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瑞華:19歲嫁給聶帥,69歲任中紀委員,女兒是中将,女婿是上将

自西方進步思潮湧入中國之後,一大批女性開始覺醒,她們擺脫封建禮教的束縛,勇敢站出來反抗不公與壓迫。大革命興起時,她們又毅然加入革命隊伍,為争取民族解放和國家富強而奮鬥,張瑞華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張瑞華:19歲嫁給聶帥,69歲任中紀委員,女兒是中将,女婿是上将

張瑞華生在河南,自幼聰慧機敏,學習成績出衆。青年時,她順利考入師範學校,期間廣泛閱讀進步書刊,思想愈發開明,逐漸轉變為一名進步分子。不久後,她加入了一個進步團體,開始從事一些外圍革命工作。

1925年,一場反帝反封建的運動很快由青島蔓延至全國,張瑞華等人受到感召,也走上街頭号召大家團結起來反抗壓迫。她們追求解放,同時也面向社會進行募捐,所得善款均彙到上海,支援工農學群體與敵人鬥争。

張瑞華:19歲嫁給聶帥,69歲任中紀委員,女兒是中将,女婿是上将

1926年,北伐軍攻克武漢三鎮,一時震動全國,國民黨遂指令部分軍政人員于鄂地開辦黃埔軍校分校,培養人才補充進革命隊伍中。張瑞華聞訊後,馬上南下武漢,參加了該校的招生考試,從數千人中脫穎而出,成為第一期女學員,同年,她正式加入黨組織。

1927年5月,北伐軍與河南軍閥部隊爆發激烈戰鬥,張瑞華聞訊後,主動請纓上前線。但上級考慮到前線戰場比較危險,不适合女生參與,遂将她安排在後方工作,負責救治傷員。當年7月,由于國共兩黨已經呈現出對峙的局面,武漢的軍校被遣散,張瑞華不甘心就這麼脫離革命隊伍,于是加入葉挺上司的部隊中,想要去江西參加武裝起義。

張瑞華:19歲嫁給聶帥,69歲任中紀委員,女兒是中将,女婿是上将

結果因為一些特殊原因,耽擱了路程,等她與同志們趕到南昌的時候,起義部隊已經南下廣東了。她與同志們随即也揮師南下,秘密潛入廣州城中,參加了中共上司的大起義。這次起義的時機是不成熟的,起義部隊在敵人的聯合絞殺下,遭遇重大傷亡,餘部被迫退出廣州,隐匿于偏遠山林中儲存實力。

張瑞華也在黨組織的安排下悄悄轉入地下,在粵地四處奔走傳遞情報。當時她的上級上司正是聶帥,兩人其實在武漢的時候就相識了,聶帥當時是軍校的教官,給她上過不少課。兩人在廣東共事時,越走越近,最終步入婚姻的殿堂,結為革命伉俪,那一年,張瑞華才19歲。

張瑞華:19歲嫁給聶帥,69歲任中紀委員,女兒是中将,女婿是上将

兩人的婚後生活很是甜蜜,沒有任務的時候,他們會手挽着手上街閑逛,看人潮湧動,欣賞落日美景。但不久之後,革命形勢突然嚴峻起來,聶帥被調到江西指揮紅軍禦敵,而張瑞華則被留在上海繼續做地下工作。此後的數十年間,兩人聚少離多,但張瑞華絲毫沒有怨言,她一邊打點家務,撫育孩子,一邊竭盡所能支援革命,為共産主義事業貢獻心力。

建國後,張瑞華先後在多個關鍵部門工作過,全力推動新中國走入發展的正軌。1978年,69歲的她當選中紀委委員,80年代中後期離休,1995年因病去世,享年86歲。張瑞華的女兒聶力也是一位巾帼紅顔,青年時報名參軍,後被授予中将銜。她的女婿是一位著名科學家,後來當選工程院院士,授上将銜,是國家的棟梁之才。

張瑞華:19歲嫁給聶帥,69歲任中紀委員,女兒是中将,女婿是上将

張瑞華同志是中國近代史上的傑出女性之一,她雖生在一個封建家庭,卻不願一輩子受束縛。在進步思想的感召下,她毅然投身革命隊伍中,堅定地邁步走在共産主義道路上。即便遭遇再多的苦難波折她也絕不背離理想,最終與同志們攜手實作了共産主義的偉大理想,建立了自由、民主的新中國,這份功績值得贊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