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有實力卻最終未能完成統一的戰國四雄,各有各的無奈

解說曆史人物,暢談人物背後的悲歡離合。大家好,我是喜愛曆史的柚末,每天分享一個小故事,歡迎大家關注。

我們都知道,戰國末期秦王嬴政兼并六國,建立秦朝,完成了統一。可是,大家知道嗎?在群雄逐鹿的戰國紛亂時期中,先後有四位君王擁有過一統天下的機會,卻最終因為種種原因而失之交臂。

他們分别是秦昭襄王、趙武靈王、齊闵王和燕昭王。

一、秦昭襄王

有實力卻最終未能完成統一的戰國四雄,各有各的無奈

《芈月傳》赢稷劇照

秦昭襄王赢稷,公元前325年出生。他是秦惠文王的兒子,他的母親就是大名鼎鼎的芈八子,也就是火爆熒屏的《芈月傳》中芈月的曆史原型。

有實力卻最終未能完成統一的戰國四雄,各有各的無奈

《芈月傳》昭襄王父母劇照

赢稷是秦始皇的曾祖父,也是當時距離統一天下最近的君主。他居秦王之位五十六年,在位期間,他授意将士征伐列國,為秦國打下半壁江山。

伊阙之戰,秦将白起率軍打敗了韓、魏兩國和東周的聯軍,使秦國向中原的擴充再也沒有了阻礙。

秦趙長平之戰,更是整個戰國後期重要的轉折點,秦将白起不僅殺掉了趙将趙括,更是坑殺了40萬趙軍,趙國勢力被狠狠打擊,再也沒有抗秦的實力。

秦昭襄王在位期間,還于公元前272年,誘殺了義渠王,徹底解決了來自秦國疆域西部的威脅。

有實力卻最終未能完成統一的戰國四雄,各有各的無奈

《芈月傳》義渠王劇照

公元前256年,秦國在攻韓過程中俘虜了周赧王姬延,滅掉了東周。

此外,秦昭襄王知人善任,重用謀臣範雎,對外創造并實施“遠交近攻”的政策,破壞了六國的合縱,削弱了六國的力量。

若不是因為暮年的秦昭襄王偏聽讒言,導緻了民生凋零,否則以秦國軍事上的絕對優勢,滅亡六國不過彈指之間。

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病逝。先後繼位的秦孝文王赢柱和秦莊襄王子楚分别在位三天和三年,短暫的在位并沒有時間和機會完成大任。

這樣,肩負統一六國的重任便責無旁貸的落到了莊襄王的兒子秦王嬴政這位“天選之子”身上了。

有實力卻最終未能完成統一的戰國四雄,各有各的無奈

秦始皇畫像

二、趙武靈王

趙武靈王是戰國時期趙國的君主。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梁啟超評價其為“黃帝之後的第一偉人”,從這一句評價中可以看出趙武靈王的一生絕不是庸庸碌碌的。

有實力卻最終未能完成統一的戰國四雄,各有各的無奈

趙武靈王

公元前325年,趙武靈王繼位。熟悉戰國曆史的朋友都知道趙武靈王初繼位時隻有15歲,面對秦、魏、楚、燕、齊五國派來精銳軍隊前來吊喪的行為,他不僅能看清局勢,還提前布置,用強硬措施針鋒相對,挫敗了五國精兵,戳穿了居心叵測的吊唁使者,保住了趙國的基業。

趙武靈王在位期間,推行“胡服騎射”,極大提升了趙國軍隊的戰鬥力。吞并四鄰的中山等國,為稱霸北方奠定了基礎。

有實力卻最終未能完成統一的戰國四雄,各有各的無奈

倘若,趙武靈王的執政照着這樣的勢頭發展下去,統一天下有極大的可能。但是他的一念之差讓他失去了機會,也為自己奠定了不幸的結局。

事情還要從趙武靈王的後宮說起。早年,趙武靈王迎娶韓女為妻,生有公子章,已經立為太子。

後來,韓夫人逝世,趙武靈王另娶吳氏女,吳氏也生了一個兒子即公子何。據傳,吳氏紅顔薄命,年紀輕輕就去世了,去世前她向趙武靈王提出希望讓自己的孩子成為太子。這本是關系國本的大事,不想趙武靈王腦袋一熱,竟然真的廢黜了公子章,立了公子何,并禅位給他,自己做了太上皇。

趙武靈王心中虧欠公子章,便想盡辦法用賞賜去彌補,但卻沒能阻止後期公子章的反叛。最終公子章被殺,趙武靈王也在宮闱内鬥中被活活餓死,一生的豐功偉績落得個唏噓的下場。

三、齊闵王

有實力卻最終未能完成統一的戰國四雄,各有各的無奈

影視劇齊闵王劇照

齊闵王有個好基礎。他的父輩們勵精圖治,發展國力,在戰國初期,齊國一直都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這樣背景下繼位的齊闵王,是妥妥的“富二代”。手中掌握的是一個強大的國家,他本人也有建功立業的雄心。頻繁的對外戰争,屢建奇勳,奠定了他一統天下的實力。

那為什麼最終齊闵王沒有完成統一天下的壯舉呢?

因為——失了民心、臣心!

齊國有位直言批評齊闵王過失的百姓,被齊闵王知道後直接殺掉了。這件事讓齊闵王的聲望一落千丈,百姓對齊闵王十分失望。

後來,齊國宗親中有個叫陳舉的人,同樣因為直言不諱,也被齊闵王處死了。從此,齊國宗親漸漸和齊闵王離心。

失去了民心、臣心的君王,又怎麼能統一天下呢?他統治後期驕傲自大,窮兵黩武,令齊國内部土崩瓦解。多年征戰讓齊國得罪了其餘衆國,最終引發了燕、秦、韓、趙、魏“五國伐齊”,他也被自己的相國殺死。

有實力卻最終未能完成統一的戰國四雄,各有各的無奈

一統天下,稱霸中原的美夢,最終落得竹籃打水一場空。

四、燕昭王

我們都知道春秋時期越王勾踐“卧薪嘗膽”的故事,在戰國時期的燕國,也有一位這樣一位複仇君主,他就是燕昭王。

燕昭王,也是有能力統一天下的。

有實力卻最終未能完成統一的戰國四雄,各有各的無奈

燕昭王

他的父親燕王哙在位後期,年事已高不問世事,大權旁落到國相子之手中。子之陰謀奪位,哄的燕王哙讓位于他。

子之為王得罪了燕太子平為首的貴族們,燕國的鄰國齊國為了漁翁得利,竟派出軍隊公開支援太子平,導緻燕國内亂。

内亂中,燕王哙、子之、太子平相繼去世,燕國無君兩年有餘,如果不是趙武靈王幫助在南韓為質的公子職(燕昭王)回到燕國繼位,恐怕燕國就會亡于内亂了。

燕昭王在燕國身處水深火熱的情況下繼位為王,他兢兢業業幹了28年,謙卑有禮,招賢納士,引得各國優秀人才紛紛前來燕國謀生。

有實力卻最終未能完成統一的戰國四雄,各有各的無奈

在謀臣志士輔佐下,燕國上下一心,财富日益增長。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任命樂毅為上将軍,率燕、秦、韓、趙、魏五國軍隊共同伐齊。齊闵王被殺,齊國大敗,國土被分,燕昭王狠狠報了齊國亂燕之仇。戰後的燕國步入黃金時代,跻身戰國七雄。

相關史料記載,燕昭王在位期間,是燕國國力最強盛的時期,絕對有實力完成統一,而最終沒有完成這壯舉的原因,竟是因為燕昭王為人低調,不喜征戰,加之熱衷修仙之術,就把統一天下的正事給耽誤了。

四位君王雖然沒能完成統一天下的壯舉,但他們一生的所作所為依舊在曆史長河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