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話題效應、粉絲買單,明星跨行和職業導演打擂台,要錢還是要品質

不知何時開始,中國電影界導演不再是一脈相傳,取而代之的是明星演員跨行當導演。

并且他們的票房徹底壓倒科班出身的大導演。

比如賈玲,自編自導電影《你好,李煥英》,這是她的處女作,也是目前唯一一部作品,但僅此她就成為全球單片票房最高的女導演。

吳京,靠着《戰狼》、《戰狼二》,打破中國内地市場票房記錄等等。

這一方面展示了中國電影導演已經“去專業化”,另一方面給出了一個信号:

演員跨界當導演,奔着票房去的。

那麼問題來了,明星跨界當導演,要票房還是要品質?

01

鄧超,一年春節檔,把自己積攢的口碑都折了進去。

1月25日,鄧超自導自演的電影《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釋出了一則告知:2月17日,電影院再重逢。

鄧超退出春節檔了!

其實這部影片的上映一波三折,原本宣布的是大年初一上映,但不知出于什麼原因,影片進行緊急修改,最後趕在大年初三上映。

可這時的《滿江紅》、《流浪地球》口碑極佳,《滿江紅》更是一天拿下4.6億票房,至今已經突破30億票房。

對比之下鄧超的《中國乒乓》兩天收獲4000W票房,顯得落寞。

于是他隻能避其鋒芒,重新上映。

但不管怎麼掙紮,鄧超的導演路,算是不行了。為什麼這樣呢?

其實早在2011年,鄧超離開華誼兄弟後,注冊了自己的傳媒公司,搭檔俞白眉出品了公司第一部電影——《分手大師》。

這也是鄧超第一次自導自演。

雖然劇本經不起推敲,但鄧超憑着人氣依舊賺到6.6億的票房。

優秀演員加上大賣導演的頭銜,讓觀衆對鄧超各方面的想象蒙了一層濾鏡。

不過鄧超的目的很簡單、純粹:收獲市場。

第二年他搭檔老婆孫俪又導演了一部《惡棍天使》,成本極低,口碑極差,票房卻高達6.48億。

彼時的鄧超在“至賤無敵”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口碑自然消耗殆盡。于是到了2019年,他檢討自我,轉戰親情道路,導演了一部《銀河補習班》。

打感情牌的鄧超口碑并沒有回暖,但相比前兩部電影,這部作品明顯更符合“大衆口味”,最終也獲得8.78億票房。

“騙”了觀衆20億票房後,一提起導演鄧超,觀衆首先想到的便是“爛片”二字。

再加上這一次他帶來的作品《中國乒乓》,不得不讓人想起電影《奪冠》,珠玉在前,他讨不上好。

鄧超是個好演員,觀衆也并非沒給過鄧超機會,可惜他把握不住。

02

同為跨行,導演徐峥便是有備而來。

在他做演員時就開始學習導演、監制應該做的工作,并且他還不挂名的擔任過監制、導演助理等。

萬事俱備隻欠東風,2010年,徐峥放眼當下中國電影類型,精準調查過觀衆的喜好度,他決定打造一部公路喜劇片。

不管是劇本、拍攝場景還是後期宣發,徐峥經過一次又一次的考量、試驗。

結果顯而易見,《泰囧》上映後成為中國電影史上首部票房過10億的華語電影,攝制組人員還受到泰國總理的接見,是第一位獲得泰國總理接見的中國導演。

相比之下,徐峥的導演路比鄧超起點更高,成就更高,而他的路也一帆風順。

此後的電影《港囧》、《囧媽》一系列讓他名揚導演界。

徐峥一路走來胸有成竹,他把作品當做一個“商品”,做了無數可行性報告,分析了觀衆的喜好,在片中既有笑料,又有心靈雞湯,既保證了影片三觀正,又對得起投資人的收入。

不管什麼時候說起,徐峥都是一個成功的“商業片導演”。

或許徐峥也清楚這樣走不遠,于是他開始轉型,執導了祖國70周年獻禮片《我和我的祖國》(奪冠)單元的導演,次年又接着執導《我和我的家鄉》、《我和我的父輩》等主旋律影片單元。

徐峥用5年時間在中國電影導演界占據一席之地,可以和陳可辛、陳思誠等人一起讨論中國商業電影的未來發展方向。

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明星轉行當導演有多簡單,他們有天然優勢,至于影片的品質,參差不齊。

說徐峥是成功的商業片導演,可他的《泰囧》算不上經典公路片;鄧超的《分手大師》、《惡棍天使》更是沒有任何“營養”可言。

這也暴露出靠市場成功的明星導演還有一個共同的弊端——無法從一而終。

03

衆所周知導演是個操心受累掉體重的活兒。

能夠放下光鮮亮麗的明星生活一心鑽研的明星少之又少,也不是沒有。

“喜劇之王”周星馳,從跑龍套開始,自導自演,從小人物的生活中汲取經驗,才給觀衆帶來一出又一出有笑有淚的作品;

“鬼才導演”姜文,他的思考深度不是一般導演能夠達到的,以至于許多觀衆看不懂它所表達的意思,但他的天才排程不得不讓人佩服,能夠完美拿捏在場的演職人員。

可這兩人是萬裡挑一,大浪淘洗之下的金子。

他們成功之後也沒有消費自己的名氣,一直在“修煉”導演之路上鑽研。

不過,明星導演就算想從一而終,那也得看天賦。

徐峥的《囧》系列讓他揚名;吳京的《戰狼》讓他成為成功導演,可是除此之外,他們在導演界還有何代表作呢?

都說超越别人容易,難的是超越自己。

對明星跨行導演一事,首部影片取得成功後,觀衆更第二部作品,但此時明星導演最擅長的技法已經玩過,第二部作品如何保持後勁?

賈玲便是很好的例子。

2021年,剛熬過一個“寒冬”的電影界,賈玲帶着處女作《你好,李煥英》殺出重圍,這部影片主打“母女情”,故事算不上新穎,但她巧妙的引起觀衆共鳴。

影片中賈玲的笑與淚都流露出對母親的真誠,沒有刻意的煽情反倒走進觀衆的心,讓更多的孩子帶着父母走進影院,為她買單。

靠着這部電影,賈玲成為全球單片票房最高的女導演,完美的從演員跨行到導演行列。

可是,她的後勁明顯不足。

此後一年她沒有任何“動作”,回想《你好,李煥英》是由獨幕喜劇改編為電影的作品,賈玲想必不會故技重施。

沒有實力立不住腳,賈玲能否超越自己,這是個問題。

說到這裡肯定會有人說,大導演張藝謀、馮小剛、陳凱歌不也是在摸索中進步嗎?他們的作品也是良莠不齊。

04

就拿張藝謀來說,他曾說:“我不一定是中國最好的導演,但一定是最勤奮的導演”。

筆者細數國師從1987年導演《紅高粱》開始至今,平均一年半就會有一部新影片上映,這其中他還擔任過奧運會、冬奧會等等大型活動的總導演。

是以話不能說太滿,雖然張藝謀近年來被嘲“江郎才盡”,但他畢竟已經72歲了,關鍵是他的作品在電影史上也能排上号。

正在上映的《滿江紅》又讓觀衆覺得中國電影回暖,張藝謀還是那個國師!

如今越來越多的明星跨行和職業導演搶飯碗,制片方們看到他們自帶的“明星效應”,把所有的資源都傾向于他們,導緻職業導演從吸納投資開始落後。

而明星們就算導演失敗了,還可以回去拍戲,能夠填補制片方的虧空。

人們都說向死而生,有了退路,自然不利于創作。

再說回明星跨行當導演,在這個資源整合的時代,觀衆支援文藝界百花齊放、百家争鳴,但如今更多的是: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壤壤,皆為利往。

觀衆不是傻子,誰用心了,一目了然,不知道明星導演們是否明白?

文|阿帕

圖源網絡,侵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