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8歲的香港名媛蔡天鳳被殘忍殺害。經初步調查,警方認為受害人前夫邝港智及其家人有重大作案嫌疑。昨天上午,該案件已在法院提堂,後續調查及科學鑒證将逐漸進行。事件引發廣泛關注的同時,很多人也發出疑問:畢竟是曾經恩愛的夫妻,男方真的能下此狠手嗎?
可以回答的是:發生在現任或前任配偶、伴侶間的兇殺并不少見。比如也就在昨天,杭州邵逸夫醫院發生惡性傷人事件。根據警方通報,該醫院一男子因“情感糾紛”,持刀傷害一女子,随後男子跳樓,女子經搶救無效死亡。
這類發生在現任或前任配偶、伴侶間的兇殺案件,也被稱為“親密伴侶謀殺”(Intimate partner homicides),并且受害者以女性為主。

杭州邵逸夫醫院發生惡性傷人事件丨微網誌@央視網
很多人擔心媒體對親密伴侶謀殺案件的集中報道,會引起更多的模仿犯罪。類似新聞層出不窮,似乎也在迎合這一觀點。然而西班牙馬德裡大學等機構的研究者分析了十年間的資料,認為針對女性的親密伴侶謀殺并不存在模仿效應。因為案件的發生并未由于報道而集中出現,反而是以一定的頻率持續發生的。是以比較合理的解釋是,在出現一起轟動事件後,媒體在一段時間内會傾向于優先報道同類型的事件。
但是,這也意味着 “親密伴侶謀殺”是一個持續存在的、嚴峻的社會問題,這樣的悲劇以往就曾不斷發生,未來也不可避免地會繼續出現。
“親密伴侶謀殺”有自己的特點
與一般兇殺案相比,親密伴侶謀殺案件有自己的特點,比如受害者以女性為主。
根據《柳葉刀》(Lancet)2013年釋出的一項全球系統性研究,約七分之一的謀殺案是由死者的伴侶或前任伴侶所犯,并且在這些案件中,女性受害者數量是男性的6~10倍。根據北京師範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的研究,大陸親密伴侶謀殺案件中超過八成的受害者是女性。
可以說,親密伴侶謀殺是女性最常見的非自然死亡原因之一。以2017年為例,全世界共有至少87000名女性被故意謀殺,其中超過30000名是被伴侶所殺。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資料也顯示,在受害者為女性的謀殺案中,有近四成屬于親密伴侶謀殺。
親密伴侶謀殺案件受害者以女性為主。丨圖蟲創意
謀殺後的自殺,也是親密伴侶謀殺中一個較為獨特的現象。幾乎有一半的兇手會在謀殺伴侶後試圖自殺,特别是男性兇犯。這類兇手可能因伴侶身患絕症等原因而終結其性命,也可能是強迫另一半與自己一同自殺或殉情。
除此之外,親密伴侶謀殺與其他謀殺案件的最大差別在于它的可預見性。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者進行了回顧性評估,發現86.5%的該類案件在事發前就可以被判定為“有兇殺風險”。而曼徹斯特大學的調查也證明,在這類案例中83.9%的兇手有過預先構思和一定的計劃。
親密伴侶謀殺案件通常發生在受害者的家或兩人的共同住所。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刀具、鈍器工具,又或是勒死等手段在這類案件中都較為常見,一些男性兇手更願意用直接的肢體暴力謀殺女性受害者。
不一定是情感糾紛,
案件背景通常比較複雜
每每遇到親密伴侶謀殺案件,媒體很容易把殺人動機歸結為情感糾紛,似乎當事雙方都要為這一悲劇負責。然而,這類案件的背景通常比較複雜,很難簡單地予以說明。而且,多項研究顯示,該類案件最常見的犯罪動機其實是男性加害方的妒忌,這種心理是親密關系中沖突的主要根源,并且常常與攻擊行為聯系在一起。
極端的時候,甚至不需要任何事實基礎,伴侶正常的工作聚餐、收到的來自異性的電話或資訊、哪怕是一個不經意的眼神……都可能引起犯罪者強烈的妒忌心理。
可能出乎很多人意料,懷孕也是引起親密伴侶謀殺的一個重要原因。懷孕和産後第一年女性的主要死因之一就是親密伴侶謀殺,它最常發生在懷孕初期的三個月裡,也就是女性剛剛查明自己懷孕的時期。這不僅因為孕期是女性最為脆弱的一段時期,也因為懷孕可以誘發并激化伴侶間的許多沖突。
印度曾發生過丈夫因懷疑妻子第四胎仍然是女孩,憤而持刀将懷孕中的妻子殺死的慘劇。丨Pixabay
在涉及青少年的此類案件中,女性受害者的比例達到了驚人的90%,而且近四成男性兇手是她們的前任戀愛對象。戀愛關系的破裂、一廂情願的追求、還有戀愛中的妒忌和争執都是常見的動機。青少年時期的男性受教育程度相對較低,行事沖動魯莽,是以更容易受嫉妒、抑郁等情緒的驅使去傷害伴侶或是前任。
應當注意的是,不論是成年人還是青少年,女性在提出分手以及分手後的一段時期内遭遇謀殺的風險會更高。這并不是說責任在受害女性身上,相反,大部分謀殺是由于男性伴侶不切實際的占有欲所緻。當男性有肢體或精神的虐待行為、占有欲強烈時,這種風險更為突出。
使用暴力的人,
更有可能殺害自己的伴侶
親密伴侶謀殺案中,兇手表現出了一些典型特點。多項研究表明,有以下五個特征的人,殺死伴侶的可能性更高:(1)曾對伴侶進行死亡威脅;(2)控制了伴侶大部分甚至全部日常生活;(3)在暴力虐待中使用武器;(4)酗酒或藥物成瘾;(5)持續且強烈的妒忌。
暴力是最重要的危險因素,在親密關系中慣于使用肢體或精神暴力的人,更有可能殺害自己的伴侶。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資料顯示,親密伴侶謀殺案中79%的女性受害者曾受到過至少一次來自伴侶的暴力虐待。
不論是成長過程中父母的管教,還是兄弟同學間的打鬧,亦或是耳濡目染于現實生活中的男權和男性暴力,與女性相比,男性的世界裡充斥着更多的暴力,他們也更傾向于使用暴力。親密關系中,男性往往在各個方面占據着主導地位,再加上身體上的先天差異,都使得男性更容易成為暴力的加害方。
根據暴力行為的沖動性以及對受害者造成損害的嚴重性,日本廣島大學的研究者将親密關系暴力分成了四類,分别是高程度直接暴力、低程度直接暴力、高程度間接暴力、低程度間接暴力。丨參考文獻8
由于主要發生在家庭内部,親密伴侶暴力往往會置女性受害者于極高風險之中。她們還可能受制于經濟、施暴者的控制、家庭和社會等因素,不得不選擇繼續這種關系。
然而,研究人員認為,女性在遭受虐待後沒有立刻逃離這種關系可能會加重她受到的傷害。對于施暴者而言,對方的忍受和服從是一種令他們感到滿足的回報,屢試不爽之下,得隴望蜀的加害者可能會将暴力行為逐漸更新。在一些極端情況下,暴力發展到最高潮時會以無法收場的兇殺告終。
親密關系中使謀殺發生率顯著升高的暴力行為丨參考文獻4
當然,我們并不能根據暴力的類型和嚴重程度,就簡單判定謀殺發生的可能性是高還是低。親密伴侶暴力和謀殺的複雜性意味着,隻要伴侶出現了這些行為,無論輕重,你都同等程度地暴露在被謀殺的風險下。
此外,調查顯示,親密伴侶謀殺犯的精神世界可能非常脆弱。男性加害者除了有親密伴侶暴力史之外,還有着更高的自殺傾向,也更有可能患有精神疾病。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為什麼很多案件的作案手段如此殘忍。
這也同樣可以說明,為什麼酒精在親密伴侶謀殺案件中經常扮演着催化劑的角色。酒精的興奮作用有時會刺激施暴者脆弱的内心并促使他們展開激烈的暴力行為,進而放大伴侶間的沖突。飲酒可以把當事雙方都拉進深淵,曾在親密關系中有過暴力史的兩人,無論施暴者還是受害者,在酒後發生謀殺的可能性都提高了數倍。
悲劇的避免,需要多方面努力
正如前面提到的,親密伴侶謀殺案件具有可預見性,是以研究者們一緻認為,這類案件應與一般的謀殺案件差別對待,最好能在悲劇發生之前及時阻止它的上演。
之是以要對這類案件的發生差別對待和事先幹預,是因為親密伴侶謀殺不論在個人還是社會層面上都會造成很嚴重且高昂的代價。除了受害者生命被剝奪之外,當事人各自的家庭和他們的子女都會受到難以估量的傷害。而根據歐洲性别平等研究所的估算,歐洲各國每年因親密關系暴力和謀殺案件付出的社會成本超過1200億歐元,包括經濟産出損失以及來自衛生服務、法律部門、社會福利等各方面的成本。值得一提的是,這其中超過1000億歐元的損失是由男性施暴者造成的。
是以,社會機構和執法部門不應隻把問題當作家庭内部的私事,而應該充分考慮到事件背後衆多潛在的受害者和高昂的社會成本,制定出行之有效的保護政策。
理想的保護政策應在事件發生的不同階段、從個人到社會的不同層級分别開展。丨Pixabay
很多女性受害者即使遭受虐待,也不會尋求幫助。這不僅因為她們傾向于低估伴侶暴力虐待的嚴重性和危險性,還因為她們可能沒有足夠的能力和途徑來擷取救助。研究指出,具有更高社會地位和經濟基礎的女性更容易逃離來自伴侶的暴力。是以,改善受害者就業等個人問題,是幫助受害者脫離危險關系的方法之一。
第三方也是預防這類兇殺事件的關鍵一環。他們通常是當事人的親屬和朋友,或目睹、或聽聞又或是直接收到受害者的抱怨和求助,有着最先手的機會為受害者提供保護或聯系執法部門予以幹預。然而,國内很多人對于他人夫妻情侶間的問題經常不論是非對錯,一律“勸和不勸分”,這可能進一步促進暴力行為和沖突的更新。
很多女性受害者會因為受傷去醫院就診,由于醫生可以更好地識别暴力傷害,是以醫院也有能力成為親密伴侶暴力受害者們的庇護所。早在2014年,美國外科醫師學會就發起過“親密伴侶暴力聲明”,呼籲醫生積極采取行動治療暴力損傷并預防親密伴侶謀殺。
最後,為施暴者提供有效的心理健康評估及治療,對有犯罪記錄及親密關系暴力史的人進行妥善疏導,同樣也是風險管控的重要一環。
針對施暴者的措施,也是風險管控的重要一環。丨Pixabay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統計資料顯示,在親密伴侶謀殺發生前,有91%的受害者曾報警投訴過暴力虐待。更有甚者,當事雙方在事發前平均被執法部門探訪6次之多。這些資料說明,盡管很多時候執法部門在事發前已經知曉暴力的存在,卻并未能真正預防悲劇的發生。由此可見,想要預防親密伴侶謀殺,還需要在立法和執行上對類似暴力行為進行更為嚴厲的打擊。
大陸也于2016年出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但浙江大學2018年的調查分析認為,中國有超過半數的女性遭受過來自伴侶的暴力,殘酷的現實告訴我們,距離親密伴侶暴力和謀殺問題真正得到重視和有效解決,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我們必須意識到,面對親密伴侶謀殺這樣嚴峻的社會問題,需要拿出更大的決心和魄力才行。
參考文獻
1.Stöckl H, Devries K, Rotstein A, et al. The global prevalence of intimate partner homicide: a systematic review. Lancet. 2013;382(9895):859-865.
2.European Institute for Gender Equality (2014). Estimating the costs of gender-based violence in the European Union: Report. European Institute for Gender Equality.
3.Loinaz, I., Marzabal, I., & Andrés-Pueyo, A. (2018). Risk factors of female intimate partner and non-intimate partner homicides. The Europe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Applied to Legal Context, 10(2), 49–55.
4.Andreia Matias, Mariana Gonçalves, Cristina Soeiro, Marlene Matos, Intimate partner homicide: A meta-analysis of risk factors, Aggression and Violent Behavior, Volume 50, 2020, 101358.
5.Campbell JC, Webster D, Koziol-McLain J, et al. Risk factors for femicide in abusive relationships: results from a multisite case control study. Am J Public Health. 2003;93(7):1089-1097.
6.Cheng D, Horon IL. Intimate-partner homicide among pregnant and postpartum women. Obstet Gynecol. 2010;115(6):1181-1186.
7.王向賢. 親密關系中的暴力——以1035名大學生調查為例[D].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所學生院 2008
8.深澤優子, 西田公昭, 浦光博. 親密な関係における暴力の分類と促進要因の検討. 対人社會心理學研究 第3号 (2003)
9.Lira MC, Xuan Z, Coleman SM, Swahn MH, Heeren TC, Naimi TS. Alcohol Policies and Alcohol Involvement in Intimate Partner Homicide in the U.S. Am J Prev Med. 2019;57(2):172-179.
10.Adhia A, Kernic MA, Hemenway D, Vavilala MS, Rivara FP. Intimate Partner Homicide of Adolescents. JAMA Pediatr. 2019;173(6):571-577.
11.Koppa V, Messing JT. Can Justice System Interventions Prevent Intimate Partner Homicide? An Analysis of Rates of Help Seeking Prior to Fatality [published online ahead of print, 2019 Jun 4]. J Interpers Violence. 2019;886260519851179.
12.Torrecilla JL, Quijano-Sánchez L, Liberatore F, López-Ossorio JJ, González-Álvarez JL. Evolution and study of a copycat effect in intimate partner homicides: A lesson from Spanish femicides. PLoS One. 2019;14(6):e0217914. Published 2019 Jun 6.
13.Velopulos CG, Carmichael H, Zakrison TL, Crandall M. Comparison of male and female victims of intimate partner homicide and bidirectionality-an analysis of the national violent death reporting system. J Trauma Acute Care Surg. 2019;87(2):331-336.
14.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3). Global and regional estimates of violence against women: Prevalence and health effects of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and non-partner sexual violence.
15.Follingstad, D. R., Wright, S., Lloyd, S., & Sebastian, J. A. (1991). Sex differences in motivations and effects in dating aggression. Family Relations, 40, 51–57
16.Yuan W, Hesketh T.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and Depression in Women in China [published online ahead of print, 2019 Dec 2]. J Interpers Violence. 2019;886260519888538.
17.Shuhong Z. Characteristics of Intimate Partner Homicide in China: Compared With Previous Studies in Other Countries. Int J Offender Ther Comp Criminol. 2020;64(2-3):210-231.
作者:溫水
編輯:黎小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