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個人心理咨詢:成為母親,是一個女性最終的歸宿?

個人心理咨詢:成為母親,是一個女性最終的歸宿?

生育,是女性生命中必經的課題。無論是生理上的功能還是社會上賦予的社會角色,生育始終是與女性綁在一起的。

在剛剛過完的春節中,想必很多女性都要收到來自長輩的、以催婚和催育為代表的關心。

個人心理咨詢:成為母親,是一個女性最終的歸宿?

在社會上的大部分人看來,結婚、懷孕、生産,有一個或更多的孩子,是一個女人應該要做的事情,是她們無法擺脫的使命。

社會上常常聽到這樣的論調:“沒有孩子的女人是不完整的”,“你生了就知道了”,“結婚之後就要趕緊生孩子啦,女人要抓緊生育最好的時期”……

有很多的聲音在告訴女性,這是你天生的使命,你的道德義務,甚至更為傳統的觀點是成為母親是一個女性最終的歸宿。

然而,成為一名媽媽,從來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女性變成媽媽的過程,無論是身心方面,還是生活的外部環境,其實都會帶來各種改變。

個人心理咨詢:成為母親,是一個女性最終的歸宿?

母親其實并不囿于傳統的“偉大母愛”單一叙事,這個身份背後有着更複雜的一面,包含着更多元的意義。

“要麼做媽媽,要麼做好自己,這是兩條難以相交的道路。”

當一名女性成為媽媽後,我們對于她的印象更多地是作為一名母親的。當我們想起她時,隻有她作為母親的部分,似乎她不存在其他的一面。

母親們總是忙忙碌碌,為明天的早餐,為孩子要報什麼興趣班,為家庭中大大小小的事情而操勞,雞毛蒜皮地計算着。

育兒永遠是她們人生的優先安排,在母親這一身份背後讓渡了多少的個人需求,卻很少會被人看見。

L女士:

沒生孩子之前,我一直以為自己已經考慮好、準備好成為一個媽媽了,但是直到孩子快出生,我才意識到,我想的太簡單了。

從孩子出生開始,便是我完整睡眠時間終結的開始,要喂夜奶,孩子晚上醒來4、5次都是正常的,丈夫在旁邊睡得呼呼響,我不敢叫他起來,因為他早上要早起上班,隻好自己默默處理。

隻要我在家,除了吃飯、洗澡、去廁所,其他時間一直是在看孩子。後面婆婆也來幫忙帶,我才恢複上班。

個人心理咨詢:成為母親,是一個女性最終的歸宿?

但是,母親這個身份似乎會占據我大部分的精力,因為公司離住的房子近,我每天中午還堅持回來給孩子喂奶,中午下班就得往家裡趕,看孩子喂奶,等我婆婆做好飯來換我,然後午休一會到一點半上班。

無論上班還是下班,感覺我的生活都是兵荒馬亂,超負荷的狀态。休息日時老公也有一起帶,但可能是平時他帶得少吧,孩子不怎樣願意跟他,是以主要還是我來。

這還是孩子身體健康,沒出什麼問題的時候。一旦孩子身體哪裡不舒服了,我總得請假,并不是說我老公不能請假,而是我要是不去照顧他的話,我自己都會覺得很内疚,好像自己不是一個好媽媽,孩子生病了我還有心情上班。

孩子出生前跟孩子出生後,我的生活完全是不一樣的。孩子的出生,讓我必須按照嬰兒的作息來生活,喂奶、換尿布、陪他玩、從白天到晚上,時間被分割地很細,總是匆匆忙忙;但一天下來,很多時候又不知道自己忙了什麼,而我想要擁有屬于自己的五分鐘都會變成一件十分奢侈的事情。

但顯然我老公似乎沒受到什麼影響,心裡有滿腹怨氣,但又覺得不該有,同時又感到在不斷地透支自己,除了孩子以外的生活我漸漸失去了興趣與精力,有一部分的我在慢慢變得暗淡無光。

個人心理咨詢:成為母親,是一個女性最終的歸宿?

當女性生育後,她是否還能回到生育前的自己呢?現實中幾乎沒有可能。

不得不承認,生育這件事情對女性的影響遠遠超過對男性的影響,無論她過後是否選擇繼續工作,她的人生、生活必然要割出一部分給予孩子、家庭。

首先她會發現自己大多時候隻能擁有片段式的睡眠,其次是個人自由的終結,不敢離開家太久太遠,地理和心理的活動範圍縮小。

正如女作家蕾切爾·卡斯克在她記錄自己成為母親的書《成為母親:一名知識女性的自白》中所寫:“孩子在身邊時,做不了自己,孩子不在時也做不了自己。不管孩子在不在身邊,都覺得很困難。要麼做媽媽,要麼做好自己,這是兩條難以相交的道路。”

個人心理咨詢:成為母親,是一個女性最終的歸宿?

溫尼科特認為,稱職的“母親”其實更多地是“二次形成”的,所有的母親從一開始就厭惡自己的寶寶,而要成為“稱職”母親,她的真正自我需要“通過消毒,她消除了自己的沖突心理和猛烈且别扭的情緒,并将自己想要放棄的沖動儲存在真空密封的小罐子内”。

而在刻意美化的形象中,母愛是無私的愛,人們理所當然地将成為母親的女性的個人需求忽視,閹割,無論她發出怎樣的聲音,一句“孩子最重要”、“做媽的不都這樣”、“當媽的都是這樣過來的”便足以捂住她們的嘴巴。

但現實中母親難以像人們神化中的母親那樣,她們對孩子的愛是一份沖突的愛。

一方面,在作為母親的過程中,她能夠體驗到救贖感,生命的極限被擴充,自我溫柔地包裹着新生命,帶來無限的滿足感,享受互動的幸福;

但在另一方面,她們也會感受到自我意識空間在不斷地被壓縮,取而代之更多地是小孩的需求,在照顧寶寶的過程中,自我仿佛被消解了。

在這樣的兩難位置上,很多媽媽容易“迷失”。她可以在孩子面前表現出溫柔、美好的一面,但作為母親的過程中她也有疲憊困惑的一面,這一面常常是無人知曉的。

無處釋放的情緒感受,會逐漸讓母親這一身份變成禁锢她們的枷鎖,母職變成一座高聳的牆,卡斯克在書中說:“母性是一座與外部世界隔離開來的圍牆,我總在謀劃從裡面逃出來。”

這座難以翻越的牆,便在無形中摧殘着女性的身心,不僅影響着親子關系的聯結,也延伸到了與伴侶的相處中。

個人心理咨詢:成為母親,是一個女性最終的歸宿?

妻子和丈夫的生活軌迹明顯不同,當丈夫沒能看見并了解妻子的疲憊和困擾時,妻子便進入了一種“封閉”的境地中,抱怨丈夫不顧家的背後其實是無力的自己。

她們希望自己的迷茫與掙紮能被人看見,她的自我可以留有喘氣的空間,“演砸”角色後能不被責備,能夠停下自我責備。

而要解開母親身份上捆着的繩索,或許我們需要重新去認識母親,看到在成為這個身份中遇到的難題與困境,了解她們的抱怨、需求以及她們不被看見的人生,尊重母職的複雜意涵,也尊重每個人自主選擇的權利。

同時,作為母親,也要學會自我關懷。當媽媽發現自己幫助不了孩子時,請停下習慣性地感到愧疚,責備自己的無能,母親并不是萬能的,母親也不過是普通的人。

個人心理咨詢:成為母親,是一個女性最終的歸宿?

健康的親子關系需要經曆三次分離。

第一次分離是出生時,嬰兒與母親肉體上的分離,但此時情感依賴還存在,精神上依舊是母嬰共同體。

第二次分離是在大約六個月的時候,分離是身體上再次明确分離,而個性化是心理上的分離。

第三次分離可能會持續很長的時間段,可以說是從三歲一直持續到十八歲,甚至還要更久。

從孩子離開母體後,就成為了一個獨立的個體,孩子會有他的痛苦,有他的焦慮,有他需要去克服的地方,當然也有他的快樂。

母親尊重孩子的獨立性,同時也在給自己自由的空間。在做一名母親的過程中,适應自己的多重角色,是媽媽,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這一點非常重要。

“做母親有點像參加接力賽,這一過程的目的在于傳遞生命以及所有的功和熱的接力棒,前一分鐘還匆匆忙忙,後一分鐘則氣喘籲籲地做起了觀衆”。——《成為母親:一名知識女性的自白》

▎本文為中心原創文章,轉載時請标明出處,未經許可擅自使用者,本公司保留依法追究的權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