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官迷李白是怎麼跑官的

作者:朱七講故事

我們上一期提到,自持有管仲謝安之才的李白,終其一生都沒有參加科舉,而是選擇了通過“直幹名主,遍幹諸侯”的方式,以求得“濟蒼生,安社稷”的機會。但他的這條“捷徑”卻走的極其曲折!

公元720年,20歲的李白,帶上自己的作品去成都求官。初生牛犢不怕虎的他,在大街上攔下著名文士、更是益州長史蘇颋的轎子,獻上了自己的《大獵賦》等作品。蘇颋看了之後,驚呼道:這個學子很有才華啊,如果再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以後的肯定可以像司馬相如一樣厲害啊!但可惜,蘇颋雖然給他點了個大贊,但并沒有給他任何活幹。雖然失望而回,但李白并沒有放棄,而是立志要通過三年外出求學鍍金,再次幹谒蘇颋。

公元721年,21歲的李白在渝州(也就是今天的重慶市)遊曆時,拜訪了他人生中極其重要的貴人-唐朝當時道教中最有影響力的人物司馬承祯。司馬承祯曾經為武則天、唐睿宗李旦、唐玄宗李隆基三位皇帝宣法講道,被稱為“三代帝王師”,妥妥的道教大佬級存在。經過促膝長談後,老道司馬承祯評價李白,說他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後期唐玄宗李隆基在接見他時,“降辇步迎,以七寶床賜食于前,親手調羹”,也與此有關!在得到道家大佬的誇獎後,李白有點飄,寫下了《大鵬遇希有鳥賦》,自比大鵬,小小的天地,根本經不起他振翅一飛。

公元724年,24歲的李白回到四川,但此時的蘇颋已經回到中央任職。第二年,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遊”,正式踏上一邊遊山玩水,一邊繼續“幹邊諸侯”謀求政府公務員的征途。

公元726年,26歲的李白遊曆至河南,經過精心準備,繞道陳州(今天的河南淮陽縣)幹谒了刺史李邕。李邕是當時的大書法家和大文學家,很多文人士子都很崇拜他,更希望得到他的提攜或點贊,一時間門庭若市。但前來求職的人太多了,其中又有很多沽名釣譽、眼高手低之徒,搞得李邕很頭大。是以,在面對高談闊論的李白時,李邕在待客之道上,就顯得有點不大周到,結果惹得李白轉身就走。就在李邕還在一臉懵逼的時候,負氣而走的李白已經大筆一揮,寫下了聞名後世的《上李邕》一詩。狂妄自負的李白在是詩中,再次把自己比作大鵬,同時諷刺李邕:老家夥,你可别太看不起年輕人哦!

公元727年,27歲的李白遊曆至安州(也就是今天的湖北安陸市),據說是通過好友孟浩然的撮合,李白和當地名門望族家的大小姐許淑閃婚,做了許家的上門女婿。李白之是以入贅許家,或許是對大家閨秀許淑一見鐘情,但更有可能看重了她的家世。要知道許淑的太太爺爺許法光,是初唐的嶽州刺史;她太爺爺許紹更不得了,不僅是唐高祖李淵的同學,生前的爵位更被封至谯國公;她的爺爺許圉師也不得了,曾在唐高宗李治在位時當過一任宰相。是以,這時候的許家,雖然不像以前那麼風光,但作為公卿世家,絕對是妥妥的世家大族。

公元730年,已經30歲的李白有了一雙兒女,但事業還是一無所成!或許老丈人看不下去了,特意将李白引薦給當時的安州市長裴寬。李白也做了充分準備,特意寫下了《上安州裴長史書》。先是事無巨細的介紹了自己的履曆;然後重墨如何樂于助人、重義交友,也就是散金三十萬救助窮困潦倒的文人、如何像“趙本山”一樣讓好兄弟吳指南的屍骨落葉歸根;再細說如何不屑于參加科舉、大V蘇颋如何誇自己有“相如之才”;再然後引經據典對裴寬好一通吹捧,并希望得到器重、給個一官半職。

從前面的内容來看,這封求職信完全可以稱得上我輩楷模。但是,或許李白是寫嗨了,更可能是我們白哥的狂性怎麼壓也壓不住,他竟然在結尾處開始威脅起裴寬:如果你不要我,我這就去長安,和王公大人們彈劍而歌!那就是“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雖然,裴寬很欣賞李白的文采,又不好駁許家的面子,但面對李白這種赤裸裸的威脅,也隻好将他拒之門外!

李白也果真去了長安!但此去,卻備受打擊!

公元730年的夏天,李白帶着老丈人的介紹信第一次入長安,找到了時任光祿卿的三品大員許輔乾。這個許輔乾也是許家人,他建議李白先去試試宰相張說的門路。為了标新立異,李白以一張 “海上釣鳌客李白”的名帖,叩開了宰相家的大門。年事已高的張說,拖着病體和李白一番交談後,覺得李白有點虛頭巴腦的,就推脫自己身體不舒服,讓自己的兒子-驸馬都尉張垍接待李白。張垍也覺得李白是個手高眼低的投機之徒,但又不好駁了同僚許輔乾的面子,就建議李白去距離長安不足百裡的終南山,找玉真公主碰碰運氣。結果李白在終南山玉真公主的别院等了将近一年,也沒有等到玉真公主。

公元734年,由于老丈人去世,家産被堂大舅子霸占,李白為了生計,去襄陽找好友孟浩然商量出路,孟浩然建議他去時任荊州長史兼襄州刺史的韓朝宗那裡謀個一官半職。于是,李白經過精心準備,帶上求職信《與韓荊州書》去拜訪韓朝宗。李白在這封求職信中,不僅以“生不用封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開篇,還将韓朝宗比作周公和神明,大拍韓朝宗馬屁,希望能得到韓朝宗的賞識。或許,是韓朝宗不敢擔當“韓荊州”之名,更或者是覺得李白根本就是個溜須拍馬的家夥,很客氣的請李白走人。

除了幹谒韓朝宗,李白還在公元734年和735年,分别通過不同途徑,向唐玄宗李隆基獻了《明堂賦》和《大獵賦》,向玄宗闡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張,但都沒有激起任何水花。

公元735年,李白遇見了生命中的另一貴人,就是年近80歲的詩狂賀知章。在京郊道觀紫極宮外的小酒館裡,賀知章在讀完李白的新作《蜀道難》後,感歎道:小夥子,你就是天上下凡的詩仙呀。有了賀知章的點贊,李白憑借“谪仙人”的名頭名聲大噪,但仍舊是個白身。

公元742年,李白終于在道教大佬司馬承祯和他的師弟吳筠、玉真公主、賀知章的聯名推薦下,被唐玄宗以“降辇步迎,七寶床賜食于前,親手調羹”之禮召見,兩個文化名流之間終于碰出了火花。

李白終于憑借“幹谒”進入官場,并有機會陪伴天子左右,即将可以實作他“濟蒼生,安社稷”的理想!他在趕赴長安前寫下的《南陵别兒童入京》一詩中說“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他的激動心情可想而知!

但是,李白要做的是治國安邦的能臣,卻隻能繼續歌功頌德,或為楊玉環寫贊美詩,供皇帝消遣;他又有意無意的得罪了權臣楊國忠和高力士,不惑之年的李白,最後隻落得“賜金放還”失望而還的下場。

官迷李白終其一生,都在不斷的求官!那麼他到底有沒有當官的能力、适不适合做官呢?我們在下期接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