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98的,春節被催婚,同齡人婚禮檔期排到2025年

本文來源:時代财經 作者:張汀雯

我98的,春節被催婚,同齡人婚禮檔期排到2025年

圖檔來源:Pixabay 

第一次随着春運大軍回家過年的我,24歲,屬虎,上半年剛出校園,下半年參加工作。

不知何時起,打開朋友圈總能刷到領證跟拍與婚禮現場,小長假行程中也開始出現同學的婚禮。對于戀愛與婚姻,父母的态度也從不予置評轉變為過度關心。

回家第一天,對首次離家的我,父母自然是噓寒問暖且無微不至。但到了第二天,出門拍照,爸爸:“照片有了,男朋友呢?”,尚未反應過來的我連穿鞋的動作都停滞了一下,在此之前,父親對情感問題一向諱莫如深。媽媽也緊随着發了朋友圈,文案:“啥時候帶個男朋友回家過年呀?”

奶奶見到我的第一句話,果然也是“今年沒帶對象回來過年嗎?”過年期間免不了陪長輩搓搓麻将,砌砌長城,我連續幾把沒能胡牌之後,奶奶開麥:“一直不胡牌就一直沒對象。”

今年父母長輩态度的轉變,除了開始工作之外,或許還有大部分來自“同輩壓力”。身邊的同齡人先後戀愛備婚,要參加的同齡人婚禮檔期已從春節、五一、十一,一路排到了後年的假期。其中,得去給相識多年的好友當伴娘的就有3場。

環顧身邊,身邊同齡人的婚姻大略可以分為兩類,一是校園戀愛終成正果,另一類往往是偶然相識但一拍即合,于是進展迅速。

“好處是永遠有個固定玩伴”,25歲一腳踏入婚姻殿堂的木木是校園戀愛順遂的典範。大學戀愛,畢業即異地,但互相陪伴,雙向努力,兩年之内結束異地之後順利進入婚姻。“英年早婚”之後,她仍然自由地與我們相聚玩耍,不同之處是,此後永遠有人來接她回家。

校園戀愛,純粹浪漫之餘,往往也容易經曆長跑。珠珠與她的男朋友從大學、碩士、工作(博士)一路八年餘。婚期終于落定之時,我還在感慨着時間真快啊,當年的乖巧小女孩居然也要結婚了。

“還快啊,八年都夠生三胎了”,珠珠說這話的時候,眉梢眼角,笑意盈盈。被問及對未來婚姻生活的期待,她期望“彼此陪伴創造美好的生活”。

在我看來,馬上要26歲的小萦(化名)一直以來的感情之路屬實有些坎坷,是以,今年她通知我即将結婚時我也最為錯愕。戀愛的時間并不長,小萦就決定遠嫁,似乎有些沖動。但對方也曾嘗試過來她的城市生活,隻是從現實的角度出發,去另一座城市生活會更好。談及他們之間相處的狀态,“每次都是奔着解決問題去的,有效溝通是真舒服啊”。盡管對未來有賭博的成分,但能共擔風雨的伴侶,也足夠為這段感情多加份保險吧。

另一位曾經信誓旦旦說老了要一起去養老院跳舞的雪兒,也在我參加工作之後迅速地準備進入婚姻的殿堂。“遇到一個對的人不容易”,這位抛棄姐妹沉浸在愛河之中的女人如是說。談戀愛、見家長、訂婚期、回家過年,四個月内,雪兒一氣呵成的将進度推到了99%。“二人三餐四季”便是她期待的往後生活。

然而,也有愈來愈多的同齡人,依舊不曾将婚姻納入短期人生規劃。“我很讨厭純粹為了結婚而結婚”,“不是不想結婚,隻是不想被催着去結婚”,25歲的小帥和26歲的輝輝都覺得,婚姻是神聖的,我們都希望能因為愛情順其自然的走到那一步,但催婚這件事,讓一切都變得目的性濃烈了起來。

“因為催婚,我有個親戚過年都不敢上桌吃飯了。但他們聊到我,我就說有勞各位費心了,謝謝大家,請繼續費心”,輝輝說,父母或許希望年紀大了之後兒女也能有人照顧,催一催也是人之常情。但普通親戚真的在意嗎?過年大家聚在一起,好像沒什麼話題,便找了這個令人不适的話題聊下去而已。另一位在30歲時“等待良久,嫁給愛情”的可可則說,“沒遇到合适的就堅決拖着,被催就說還在上學”。

對于25歲左右的群體而言,有人已經老婆孩子熱炕頭,有人在相親局裡騰挪輾轉,有人日夜尋覓對象,有的依舊從未戀愛。德國社會學家L·穆勒認為,人們通過婚姻結合的動機可歸為三種,即經濟、子女和感情。同時,在現代社會中,愛情第一,子女第二,經濟第三。

在資訊龐雜、選擇紛繁的當下,年輕一輩的生活方式愈來愈多樣化。與此同時,荷爾蒙的沖動常有,而純粹的愛情少見。伊娃•易洛思在《消費浪漫》裡提到:“當今的愛情被馴化成一種消費模式,不存在風險,不考量膽識,杜絕瘋癫和狂迷,避免産生任何消極和被否定的感覺。”無需承擔責任享受當下的激情與舒适也越來越多地取代了進入一段長期親密關系需要經曆的磨合與痛苦。

對于愛情,每個人都做着自己的注腳。愛情與婚姻或許并非同一個命題,但依舊也有很多人同L·穆勒一樣認為,愛情是進入婚姻的第一動機。但羅曼蒂克與強烈目的本就難以共融,多數人并非排斥婚姻,而是排斥“催婚”這個動作中存在的目的性。為了養老,為了子女,貿然被催着進入婚姻,才是他們所吐槽和反對的所在。

(文中采訪人物均為化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