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宋代漆器緣何蜚聲國際

宋代漆器緣何蜚聲國際

《剔彩流變:宋代漆器藝術》何振紀 著浙江古籍出版社

宋代漆器緣何蜚聲國際

南宋·蓮弁紋雕漆盤,日本興正寺藏。資料圖檔

宋代漆器緣何蜚聲國際

河姆渡文化朱漆碗,浙江省博物館藏。資料圖檔

宋代漆器緣何蜚聲國際

南宋·朱漆戗金蓮瓣式人物花卉紋奁(蓋面),常州博物館藏。資料圖檔

宋代漆器緣何蜚聲國際

宋-元·朱漆菱花式盤,浙江省博物館藏。資料圖檔

宋代漆器緣何蜚聲國際

南宋·樓閣人物紋雕漆盒,日本林原美術館藏。資料圖檔

宋代漆器緣何蜚聲國際

南宋·填漆牡丹紋盒,日本東京藝術大學美術館藏。資料圖檔

【著書者說】

中國漆藝

有着悠久的曆史,尤其是其中的雕漆藝術,不但可視為最能代表中國特色的漆藝類型,而且享譽海外,廣受歡迎。據迄今的考古成果及相關曆史研究顯示,中國的雕漆藝術真正形成于漢唐之時,宋代随海上絲綢之路傳播至域外,中國雕漆藝術旋即在國際上聲名鵲起。日本便收藏着一批宋時傳去的中國雕漆文物,與一道自中國傳入的茶盞及飲茶風俗共同組成了影響世界的茶道文化。《室町殿行幸禦飾記》《名物記三冊物》《松屋會記》以及《喫茶餘錄》等古代文獻中,亦記錄了其時流傳于日本的珍貴中國雕漆名品。

中國 世界髹飾藝術的搖籃

漆藝,即髹飾藝術。這裡所稱的“漆”主要是指天然大漆,或稱生漆、中國漆。天然大漆在人類塗料史上流行的時間最為漫長,但由于現代生活中化學塗料的普遍運用,加上現代語言中“漆”字的泛用,使這一具有濃郁中國色彩的物質文化在人們的眼中變得越來越陌生。天然大漆以“中國漆”來命名的主要原因是其為中國所特有,是大自然饋贈給華夏民族的最為美妙的塗料資源。

生産中國漆的漆樹以“中國漆樹”來命名,這類漆樹為落葉喬木,樹高可達二十米,樹葉呈橢圓形,初夏開黃綠色花,秋季結果成扁球形。中國漆樹在國内分布廣泛,從東南部的長江三角洲地區至西南部環繞四川盆地的幾個省份,是其生長最為集中之地。這些地區氣候溫潤,非常适于漆樹生長。在中國以外,日本、北韓半島以及中南半島東北部亦有出産天然大漆的漆樹,但在所有地區的不同漆樹品種中,中國漆樹所産的漆液品質最高、産量最多、可塑性最強,因而大陸曆來被認為是世界漆藝的搖籃。

所謂“搖籃”,更重要的是中國在漆藝材料的發掘和技術發明方面曆史最為久遠。

20世紀70年代末,浙江省文物考古隊在杭州灣南岸河姆渡遺址中發掘出一批漆器殘骸,其中最為著名的是一件朱紅漆碗。這件漆碗經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分析鑒定,其紅外線光譜圖與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漆皮裂解光譜圖相似。是以,這隻來自河姆渡文化的漆碗被許多學者引為證據,将中國的漆藝發展史追溯至距今至少約七千年前。

近年發現于甯波餘姚井頭山遺址的黑漆木器,經研究人員檢測後發現其出現于距今至少八千多年以前。在那時,生活在長江下遊的先民們便已掌握了漆樹的特性,并且發明了采集加工漆液的技術,更産生了以漆液調制色漆髹塗裝飾器物的審美萌芽。

可以說,中國不僅是絲綢、瓷器等精美中華風物的重要産地,同時亦是世界漆器藝術的誕生地。尤其是到了唐宋以後,随着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這些中華物産得以更快、更廣地傳播至世界各地。不但極大地帶動了中國周邊産漆國家的漆藝技術發展,而且對中亞、西亞、歐洲、美洲的塗料及相關裝飾技藝的發展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影響。

雕漆 堪稱獨步的中國漆藝

明代,中國誕生了一部記錄漆工藝知識的專書,名為《髹飾錄》。書中分為乾坤二集,乾集記載了各種漆藝制作的材料、工具以及工匠應遵守的規則;坤集則描述了流行的中國漆藝類型,洋洋灑灑,蔚為大觀。清代之時這部書卻在中國失傳,并輾轉為日本珍視中國文化的收藏家所傳抄,使之流傳至今。該書後來成為日本衆多漆藝專家以及漆藝大師的經典參考書,于20世紀初傳回中國、傳到南韓,脍炙于文博及工藝界。

一部專書何以有如此之大的影響?因為《髹飾錄》描述了中國漆藝的豐富知識,記錄了中國漆藝發展“千文萬華,紛然不可勝識”的經驗——在所有産漆地區中,中國漆的品質最優、最适于塑造各種髹飾,在技藝拓展上又進步最快,這對周邊的産漆地區産生了強烈的吸引力。

今天所見日本、南韓、越南等地均形成了各自獨特的漆藝代表,莳繪、嵌钿、磨漆等,不一而足,各具魅力,其誕生均受到了中國漆藝相關類型的影響。而在中國衆多漆工藝中,受漆料性質的限制,外國最難以傳習的便是中國最具代表性的雕漆工藝。雕漆一般是在胎體表面髹漆數十層甚至上百層,漆層厚度可達到在漆器表面雕刻各式深淺花紋。雕漆有時是單色,有時是多色結合。單色的雕漆通常以漆色命名,如剔紅、剔黑、剔黃、剔綠、剔紫等,多色結合的雕漆一般稱為雕彩漆或剔彩。

日本對中國雕漆非常仰慕,江戶時代,出現了學習中國雕漆的一支日本漆工,以中國元代的雕漆名家楊茂和張成之名各取一字,稱為“堆朱楊成”(堆朱為日本對剔紅的稱謂),從中可見其對中國雕漆的崇拜。明代,永樂皇帝就曾贈予日本一批珍貴的中國漆器,其中包括二十件雕漆大盤以及三十件雕漆盒。日本鐮倉至室町時代,中國雕漆備受追捧,與其時禅宗的傳播息息相關,許多僧侶在此時頻繁往來于兩國之間。而且伴随着茶道的興起,日本人普遍喜歡來自中國的舶來品。許多中國貨,如陶瓷、織物、漆器和繪畫等工藝與美術品,在日本社會尤為受到重視。另外,這些中華物産時常組合在一起,形成中國文化的傳播。如記錄了日本天文二年(1533)至慶安三年(1650),橫跨室町、桃山、江戶三個時代茶事的《松屋會記》,記載了日本茶道“開山之祖”村田珠光的茶道名物用具,其中的“松屋三名物”除了松屋肩沖茶入、徐熙《白鹭圖》外,還有一件被稱為“存星”的中國雕漆盤。

剔彩 宋代雕漆藝術的奇葩

南宋初期,一艘裝載着大量頂級中國瓷器的大船在廣東陽江的南海海域沉沒,直到1987年才被勘探人員發現。後來的發掘工作發現,船上載有8萬多件來自浙江、江西、福建的宋代瓷器,引起了人們對古代宋瓷外傳的關注。除瓷器外,這艘貨船上還發現了數百件宋代金屬器以及近90件竹木與漆器。這些深埋海底的漆木器經過數百年的海水腐蝕後大多底胎損毀,漆膜卻依然光潔亮麗,展現出了宋代漆器華美婉約的特點。這艘被命名為“南海一号”的南宋沉船為我們揭開了宋代漆器域外傳播的真切情形。

在宋代,前代形成的諸種主要漆器藝術類型都取得了極大的發展,甚或形成了“百花齊放”的情态。宋代漆器之“百花齊放”有着兩層含義,一是表現在漆器裝飾和造型上的,其二是各種主要工藝在此時都得到了極大的進步。從文獻記載可知,中國的雕漆技藝形成期大約是漢代末年,最遲至唐代,《髹飾錄》記載:“剔紅,即雕紅漆也。髹層之厚薄、朱色之明暗,雕镂之精粗,亦甚有巧拙。唐制多如印闆刻平錦,朱色,雕法古拙可賞。複有陷地黃錦者。宋、元之制,藏鋒清楚,隐起圓滑,纖細精緻……”由此可知,雕漆的形成很可能與雕版印刷的發展有關系。

目前尚未發現唐代或更早以前的雕漆制作實物,而宋代卻在二三百年間,令各種漆藝類型都得到了巨大發展,并有海内外珍存的諸多傳世文物為證。宋代剔彩漆器展現出一種綜合藝術的特色,與剔紅、剔黑、剔犀、嵌钿、填漆、識文、戗金、描金、素髹等等工藝,展現出了宋代漆藝百花齊放的面貌,為元明清時期琳琅滿目、多姿多彩的漆藝盛景奠定了重要的發展基礎。

迄今尚未得見有關宋代的剔彩實物出土。但日本卻得借宋元時期中日間的頻繁往來而流傳下來一批中國宋代的剔彩實物,如現存德川美術館的剔彩狩獵圖長盤、林原美術館的樓閣人物圖大盒、京都孤蓬庵茶室的花紋漆香盒等。值得注意的是,這類從中國而來的剔彩漆器在日本被稱為“存星”,而這個名字後來又涵蓋了填漆與戗金等技藝在内。從流傳下來的實物可見早期中國雕漆藝術靈活多變的特點。

宋代漆器為中國漆器藝術在元代邁向明代之時出現《髹飾錄》中所謂“千文萬華,紛然不可勝識”的景象埋下了伏筆。宋代剔彩在技藝融通上的開放性與探索性尤為難能可貴,這對今天傳統藝術或工藝美術的傳承與創新,依然具有十分寶貴的啟發意義。

(作者:何振紀,系中國美術學院副教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