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BBC播出“男團教父”喜多川紀錄片,揭露日本造星工廠傑尼斯的黑暗面

3月7日,英國的BBC電視台上線的一部紀錄片使整個日娛都震蕩了,它的名字是《公開傑尼斯事務所的創業者·Johnny喜多川對所屬藝人的性虐待紀錄片節目》,雖然已經提前預告了這是一樁醜聞,但釋出的具體内容還是讓人大吃一驚。

其實熟悉日娛的網友都知道,傑尼斯事務所培養出了很多知名藝人,像大家熟知的木村拓哉、山下智久、道枝駿佑都屬于這個公司,它在日本乃至整個世界都很出名。

而作為傑尼斯的創辦者,被譽為“男團教父”的喜多川在日本享受了極高的待遇,因為他的造星能力極強,日本群眾甚至認為他是神一樣的存在。

曾經,當他在日本最大的體育館之一舉行紀念活動時,連日本的首相都會發來慰問,在日本他還被稱為“民族英雄”。

其實早在1999年,日本時事雜志《文春》就發表了對喜多川的指控,稱其存在性虐待的行為。

可是除了《文春》,沒有任何的主流媒體對這一指控進行報道,也許就是大家将喜多川捧得太高,畏懼他的權勢,因而閉口不談他的醜聞,才給了他能夠在日本娛樂圈隻手遮天的機會。

紀錄片中的受害者大多是一些十幾歲才上國中的小男孩,最小的年齡隻有12歲,而當時七十多歲的喜多川仗着自己的權力與地位,殘忍地對他們進行了侵犯。

即使這些受害者現在已經是三十多、四十多歲的大人時,提這件事也是止不住地淚流,這樣的遭遇造成了他們這輩子都無法抹去的傷害,成為了一根刺,永遠紮在心底。

喜多川經常将這些孩子邀請到自己的住所,他們的經曆都大差不差,并沒有說謊,記者甚至能根據他們共同的描述,畫出喜多川房子的布局圖。

他們就在那個狹小的空間内挨着睡,等待接下來的審判,就像死期将至,排隊奔赴刑場一樣絕望而無助。

和表面上表現的善良而體貼不同,實際上的喜多川更像是一個“惡魔”,他将這些孩子蹂躏得破碎不堪,用一次次的侵犯,颠覆了他們的人生。

有的孩子是因為年齡太小了,根本還沒有意識到這種行為完全就是在犯罪,是以在懵懂的狀态下受到了傷害。

而有的孩子心裡其實很清楚這是怎麼一回事,甚至還會告訴其他将要受到侵犯的孩子“你必須忍受,否則你不會成功”。

因為喜多川的一句話就能決定他們是否能出道,是否還能待在娛樂圈,會直接決定他們人生的命運,是以為了自己的前途他們不得不服從,甚至還會做出十分願意的舉動來讨好喜多川。

這樣的遭遇對每個受害者來說都是巨大的打擊,記者本來以為這些受害者對喜多川應該是恨之入骨,可是沒想到結果讓人大吃一驚。

受訪者表示自己隻是受到了輕度侵犯,這種程度其實并不算越界,甚至覺得喜多川的“按摩”,讓他感覺像是親密的家人一樣。

一位曾經遭到侵犯的男孩表示并不會對喜多川表示譴責,他認為喜多川是一個很好的人,他給予了自己很大的幫助,甚至覺得這其實是一種愛。

還有孩子在談起對喜多川的感受時,并沒有任何的埋怨之情,甚至誠懇地希望他能夠長命百歲。

其實他們并不是真的不在意,心理學家解釋說這其實是受到性侵害後的大腦的自我保護機制,想要将這種關系進行美化,采取一個自己騙自己的行為,就像《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中所表達的“我必須愛他,不然我就太痛苦了”。

更令人震驚的是,這些受到侵犯的孩子,他們的父母大多數其實知道喜多川是怎樣的人,也清楚他會幹出什麼樣的事情。

但他們卻為了讓孩子加入傑尼斯事務所,以一種無所謂的态度,甚至鼓勵他們被喜多川侵犯,親手将自己的孩子推向了火坑。

甚至有一則報道,那個男孩在自己的家裡被喜多川侵犯,他的父母甚至為他準備好了被子,并且就睡在隔壁的房間裡面。

記者采訪了一個如今已經23歲,以前在傑尼斯事務所待過的男人,向現在的他抛出了當初相同的問題,問他是否還會選擇同樣的道路。

由于他想要獲得事業上的成功,是以雖然已經到了能夠辨識是非的年紀了,還是會義無反顧地像不懂事的少年一樣,選擇接受這筆交易,隻為一個光明的前途。

當記者采訪日本群眾,詢問他們對喜多川性虐待幼童有什麼看法時,結果讓人出乎意料的是,他們并沒有覺得義憤填膺,而是都保持了一個冷淡疏離的态度。

雖然聽說過這個傳聞,但是現在喜多川已經去世了,認為人都不在了,那麼這個話題就沒有深入探讨的必要了,覺得這件事情似乎不值得調查。

當記者想要去傑尼斯事務所采訪新任總裁時,很遺憾地被拒之門外。公司高層不僅覺得沒必要回應這件事,也不允許其他員工接受采訪,甚至讓保安要求記者交出拍攝的資料,行為十分霸道。

而和記者交談的受訪者也表示,日本社會其實是能夠接受這些事情的,所有才會讓傑尼斯稱為頂級事務所,才會讓喜多川成為商界頂流,這才是真正的日本。

事實上,我們可以看到,從個人到群眾,再到日本的整個社會的觀念都是十分畸形的,他們在扭曲的金錢觀、道德觀的支配下,共同縱容了這場悲劇的發生。

這場悲劇的始作俑者是喜多川,但他不被制裁、一直作惡多端的背後,離不開司法的漠視保護、媒體的噤若寒蟬,父母的唯利是圖,性教育的缺失匮乏,大衆的冷淡态度,他們聯手織了一張密不透風的網,将這些孩子扼殺在本應是最快樂的孩童時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