的孩子來說已經累到不行,但他還是會照顧媽媽,不停問媽媽:你累不累?

在胡可的教育下,安吉俨然将自己視作了可以照顧媽媽的人,是以哪怕自己很累也依然在關心媽媽。

錄制節目的時候同樣如此,雖然特别想念媽媽,但是因為太晚擔心會影響媽媽休息,還是放棄了打電話的機會。

米粒媽想說,暖心的孩子,并不完全看天賦,更多在于父母的引導。

适當讓孩子承擔屬于自己的責任,才能讓他懂得付出的不易,他也會更加珍惜愛。

慢慢地,孩子也會在承擔責任中,學會身體力行地表達愛意,釋放暖意。

個人簡介:@米粒媽愛分享 米粒媽,美國海歸,海澱家長。專注學習幹貨、教育經驗和升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