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心理咨詢:焦慮不堪的媽媽,殺傷力有多強?

心理咨詢:焦慮不堪的媽媽,殺傷力有多強?

電影《囧媽》

中國的文化,是一種尋母文化。

最明顯的一點,在形容我們與國家的關系的時候,我們是用我與祖國母親,說一個人在外漂泊多年終于回國時,用的是重回了祖國母親的懷抱。

無論是文化還是整個社會,都在強調母親對于子女的重要影響,母親與子女的關系始終是人們人生中很重要的關系,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我們的傳統思想中,媽媽總是一個負責家裡大大小小的事情,育兒的任務更多的是在媽媽身上。

但媽媽也是新手媽媽,養育孩子是新手開車,第一次上路。

一件未知且意義重大的事情來到自己面前時,焦慮是我們自然而然的反應。

心理學家們也說了,适度的焦慮是有好處的。焦慮是從人類進化史中遺傳下來的,有助于人類生存的一種情緒。

焦慮讓我們知道我們目前還難以應付面前的事情,是以我們還需要去學習、進步。

是以,有适度焦慮的媽媽,會去了解如何教育孩子,自己還有哪些需要完善的,在養育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也讓自己成長了。

然而,過度的焦慮是不利的。

在當下的中國,很多家庭的教育模式都是“焦慮的媽媽+缺失的父親+失控的孩子”。

不少人感慨,焦慮的媽媽一定就是做得太多了,沒人幫忙,喪偶式育娃,什麼都是自己來。

而過度焦慮的媽媽們,其實很少會意識到自己的焦慮,大部分時間她們在想的,都是如何讓孩子變得更好,自己又如何給孩子更好的。

過度焦慮的媽媽們,在與自己孩子的關系中,會有這些表現:

01. 

分不清自己與子女的界限,

老話常說,兒孫自有兒孫福,莫與兒孫作遠憂。

什麼意思呢?就是兒孫自然會有自己的福運,父母不必過多幹涉。

但焦慮的媽媽們,總擔心孩子會沒有福運,或是這個福運不夠好,總想自己去給孩子福運。

于是,我們便看到了焦慮的媽媽們,打着“為孩子好”的旗号,做着幹涉孩子邊界的事情。

媽媽與孩子界限不清,處于共生狀态的情況,按理說隻存在于孩子的嬰兒時期。

因為孩子還不夠強大,自己沒有足夠的力量來生存,需要媽媽來成為他的力量,成為他的一部分,幫助他生存下去。

但當孩子長大了,自己有了足夠的力量的時候,便要結束與媽媽的這種共生關系,走自己的路。

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把這稱為“課題分離”,說的是誰的課題誰負責。孩子有自己的課題要負責,媽媽也有自己的課題要負責,彼此之間界限清晰。

焦慮的媽媽們,總擔心孩子的力量不夠,是以會去“搶”孩子的課題,負責孩子的課題,突破親子界限,幹涉孩子生活。

決定孩子該上什麼教育訓練班、培養什麼樣的愛好,覺得這對孩子将來的發展好;

孩子要上大學了,決定讀什麼樣的專業,将來才好就業;

孩子的一切,最好由自己來決定才最好。

做不到分離,哪怕孩子長大成家了,也不肯放手,變成了對孩子的控制。

分不清自己與子女的界限,過度侵入孩子的成長空間,隻會讓孩子無法成為自己,無法長大。

02 

總想做完美媽媽

過度焦慮的媽媽,常常會有對育兒流程不夠完美的負罪感,

是以有的媽媽熬夜看視訊學習育兒經;

會有對陪伴孩子不夠高品質的内疚感,是以有的媽媽學習各種兒童青少年心理知識,讓自己從心理學的“門外漢”變成“持證人”;

會有搞教育軍備競賽的緊迫感,是以出現了“雞娃”,讓孩子不停讀書學習上教育訓練班,甚至有些媽媽還會讓孩子做基因檢測找特長。

究其到底,焦慮的媽媽們總想在育兒這份試卷上考出100分的完美分數,做完美媽媽。

就像電影《囧媽》中徐伊萬的媽媽,把孩子作為生活的全部動力,号稱“我這一輩子,就為你活着”。

這句話,完全是這些焦慮媽媽們的真實寫照,24小時圍着孩子轉,包攬一切,隻為孩子活。

但我們都知道,完美不過是人類的幻想,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人,也不存在完美的媽媽。

好的媽媽,不一定養育出好的小孩。

“從幼稚園到國中,我對兒子的照顧可以說是無微不至,直到現在還幫他整理書包,可他在學校練就了個‘鐵拳頭’,成績也很差。”一位一直把“100分媽媽”作為追求的媽媽這麼說道。

媽媽做到最好,卻把孩子應該自己負責的那部分“任務”也給承擔下來了,給得太滿,孩子也失去了自己獨立成長的空間。

精神分析學家溫尼科特認為,一個媽媽其實隻需要做“足夠好的媽媽”就夠了,不需要100分,隻需要60分。

60分的媽媽給了孩子基本被滿足、基本控制的養育環境,給予了孩子自己的成長空間,也讓孩子明白,完全滿足是不可能的,自己與父母都不是全能的。

同時,媽媽也知道了自己不用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孩子身上,不應該一輩子都為孩子活。

03 

眼中隻有自己的焦慮

過度焦慮的媽媽們還有一個特征,那就是她們永遠能發現孩子身上有的“成長問題”。

孩子1歲左右,開始會爬了,媽媽雖然很開心,但身邊别的同齡孩子有的已經在學走了,于是媽媽開始擔憂孩子是不是沒發育好;

孩子剛上幼稚園,在幼稚園還适應得挺好的,老師反映說沒怎麼哭鬧,但看到老師拍的孩子在幼稚園的視訊,孩子跟其他孩子互動不多,于是媽媽開始擔憂孩子是不是不怎麼會跟人打交道,是不是性格孤僻;

孩子進了學校,媽媽要操心的東西更多了,孩子偏科怎麼辦?孩子成績不好怎麼辦?孩子跟班裡同學處不來怎麼辦?

……

在過度焦慮的媽媽眼中,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孩子身上始終存在一些問題,始終不夠好。

心中的焦慮,讓她們隻看到問題,卻看不到孩子成長進步的地方。

這樣的焦慮很容易影響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在媽媽的焦慮、控制和否定下,稍有力量感的孩子則會變得叛逆、反控制,跟父母對着幹。

有些孩子乖巧聽話,卻陷入深深的抑郁中,他們認為是自己不夠好,隻好向内攻擊自己,變得無力、悲觀和自我否定。

很多焦慮的媽媽因為孩子的“不配合”而苦惱,殊不知,後者對孩子造成的傷害會更大。

而一位總是不安擔憂的母親,會把自己的不安也傳遞給孩子。

媽媽對外部的不信任也讓孩子覺得外面是危險的,于是有的孩子不敢與外界互動,縮在媽媽的懷抱中,表現得很黏媽媽,而這也更驗證了過度焦慮的媽媽心中對孩子的各種擔心,讓不安與擔憂加倍。

作為媽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媽媽不是超人,會脆弱也會崩潰,願所有的媽媽,給自己的愛多一點,焦慮少一點,選擇适度放手,讓孩子順其自然地去經受成長道路中的挫折與困難,讓孩子成為他自己!

END

▎本文為中心原創文章,轉載時請标明出處,未經許可擅自使用者,本公司保留依法追究的權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