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書香扶清風——窦垿祖父窦晟廉政故事

作者:掌上曲靖

中國人有“隔輩親”之說,是以當我看到窦垿祖父《第十四世祖窦晟畫像》時,不禁會心笑了。

畫中的窦晟端坐在一張栗色的中式木幾上,官帽常服,胡須盡白。背景是青松翠柏,左右兩旁的圓形花架上各擺着一盆蘭草——這是畫師的構圖:青松翠柏預示長壽,蘭草象征高潔清雅。其實,這些都是點綴和烘托。這幅畫最動人之處在于窦晟手裡抱着的孩子,從資料記載和窦晟的年紀推測,那無疑就是窦垿了。窦垿那時還是個孩童,兩三歲的樣子,肉嘟嘟,粉彤彤,戴個小圓帽,穿一身紅,在色調上,絕對是全畫的亮點。與爺爺窦晟的端莊安詳不同,孫兒小窦垿的手沒閑着,嘴沒閑着,正試圖去抓爺爺的領口或胡須,嘴裡似乎也在哇哇嚷着,好像很淘。爺孫二人,一靜一鬧。爺爺神情安詳,慈愛有加;孫兒天真有趣,萌得可愛。你想象不出這是18世紀末19世紀初(窦晟生卒1724-1808),距今200餘年,一位中過舉、做過官、著過書的中國老人的晚年生活圖景。是以,在那些正襟危坐的曆史人物畫像中,我覺得窦晟的這幅畫像特别溫馨,特别有人倫之情、天倫之樂。因為那時,照相機還沒有被發明(1841年世界上第一台照相機問世),請畫師繪制人物是件十分奢侈的事,普通人家想都不敢想。而在給窦晟畫像時,主家竟然讓畫師繪制他抱着孫子的照片,這是一位何等開明的老人,這是一位對孫兒何等疼愛的老人!可那時,誰能意料到這位老人手裡的孩子,日後會成為曆史文化名人窦垿,與他所撰的那副嶽陽樓長聯一樣,流芳千古!

實際上,窦晟的這幅畫像,主觀上是畫窦晟,客觀上卻展示了一種傳承關系。這種關系又有兩層涵義:

一是血緣。窦氏在中國古代諸姓中是個顯著的存在,自夏少康受姓至今,已曆四千餘年。雲南師宗淑基窦氏,從一世祖興至今,已繁衍二十五世。當然,名氣最大還是窦垿。窦垿(1803~1865),字于坫,又字子州,号蘭泉,清嘉慶八年(1803年)生,祖籍江南泰川,明代遷居雲南,現雲南師宗縣淑基村人。道光九年(1829年)26歲時,考中己醜科進士。此後,曆任吏部主事、考功司行走、文選主事、員外郎郎中、學驗封司、記名道府,以後又擢升江西道監察禦史,欽差辦理雲南團課。同治四年(1865年)逝于貴州任上,享年六十二歲。以窦垿為主線上溯兩代,即窦垿的祖父窦晟,繼之是其父窦欲峻。窦晟為第十四世祖,窦欲峻為第十五世祖,窦垿為第十六世祖。窦氏三代,從知縣、知府到禦史,一脈相承,梯次上升。

二是家風。師宗縣淑基村窦氏一脈:先祖一世至十世,武功世襲;十一世至今,書香門第,官宦世家。曾被譽為“父子為邊将,祖孫領解元”,素有“滇東望族”之稱,不僅出過進士,僅清朝至民國這段時間就出過縣官25名。新中國成立後,在隻有300多戶4000多人的家族中,竟有600多人在外工作,平均每戶都有兩人,其中40%從教,可見其文運之繁盛。特别在“詩書傳家”和“仕途沉浮”中,窦氏三代均有立德、立功、立言之“人生三不朽”的成就,經歲月沉澱,終孕育了“書香門第”,并在其家族《訓詞》中逐漸成型,在曆代精英人物中完善成熟,最終滋養了窦氏家族良好的家風。有其祖必有其孫,有其父必有其子,這就是家風對後代子孫的影響。

回到窦晟這個人,其實他是一個典型的儒家學派的知識分子。

首先,窦晟非常自律。他12歲考取生員(秀才),曾在羅平城買了一方硯台,自刻座右銘于其上,銘曰:“謹幾慎獨,毋自欺也;日新又新,戒牿亡也。”他在糧道衙門教私塾,從不受人額外錢财,也不羨慕榮華富貴。他在山西做官,所得俸祿省吃儉用,每月都寄給兄長,用于家務開支。成家立業後,他更注重家教,素以“公正勤和”為準則,他曾書寫楹聯一副:“孝友居家,由此百行順利;謙和處世,自然萬事亨通。”其妻柏氏死後,他堅決不再續娶,淡泊持身。

其次,窦晟非常孝順。他在外地任職,立刻将年邁的父母接來贍養。父母病逝,他悲痛欲絕,痛不欲生;兄長死後,他對哥哥的兩個兒子視為己出,精心撫育。侄兒不幸早逝,他又撫養侄孫直至成家立業。由于窦晟的孝心和擔當,窦氏家族當時四代同堂沒分家,近百人一個鍋裡吃飯,在當地傳為佳話。

其三,窦晟非常友愛。乾隆十八年(1753年),窦晟經州、府、省學遴選為貢生,赴省城五華書院讀書,并與錢沣(字南園)結識,二人惺惺相惜,友情笃深,後雖仕途歧路,一直保持書信往來,成為莫逆之交。

其四,窦晟尊師重教。他任建水縣教谕時,看到建水文廟年久失修,有廟無學,便捐銀修複文廟,倡建崇文書院,主持祭孔儀式,恢複儒學傳統。他在任趙州(今大理祥雲縣)學政時,曾捐銀設定了“鄉試卷金”,用以資助寒門學子通過科舉途徑争取功名。他曾發動親友在龍川(今龍甸)興建書院,家中積蓄用盡,他就變賣妻子的發簪和手镯。

其五,窦晟為官清廉。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朝廷命軍機大臣、保和殿大學士傅恒任經略,大學士阿桂任主将,率軍抗擊與雲南相鄰的緬甸入侵之敵。于是,窦晟結識了傅恒和阿桂兩位重臣。阿桂被窦晟的人品、學識所折服,平緬班師回京之後,面奏乾隆帝,贊窦晟“學政職上稱職有為”,應加以提保。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朝廷降旨擢升窦晟為大理府教授,并随後被保舉出任浙江甯波府象山縣知縣。窦晟到任後,獎勵農桑,發展海鹽曬制産業,深受百姓擁戴。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窦晟奉調山西洪洞知縣。他清正廉潔,秉公辦事,課農勸耕,捐銀三百兩,重修學宮,重新開機祭孔典禮。後又捐出個人三年俸祿,興修了社稷壇,并對護城河和排水溝進行了疏浚清淤。他在暖閣柱上題寫的一副對聯——“莫負他人稱父母,方能自己蔭兒孫”,以鞭策自己勤政為民,為此,當他告老回鄉時,洪洞縣的老百姓要為他建德政牌坊,他竭力勸阻,把材料捐給了正在修葺的書院。他離開洪洞縣時,官紳、鄉民争相為他設宴餞行,依依惜别的百姓延綿數裡路。

其六,窦晟勤奮好學。窦晟對經學、理學和《家禮》《四禮》《四禮翼》《呂子呻吟語》等書手不釋卷。他通讀經史典籍,專心研究“宋代五子”的學說,每逢五華書院月考和接受學使的考試,他常居第一名,其所著《觀鳳試拟董仲舒天人三策》一文,學使稱其為滇中獨一無二。他告老回鄉二十餘年仍筆耕不辍,時常用古訓自勉。他學識淵博,一生著述頗豐。十七歲便著有《攘斥佛老淺說》《田家四時志》,他撰寫的《纏足論》《地理說》《守節論》等文章,對陳規陋習和封建迷信進行了駁斥,反映了窦晟思想的進步和開明。他中年著有《芸餘草》,晚年著有《庸草》等著作,還有文集《自芸齋詩草》。窦晟還重視“詩書傳家”,他撰寫了一副對聯:“守祖宗義方教澤;願子孫世代書香。”,如今,凡淑基窦氏族人都把這副對聯作為神聯,恭恭敬敬懸挂于供桌兩側,以此教育後人勿忘先祖,勤勉讀書。此後,窦氏後人無論貧富,不分男女,皆形成識字讀書的良好風尚。

正是在窦晟這一代,以身作則,率先垂範,詩書傳家,家風育人,以書香扶清風,以清風樹形象,才培育了其子“江南好官窦欲峻”、其孫監察禦史窦垿,以及數千淑基窦氏後代,成為全社會學習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