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蕃薯,統一南北味蕾的糧屆“盟主”

作者:華夏風物分享家

冷風漸起,寒冬悄至,在略顯蕭瑟的街頭,伴随着緩緩升騰的煙火,有蕃薯的香甜駐足心頭,那是冬日溫暖的人間風味。

蕃薯,統一南北味蕾的糧屆“盟主”

©攝圖網

說實話,蕃薯的别名有點兒多。山東遼甯叫地瓜,京津一帶叫蕃薯,河南人叫蕃薯,河北人叫山藥,江浙滬叫山芋,江西福建叫番薯,湖北、四川和貴州叫紅苕,此外還有朱薯、甜薯、阿鵝、金薯、甘儲等。多樣的别名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現了蕃薯的地域差異和曆史淵源。

在一衆名字中,“番薯”指明了它國外傳入的身世奧秘。自從1963年,郭沫若發表了《紀念番薯傳入中國三百七十周年》這首詞後,蕃薯的身世仿佛得到了“蓋章認證”,它明代末年,由福州陳振龍,從呂宋傳入中國的“事實”被廣泛接受。

蕃薯,統一南北味蕾的糧屆“盟主”

番薯傳入福建後,當地人以其為食材,制作了多種極具地方風味的美食,圖為長汀珍珠丸 ©龍岩龍岩,攝影 / 劉豔晖

然而,早在“番薯”傳入中國之前,中國的古文獻中就有“甘薯”的記載,很多學者至今都堅持“甘薯”和“番薯”都是蕃薯,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蕃薯。是以四海之内的這些“薯”兄弟,到底是異姓還是本家,從古至今,莫衷一是。

蕃薯,統一南北味蕾的糧屆“盟主”

“甘藷(薯)似芋,亦有巨魁。剝去皮,肌肉正白如脂肪;南人當米谷。”

——東漢楊孚《異物志》

“甘薯,蓋薯蓣(山藥)之類,或曰芋之類,根葉亦如芋。實如拳,有大如瓯者,皮紫而肉白。蒸鬻食之,味如薯蓣,性不甚冷。……蒸曬切如米粒……是名儲糧。”

——晉代嵇含《南方草木狀》

在很多人看來,這兩條關于“甘薯”的記載,表明中國漢晉時代已種植有蕃薯。像山藥又像芋頭的甘薯,長着白色的薯肉,是和米谷相當的糧食。不過,這樣的甘薯,其味稍“劣”,“中土有此物,其來舊矣,逮不甚貴重栽植者少”。其實,甘薯栽植少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按照當時的種植條件,隻有位于北回歸線以南的地方符合其生長條件,在中國,隻有台灣、廣東、廣西、雲南等地具備這一要求,而這些地方和番薯的原産地中南美洲的地理條件也有相似之處。

蕃薯,統一南北味蕾的糧屆“盟主”

部分地區位于北回歸線以南的廣東,符合番薯的種植條件 ©攝圖網

“番薯”一詞最早出現在1600年前後,徐光啟在《甘薯疏》中說:“閩廣薯有二種,一名山薯,彼中故有之,一名番薯,有人自海外得此種”。王象晉在《群芳譜》中也說:“甘薯,一名朱薯,一名番薯”,可見這些學者看到了土生蕃薯和舶來番薯的差別,但又認為它們都是“薯”。

不過,最初人們眼中的番薯是“菜”而不是“糧”,例如《群芳譜》就把“番薯”列入“蔬譜”。但是番薯比一般糧食産量高,就算遇到荒年也能有收成,是以它不僅能減少災荒帶來的人口衰減,還能在饑荒後幫助人口增長,陸耀在《甘薯錄》中說,番薯“畝收十石,數口之家,止種一畝,縱災甚,而汲井灌溉,一至成熟,終歲足食”。正是因為自身實力不容小觑,在萬曆年間傳入饑荒橫行的福建之後,番薯真真切切地刷了一波存在感。

蕃薯,統一南北味蕾的糧屆“盟主”

長勢旺盛的番薯田 ©攝圖網

引起關注的番薯,自此開始了中國之旅。它長相敦厚又豐産,可生食可熟食,可充饑可解渴,就連番薯葉子都能當菜用,是以在人們的飲食結構中越來越重要,除了被簡單烹調外,還被加工成粉條、燒酒等各類食品,後來的農書和方志也就把它歸為“谷之屬”了。此外,人們還認為它具有醫療保健作用,《本草綱目》就說它可以“補虛乏,益力氣,健脾胃,強腎陰”。

蕃薯,統一南北味蕾的糧屆“盟主”

連江下濂地瓜燒釀造工藝,非遺傳承人林灼華正在制作地瓜燒 ©福州日報

番薯喜溫、怕冷、不耐寒,剛來中國的時候沒辦法長途跋涉至北方生存,好在徐光啟提出“窖藏法”,解決了它無法在寒冷的北方藏種栽植的困難,各地農民也在實踐中總結了種植經驗,官員們大力号召,連乾隆皇帝都當起了“頭号粉絲”,親自下令推廣種植。當然,番薯也不負衆望,積極充當着老百姓果腹的口糧,維持着他們基本的生存,是以康乾盛世一度被稱為“番薯盛世”。

在不到兩百年的時間裡,番薯“逾嶺逾淮”,廣布中國。到清末時,它的種植區域已可北達京津一帶,現在除高寒的青藏高原外,中國的大多數地方都有蕃薯飄香。

蕃薯,統一南北味蕾的糧屆“盟主”

天目山小香薯 ©攝圖網

蕃薯,統一南北味蕾的糧屆“盟主”

被泥土包裹着長大的蕃薯,自帶土憨氣息,不管是圓嘟嘟的“大肥薯”,還是萌萌哒的“可愛薯”,都在樸實中透着親切感,就算長有細柳長條般的模特身材,也不會頂着進階臉拒人于千裡之外,蕃薯總有一種讓你走近的魔力。

雖然叫“蕃薯”,但“紅”不是它唯一的模樣,黃色、白色、紫色甚至多彩的花心蕃薯也不少見。不管是紅心蕃薯還是黃心蕃薯,紅、黃色都來自胡蘿蔔素,胡蘿蔔素含量越高,顔色就越黃,這種蕃薯通常含水量大,甜度也高,是烤蕃薯的首選食材。

蕃薯,統一南北味蕾的糧屆“盟主”

©攝圖網

由煙台農科院甘薯研究所選育的“煙薯25号”,是極具代表性的紅心薯,它大小适中、水分充足、含糖量高,是“烘烤專用型”蕃薯,烤熟之後蜜汁直流,幾乎占據了烤蕃薯屆的半壁江山,廣泛種植于山東、河南、安徽、江蘇、内蒙古、新疆、吉林等地。

蕃薯,統一南北味蕾的糧屆“盟主”

煙薯25号 ©南國微生活

說到黃心蕃薯,天目山小香薯一定不能錯過。顔如黃金,味同奶油的天目山小香薯,雖然沒有六鳌紅蜜薯“解渴”,但它幹而不噎,香軟綿密,入口即化,薄如蟬翼的薯皮下,薯肉如闆栗一樣粉糯。不需要特殊的烹調手段,簡簡單單蒸熟後就能嘗到小香薯最本真的甜美。和天目山小香薯一樣具有粉糯口感的,還有來自陝西的“闆栗蕃薯”,秦薯5号是最具代表性的品種,它的薯肉呈淡黃色,幹面粉糯、無絲無筋,可謂一薯入口,萬薯莫敵。

蕃薯,統一南北味蕾的糧屆“盟主”

闆栗蕃薯 ©尋秦季

白心蕃薯含水量少,甜度低,澱粉含量高,吃起來面面的,通常用來做蕃薯粉絲、拔絲地瓜、香煎地瓜絲等需要再次調味的菜肴。廣西河池大化瑤族自治縣種植的大化白玉薯,剛采摘時薯塊呈白皮白心狀,在自然條件下表皮會變成淺黃色,薯肉如白玉般純淨,剛切開時浸出的汁液就像牛奶一樣,口感粉嫩香甜,制成的粉條爽滑勁道。

蕃薯,統一南北味蕾的糧屆“盟主”

大化白玉薯 ©網絡

薯肉呈紫色至深紫色的就是紫薯,也叫黑薯,紫色其實是花青素造成的,并不是轉基因或染色的結果。常見的紫薯大多通體黑紫,但也有一些品種的薯肉是花心的,例如被叫做“冰淇淋蕃薯”的花心紫薯。這種少女心十足的夢幻蕃薯,外表呈紡錘形,薯肉紫白相間,不僅長得像冰淇淋,吃起來也和冰淇淋一樣香甜絲滑、入口即化,廣東、廣西都有種植。

蕃薯,統一南北味蕾的糧屆“盟主”

花心紫薯 ©印象南沙

在南沙,這種擁有冰淇淋口感和外表的蕃薯,因為長着紫紅色的薯芯,是以被叫做“一點紅番薯”,它可謂是南沙特産屆的翹楚。位于南亞熱帶季風性海洋氣候區的南沙,陽光充足、雨量充沛,加上優質的沙質土壤,以及珠江出海口獨特的鹹淡水資源,種出的一點紅番薯不僅顔值頗高,口感也一騎絕塵。

蕃薯,統一南北味蕾的糧屆“盟主”

作為适應性強,産量又高的粗糧作物,蕃薯廣植于中國各地,從豪爽熱情的西北到精緻浪漫的東南,從富饒遼闊的東北到酸辣成瘾的西南,四海之内均有蕃薯紮根的地方。每年7月,在夏風依然源源不斷地輸送熱浪的時候,早熟的蕃薯就陸續上市了,一直到秋風漸起,天寒微涼的11月,都有應季鮮薯面市。

蕃薯,統一南北味蕾的糧屆“盟主”

中國蕃薯不完全地圖 ©華夏風物

山東煙薯25号、浙江天目山小香薯、福建六鳌蜜薯、海南澄邁橋頭地瓜、山西清德鋪蕃薯等都是口味絕佳的地方特産。為了将蕃薯的香甜發揮到極緻,人們幻化出了各種極具地方風味的蕃薯佳肴。除了簡單的蒸煮這種儲存蕃薯本味的原生态吃法外,還有以蕃薯泥、蕃薯粉為原料制作的各種珍馐美馔,連蕃薯葉都是廣受歡迎的食材。

台灣甘梅地瓜是碳水與油脂的完美組合,炸至金黃酥脆的地瓜條被酸酸的梅粉包裹着,咬一口,能感受到豐富的味道在舌尖跳舞。江西贛州的薯粉餃,以蕃薯粉和面,看起來晶瑩透亮,吃起來嫩滑清香。在湖北,以蕃薯制成的苕粉,與泡菜、肉絲、辣椒翻炒成的泡菜苕粉肉絲是道地的湖北風味。

蕃薯,統一南北味蕾的糧屆“盟主”

蕃薯美食地圖 ©華夏風物

蕃薯,統一南北味蕾的糧屆“盟主”

作為東北蕃薯的代表,遼甯地瓜品種繁多,康平地瓜、瓦房店闫店地瓜、彰武地瓜、黑山地瓜等都是色香味俱全的優質特産。地處科爾沁沙地東南緣的康平縣,水資源豐富,且日照充足,種出的地瓜外皮光滑,香甜沙糯,是中國國家地理标志産品。依山傍海的瓦房店,境内地貌類型豐富,晝夜溫差大,土質以沙土為主,土壤肥沃,生長的地瓜皮薄瓤面,甘甜可口,生食熟食均可。

蕃薯,統一南北味蕾的糧屆“盟主”

大連瓦房店東風水庫 ©攝圖網

說到名頭最大的熟食蕃薯,在東北一定繞不開拔絲地瓜。在大碗吃肉大口悶飯的硬核東北,每一道菜都是那麼的大氣磅礴,當這份大氣與甘甜融為一體的時候,那就是拔絲地瓜的主場。選取黃心或紅心的地瓜,削好皮後切成均勻的小塊,裹上澱粉炸至外焦内軟,讓每一塊地瓜都能沾上剛熬好的糖液,在金黃透亮的糖衣包裹下,綿軟的地瓜帶來的幸福簡單又直接,就連粗犷的東北大漢都能被這份甜蜜甜得俯首稱臣。

蕃薯,統一南北味蕾的糧屆“盟主”

拔絲地瓜 ©攝圖網

蕃薯,統一南北味蕾的糧屆“盟主”

在産糧大省河南,幾乎沒有一片土地拒絕蕃薯的到來。這裡的蕃薯不僅分布區域廣,而且品質卓越,光是擁有“地标産品”頭銜的蕃薯少說也有十來種,花園口蕃薯、汝陽蕃薯、唐河蕃薯、襄城蕃薯、茶亭溝蕃薯等都是地方名優特産。

蕃薯,統一南北味蕾的糧屆“盟主”

©攝圖網

黃河幹流經過的花園口,地下水儲量豐富,水質清澈純淨無污染,給農業生産提供了充足的灌溉用水。此外,當地的土壤以淤積沙壤土為主,土層厚,土質好,非常适合蕃薯類作物生長。清朝乾隆年間,當地旱災嚴重,從福建引入的蕃薯,以其“甚能耐饑”的特點,接濟民食,在當地紮下了根,成為了人們餐桌上的主食,一直到今天,當地還流傳着“一年蕃薯半年糧,蕃薯是農民的保駕王”的說法。

河南的餐桌,絕對是蕃薯大展拳腳的舞台。蒸熟了是充饑的主食,和大米、小米、玉米糁糁一起煮成的粥,配上小菜就是一頓早餐。不過,在很多時候,蕃薯都以粉絲的身份滿足着人們的口腹之欲。加工成或圓或扁、或粗或細的粉條,不管和什麼食材搭檔,都從不矯情,配合度極高。剁碎時是包子、盒子、餃子、餡餅的餡料,炖菜時是燴菜的“當家花旦”,連豫菜名品胡辣湯、燴面都離不開粉絲坐鎮。當佐料和配菜的鮮香浸透晶瑩剔透的“金線”,爽滑勁道的粉絲簡直比肉都香。

蕃薯,統一南北味蕾的糧屆“盟主”

蕃薯粉條 ©攝圖網

蕃薯,統一南北味蕾的糧屆“盟主”

作為番薯最早傳入的地方,福建在蕃薯這件事上擁有極大的發言權。明朝萬曆年間,對外貿易日益發展,土地兼并劇烈,失地農⺠增多, 加上頻繁發生的自然災害,農戶生存非常艱難。當時在呂宋經商的陳振⻰,看到當地的番薯“有六益八利,功同五谷,乃伊國之寶,⺠生所賴”,他考慮到自己的家鄉“隘山阨海,土瘠⺠貧”,一旦發生災荒,農民将無以為食,于是,“捐資陰買”,将番薯引入了家鄉福州⻓樂。

蕃薯,統一南北味蕾的糧屆“盟主”

福建一隅 ©攝圖網

在福建,來自漳浦縣六鳌半島的六鳌紅心地瓜,簡直可以榮登武林盟主的寶座。它生長在三面環海的六鳌半島,這裡不僅有充足的日照和濕潤的空氣,還有吸收了海水中天然鹽分的海邊沙地,是以種出來的蕃薯比一般紅心薯甜得多,人們也把這種蕃薯叫做“紅蜜薯”。紅蜜薯皮薄肉軟,香甜多汁,是大海和陽光帶給人們的甜蜜饋贈。

蕃薯,統一南北味蕾的糧屆“盟主”

六鳌紅心地瓜 ©網絡

如果想品蕃薯原生态的甘甜軟嫩,福建連城地瓜幹當是首選。它曾被乾隆皇帝賜名“金如片”,是“閩西八大幹”之首,别看它就是一條地瓜幹,但制作工序并不簡單。在第一次蒸熟晾幹後,要再進行兩次複蒸工藝,是以也被稱為“倒蒸蕃薯幹”,這樣做出來的蕃薯幹黃中透紅、松軟耐嚼,還很甜。

蕃薯,統一南北味蕾的糧屆“盟主”

連城地瓜幹 ©網絡

不過更多的時候,蕃薯是不見其形,但得其味的存在。粘性十足的蕃薯粉不僅是長汀珍珠丸的外衣,還是海蛎煎、面線糊的“粘合劑”,沒有蕃薯粉的參與,海蛎煎都沒法煎成塊,面線糊也隻是一碗清湯面。當蕃薯被蒸熟壓成泥,塑成杯子狀,裝入肉餡蒸熟後就成了福建小吃“番薯杯”,金燦燦的杯子滿載香氣四溢的肉餡,好吃好看還好玩。而番薯葉,不僅是人們餐桌上的“蔬菜”,還能把小豬仔養得白淨健壯。

蕃薯,統一南北味蕾的糧屆“盟主”

番薯杯 ©智彙永豐

蕃薯,統一南北味蕾的糧屆“盟主”

四川有着悠久的蕃薯種植曆史,清同治年間西充縣人劉鴻在《西充竹枝詞》中說:“借問平時糊口計,可憐頓頓是紅苕”,可見蕃薯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有多麼重要。但話說回來,“頓頓是紅苕”未必就真的“可憐”,畢竟蕃薯可充饑還味美,尤其是這首詞中所描述的西充紅苕,到了今天還因品質上乘成了“地标産品”。

蕃薯,統一南北味蕾的糧屆“盟主”

西充黃心苕 ©西充縣人民政府

位于川北的西充,因為盛産紅苕有“苕國”之稱,這裡有着土層深厚的紫色土,内含多種微量元素,而且當地日照時數長,空氣濕潤,特别适合黃心苕的生長。當蕃薯被切成薄片,在沸騰的油鍋中炸至金黃透明,拌入花椒、鹽、味精、辣椒油、香油等佐料,香辣酥脆、入口化渣的燈影苕片就做好了,薄薄的苕片,金黃透亮,可透光影。

蕃薯,統一南北味蕾的糧屆“盟主”

燈影苕片 ©菜菜美食日記

當蕃薯被制成蕃薯粉,酸辣粉、冒紅苕粉的底氣就有了,在四川紅油火鍋中,蕃薯粉也是少不了的配菜。爽滑彈牙、勁道有嚼勁的蕃薯粉,在辣椒和花椒的加持下,吸足了湯底的麻辣,無論在哪裡,吃上一口這樣的粉條,都能在粉條入喉的瞬間,夢回四川。

“番薯種自番邦來,功均粒食亦奇哉;島人充飧兼釀酒,奴視山藥與芋魁。根蔓莖葉皆可啖,歲兇直能救天災”。今日的蕃薯雖早已卸下了“救命糧”的重任,但因口感香甜、營養豐富,依然是擁虿無數的餐桌明星。天氣漸涼,是時候來根烤蕃薯祛祛寒了。

蕃薯,統一南北味蕾的糧屆“盟主”

©攝圖網

參考文獻:

[1]周源和,《甘薯的曆史地理——甘薯的土生、傳入、傳播與人口》,《中國農史》,1983.10.01.

[2]李昕升、崔思朋,《明代番薯入華多元路徑再探》 ,《曆史檔案》,2022.02.15.

[3]黃福銘,《明清時期番薯引進中國研究》,山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1.05.10.

文丨陳曼菲

百科編輯丨史丹彤、謝之航

圖檔編輯丨雪哥

封圖丨圖蟲創意

本文由華夏風物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蕃薯,統一南北味蕾的糧屆“盟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