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父母不給買200元的鞋,28歲女子崩潰下跪:父母掌控欲這麼強真的好嗎?

作者:栗子

爸媽研究所(ID:mama_cn)原創首發

01

大家還記得,28歲的自己,擁有多少個人資産嗎?

相信無論是正是負,大家都已經獨立,開始自己管理自己的錢錢了對吧?

但前段時間的這個新聞,卻讓我知道,有的人年齡到了28歲,卻依舊如8歲兒童般依附于父母。

浙江紹興,一名28歲的女子,與父母在鞋店看鞋,女子看中的鞋子200多元,可結果呢?

父母就是不掏錢,就是不給她買,情緒激動之下,跪在地上崩潰大哭。

28歲的成年人,已有獨立生活的能力,按理說不該跟父母要錢。

可問題是她掙的錢,全都存到了父母那裡,讓他們替她進行保管,隻是拿錢時爽快,花錢時卻十分猶豫。

視訊中,女子不禁對父母當衆咆哮:

“我的腳就這麼廉價嗎?錢都是你們幫我存的!”

當時的她有些上頭,在店内使勁跺腳,看到父母依舊不買,女子情緒終于崩潰了,跪在地上大哭。

那一刻的她是憤怒的,情緒是激動的,摔東西後跪在地上,歪躺在地上痛哭尖叫。

但站在面前的父母隻是冷漠地回複了一句:“你正常點。”

女子的怒吼與父母的冷漠形成了強烈的沖擊,讓人内心不禁一窒。

随後女子走出店裡,趴在了欄杆上發洩情緒:“我就是想買一雙好一點的鞋子啊,為什麼要對我這麼殘忍”。

世界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即使對方是生我養我的父母。

他們能有什麼壞心思呢?

讓你放到他們那裡的錢,都是在給你攢着的,隻要你能聽話,順從他們的意見,或許就不會不給你,可有的父母就是如此,占有欲控制欲太強了。

一位網友一針見血地說:

“她崩潰不是因為這雙鞋,是因為二十幾年被控制的人生。”

她跪下的那一刻,是對命運的屈服,也是對父母的呐喊。

但是父母卻聽不見。

一味追求“溫馴、聽話”的掌控型父母,本質上并不是養育孩子,而是奴化孩子。

02

總是“拿主意”的父母

正在逼孩子走上絕路

心理學家、哲學家弗洛姆說過:

“教育的對立面是操縱,它出于對孩子之潛能的生長缺乏信心,認為隻有成年人去指導孩子該做哪些事,不該做哪些事,孩子才會獲得正常的發展,然而這樣的操縱是錯誤的。”

“控制型父母”陰影下的子女們,沒有自由,缺乏快樂,也難以反抗。

還記得那個被母親從小操控一生的楊元元嗎?

從選志願開始,喜歡法律的楊元元原本想考大連海事,結果母親跳了出來,不行!

媽媽覺得,大連太遠了,光路費就要幾百塊。再說萬一女兒将來遠走高飛了怎麼辦?于是要求她報本地大學。

兒子和女兒都考上了大學之後,她為了省下房租錢,居然提前給自己辦理了内退,跑到武大去投奔女兒了!

楊元元隻能妥協,她對于母親沒有任何辦法。

就算是舍友投來怪異的目光,所有人都覺得不可思議,她也隻能忍。

于是,兩人在一張1米2的床上整整睡了1年多。

畢業那年,楊元元考上過廣西、湖北枝江的公務員,母親覺得太遠,一下子否決了。

後面,楊元元還找了不少工作。

她媽不是覺得遠,就是看不上,要麼就是覺得不靠譜,就這麼生生拖着。

無奈,楊元元隻能去當家教、做輔導老師,日子過得磕磕巴巴,還要還債、奉養母親,生活過得很艱難。

即使如此,楊元元并沒有放棄希望,她一邊上班賺錢供養母親,一邊在為自己的前途而努力。

2008年,她奮力一搏,最終成功上岸,以不錯的成績考上了上海海事大學海商法專業的研究所學生。

這時,她已經30歲了。

但楊元元她媽哪能這麼輕易退場?

為了要和女兒住一起,她再次搬到了上海與楊元元同住一個寝室。

楊元元的同宿舍女生都沒見過這種陣勢。

咋上研還随身帶着個老太太?也太别扭了。于是一個個地都搬了出去。

楊元元在同學的眼裡,也成了被嘲諷的異類,被人指指點點。

知道這個事情後,校方不慣着她了。勒令她們母子盡快找好新房子搬出去,而這件事成了壓垮楊元元的最後一根稻草。

那天她和母親在細雨裡找了一天的房子,安置好母親後,回到宿舍的楊元元用兩根破爛的毛巾,纏住了自己的脖子,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她用了最極端的方式,來掙脫母親的魔爪。

有人說,被父母深深控制的孩子,其實精神早已死亡,肉體對他們來說,隻是生存的一絲證明。

父母的過分控制,猶如一張密不透風的網,讓孩子無法喘息。

這樣一個個的孩子,其實都隻是提線木偶,而控制他們的,是在背後父母一雙龐大的手。

充滿控制欲的父母,讓孩子失去選擇的權利。

自小沒有選擇權的孩子,也就被剝奪了人生掌控權。

03

知名心理學家武志紅參加《奇葩大會》時說:“親子關系的本質,是對話和協作,而不是控制。”

控制欲望強的父母可能會收獲最大的失序——要麼孩子的個人意志被他們的控制欲望殺死,要麼孩子叛逆成為一個他們所懼怕的“壞孩子”。

可其實許多父母陷入了掌控孩子的黑洞裡而不自知,該如何自檢是否已經在過度控制孩子呢?

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審視自己:

1、是否監控孩子

時刻想了解孩子的動向,并認為這種行為天經地義。

不僅要監控行為,更想要監控孩子們的思想。

2、是否強制孩子

當孩子的言行與自己的意願不一緻時,不會尊重孩子的意見,而是強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為此不惜使用暴力、威脅等手段。

3、是否貶低或漠視孩子

這是一種隐性的控制行為,可能很多人意識不到。

有這種行為的家長,會貶低孩子的缺點,使其自我懷疑;而當孩子遇到困難,家長往往坐視不理,任由孩子受傷害。

久而久之,孩子會形成一種心理:“我就是很差,是以要聽爸媽的話。”“我這麼差,隻有爸媽才愛我。”這樣家長才可以更友善地控制孩子。

4、是否鎮壓孩子

在孩子不受控制時氣急敗壞,一旦孩子出現家長意料之外的自主行為,無論對錯,家長的第一反應就是反對和鎮壓。

5、是否有道德綁架孩子

你有沒有說過類似的話:“家裡所有的錢都供你上學,所有好吃的都給你吃,爸媽為了你豁出命也值得——你還能不聽話嗎?”

打着“愛”的名義,事無巨細的關心、規劃着孩子的一切,卻隻是為了不讓孩子脫離自己的掌控。将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強迫孩子成長為自己期望的樣子。

父母之是以極端控制,是因為自身的不完善,讓孩子成為自我的延伸,進而修補自身的人格不全和自卑。

這種潛意識會在很多方面操控孩子的生活,如果孩子照做了,那隻是完善了父母,卻沒有完善孩子自身,孩子沒有機會自我成長。

那麼,父母如何控制自己的控制欲?

1、關注自己

父母應該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情,而不是整日圍着孩子轉,可以留點時間給自己的同時,也讓孩子擁有自主權。

正如安·蘭德所說:“我以我的生命和對生命的愛發誓,我絕不為他人而活,也絕不要求他人為我而活。”

2、保持界限感

要學會親情“斷舍離”,尊重家庭個體的彼此差異。

每個人都是不同的,有不同的愛好、不同的追求、不同的想法,自己覺得好的事情,對方不一定覺得好,不能因為是家人,就要強迫讓對方認同自己的想法。

3、放棄“不合理的希望”

控制欲較強的父母喜歡通過孩子的服從來滿足自己的控制心理,但這有可能會變成強加在孩子身上的“不合理期望”。

當孩子達不到自己的要求時,會讓父母變得焦慮,而焦慮是控制欲的開始。是以,與其無效焦慮,不如将心态變得“佛”一點。

當然,也不是毫無目标,或放任不管,而是順應并尊重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曲線,了解和接納孩子本身,做一個孩子成長的陪伴者、支援者。

而少了壓迫感,多了自主感的孩子,自然而然地會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做自己喜歡喜歡的事情,努力完成自己的夢想。

4、誰的事情,誰負責

讓孩子自己選擇他喜歡做的事情,後果讓孩子來承擔,當然前提是孩子在安全的範圍内。

孩子的錯誤分兩類:

一種是原則性錯誤,孩子無力承擔後果的,父母必須立即糾正的,要幫助孩子守住道德和安全底線;

另一種則是孩子能夠自己處理的,如:如何适應環境、應對困難、面對升學壓力等,對于這些問題,父母應該給孩子勇氣去嘗試、體驗并克服。

英國心理學家西爾維亞曾說:

“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盡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對孩子最好的愛,就是将他一步步引向通往獨立自主的人生道路,讓他從我們的生命中分離出去。

該孩子剝的雞蛋,我們不幫;

該孩子幹的家務,我們不替;

該孩子擔的責任,我們不扛。

父母懂得分離,是對孩子最好的成長。

體面退出孩子的生活,孩子才有空間獨立,他才有能力在屬于自己的天空中自由翺翔。

04

相信大家對紀伯倫的《緻孩子》耳熟能詳: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渴望自身的兒女。

他們通過你出生,并非出自于你,他們和你在一起,卻不屬于你。

給他們你的愛而不是你的思想,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給他們的身體提供住房,但不是禁锢他們的心靈。

因為他們的心靈居住在明天的房屋裡......”

真正愛孩子,不是控制孩子,而是“小時牽手,大時放手”,讓其自由奔跑。

孩子有多自由,他的人生才能有多暢快。

-EN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