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綜藝”時代,文藝語态的新表達——解讀總台國慶特别節目

作者:廣東台觸電新聞

2022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迎來73周年華誕。在這舉國歡慶的日子裡,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推出了以“中國夢·祖國頌”為主題的特别節目。不同與以往的大型“主題晚會”,本次節目沒有以“晚會”命名,而是以“國慶特别節目”的形态出現,從名稱中可以看出,晚會在思想引領、主題表達和人物選擇中都有突破創新。

“大綜藝”時代,文藝語态的新表達——解讀總台國慶特别節目

“大綜藝”的相容并蓄

“大綜藝”雖然沒有準确完整的概念,但它正在深入到節目制作的理念中。“大”不僅指它的篇幅、投資、規模、播出影響面大,更可以了解為其與時代的關聯性、表達的主題以及制作理念的相容并蓄。

近年來,綜藝節目借鑒了很多成功的戲劇、電影因素,用戲劇性的叙事、電影化的視聽語言補齊自身的短闆。而本次特别節目最大的成功之處在于它将“紀實元素”、大型活動中儀式感引入文藝節目中,三者疊加融合成獨特的新内容,使文藝節目、演員、嘉賓、技術、影像産生新的美學價值,在大屏中整裝成晚會,在小螢幕可以拆解成不同用途的内容,可贊美、可賞析,使節目的所有的畫面,“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

“大綜藝”時代,文藝語态的新表達——解讀總台國慶特别節目

歌唱節目“紀實元素化”——每首歌都是一個MV

在《中國夢·祖國頌》中,“紀實”元素多點多頻次出現,小段采訪或外拍短片不再成為點綴,反而成為主要叙述方式。它将真實的英模人物在文藝節目中瞬間轉化成贊美讴歌的對象。

從節目的開始到結束,鏡頭并沒有“眷戀”演播室美輪美奂的舞台和燈光,而是直接引用了大量的單獨拍攝的“精緻的紀實”畫面。幾乎每首歌曲都成為一個主題叙事的MV作品,加大了資訊量。盡管在音樂中,紀實元素被切割成碎片,沒有較完整的叙事,但大量、經常的引用,使得音樂和演唱者本身成為一種“背景”,這種背景不是削弱或貶低音樂和演唱者作用,而是使歌者成為叙述者,歌曲與具體内容結合産生化學反應——産生的“新物質”就是大文藝的新内容。

“大綜藝”時代,文藝語态的新表達——解讀總台國慶特别節目

本次特别節目的主體文藝形式都為歌曲,參加演出有知名歌手,有專業水準出類拔萃的年輕人,也有著名歌唱家壓軸,老中青聚合,這個豪華陣容本身就有宣傳的熱度,但節目組并沒有以此為看點,而是強調主題,使藝術家真正成為時代的讴歌者,這也踐行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理念。

大綜藝時代的“儀式感”

儀式感是将日常行為儀式化以賦予其意義的行為。“儀式”具有明顯的社會意義,從社會學和人類學的角度講,儀式感是人類走向文明的形式之一,它不但建構了人與人之間新的關系,更是促進了人類群體的情感交流,形成着某種普遍共通的情感價值及審美意識。綜藝晚會、文藝節目本身具有極強的儀式感,本次特别節目更是強化了儀式的莊重和隆重。

“大綜藝”時代,文藝語态的新表達——解讀總台國慶特别節目

節目中,包括中國空間站青年團隊等十個社會關注度較高的團隊,身着各自典型制服集體亮相,以“朗誦的語态”将文藝元素疊加在了自己的身份上,以最短的時間、最強的節奏感、最大幅度的直抒胸臆,給人以“江山代有才人出”的自豪感。這看似短暫的“儀式”花費了幕後人員大量的時間精力,每個團隊的社會貢獻和價值、具體的出場人物、每一個插入的畫面都将被時代深度銘記和解讀,在各自行業産生巨大的影響。節目的影響力不僅僅在國慶前後的幾天内,而是用大綜藝的形态建立社會新的價值引領,彰顯出積極的社會意義。

“大綜藝”時代,文藝語态的新表達——解讀總台國慶特别節目

在文藝節目的選擇上,儀式感也很突出,節目運用不同地點的交響樂團進行演奏和伴奏,樂團和指揮都是業内佼佼者。交響樂加合唱團本身就是一種宏大叙事的儀式,在一般的綜藝節目中,因其制作難度高、規模大并不常見,但本次特别節目使交響樂成為标配。在主題音樂中多次出現,彰顯了宏偉的氣勢。

以精緻影像建構節目“橋段”

“影像化”是一個沒有絕對定義的說法,但精緻的影像質感與觀看體驗是觀衆特别是年輕觀衆對綜藝節目的新要求。“影像化”的内容,大多以虛構的叙事為主,再加上“綜藝編劇”的虛構處理,演員以劇中人的角色身份出現,故事線不那麼完整有懸念,但情感突出,短片中不經常有大段的對白或沖突段落,而是需要以身段、眼神甚至呼吸的狀态完成表演,這對于演員的演技更是考驗。

本次《中國夢·祖國頌》中的微電影《目光》可謂驚鴻一瞥。短片中以著名表演藝術家李雪健老師和青年演員周冬雨演繹的故事為線索,在爺爺與孫女、鄉村校長與青年老師、老英雄與新兵、航天總師與年輕技術人員的情感互動中引導劇情發展。以前是晚會中插入短片,現在是插入了一部微電影,虛構的内容诠釋了非虛構表達的意象和情感,用電影的影像質感,片段式叙事揭示了主題節目的情感。

“大綜藝”時代,文藝語态的新表達——解讀總台國慶特别節目

之後演員孫俪情景講述《以你為鏡》中,借助虛拟還原技術,與黃文秀的對話,真摯感人,打破了對英模人物直白的贊美讴歌,表達對黃文秀的深切懷念。“影像化”的叙事和質感獨立成章适合小屏傳播,也連結了晚會的邏輯。這種手法是大綜藝時代的大手筆,是打破了影、視界限之後的創新。

“大綜藝”時代,文藝語态的新表達——解讀總台國慶特别節目

大綜藝主打主流價值觀的創新傳播

在本次特别節目中,還有很多可圈可點的段落,秉承了國慶氛圍和時代主題。大綜藝時代,文藝節目、晚會、特别節目将走向何方?本次國慶特别節目《中國夢·祖國頌》,主角是人民,藝術家和藝術工作者為人民而歌的立意非常鮮明。難能可貴的是,節目組将最先鋒的審美、最先進的技術、最鮮明的特征融入節目,沒有落入傳統的窠臼,使文藝與社會的結合水乳交融。這不僅為新中國73周年華誕獻禮,更是大綜藝時代,主流價值觀創新傳播的有價值的探索。

來源:CMNC—廣電頭條

作者:馬甯(資深電視節目策劃人 中國戲曲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