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孩子出不出色,與父親的性格關系太大了

作者:十點讀書圖書旗艦店

《中國家庭教育現狀》白皮書顯示:

家庭教育中,父親的角色優勢在某些方面甚至高于母親。

父親的角色,對孩子的學習、性格、情感、品質、體質等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影響。

細細想來,确實如此。

孩子出不出色,與父親的性格息息相關。

孩子出不出色,與父親的性格關系太大了

曾看過一段采訪視訊:浙江一個11歲的男孩被爸爸“氣”到離家出走。

男孩帶着哭腔控訴自己的爸爸:“天天你就知道讓我學習,可全家就你自己不學習,還在那玩手機。你自己有學過嗎?”

原來男孩爸爸每天回到家,就捧着手機,不是刷抖音,就是玩遊戲,在家什麼事情都不幹,整天葛優躺。

想讓爸爸陪自己玩一會,爸爸總是敷衍他:“忙着呢,沒空”。

看到爸爸玩手機,他想玩,可爸爸卻不準,還說要揍他。

男孩越想越氣,便借口外出,幹脆離家出走。

生活中,其實這樣的父親不在少數:

要求孩子别看手機,自己一直拿着手機不撒手;

抱怨孩子拖拉、磨蹭,自己卻怎麼舒服怎麼來;

指責孩子不夠自律,但自己每天也是得過且過……

殊不知,孩子都是跟着大人的節奏在走。

一個性格懶散的父親,很難養出自律的孩子。

孩子出不出色,與父親的性格關系太大了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孩子雖小,但父親的一言一行全部都會被他捕捉到。

父親懶散,放任自己,放養孩子,孩子耳濡目染也會變得懶惰,不自律。

小時候,做事拖拉磨蹭,容易半途而廢,不願主動學習,自控力明顯不足;

長大了,遇到困難主動退縮,面對壓力自動崩潰,缺乏抵制誘惑的意志力。

長此以往,一邊抱怨生活越來越難,一邊渾渾噩噩地虛度時光。

根據一項調查顯示:

有30%的大學生認為,自己簡直就是爸爸的翻版;

有50%的大學生認為,爸爸的形象和興趣對自己的影響很大;

有60%的大學生認為,自己之是以優秀,爸爸的榜樣作用有很大的影響。

一個優秀自律的孩子,身邊都有一位自控力強的父親在全力托舉。

孩子出不出色,與父親的性格關系太大了

知乎上曾有人提問:有個性格暴躁的父親是怎樣的體驗?

有個回答,很是紮心:這樣的父親,無疑是在摧毀孩子的未來。

教育專家李波曾在文章裡寫到自己60多歲的老叔。

老叔的老父親年過八十,依然健在,但老叔很少去看他的老父親。

不明是以的人,以為老叔不近人情:“老父親都80多了,你還能見着幾回。”

老叔老淚縱橫地說道:“這輩子我甯願離得他遠遠的,哪怕多給點錢。”

他清楚記得從3、4歲開始,父親經常因為一點點小事就吼叫,打罵,摔門……

吃飯掉到衣服上,“啪”一耳光就過來了;

因為不愛吃青菜,一腳就踹過來了;

哪怕自己沒做錯什麼,但是隻要在場就一定會成為他的出氣筒。

就這樣一直到16歲,老叔參軍離開了家。

老叔說自己仿佛一直處于狂風暴雨的中心:“包括後來我結了婚,他都來找我的茬,鬧得家裡雞犬不甯!”

老叔回憶自己的一生,不無遺憾和憤懑:

“我這輩子一事無成,就是因為被我父親打罵怕了,把膽子都打沒了,稍微遇到點事,心裡就哆嗦,沉不住氣,神先慌了。

别人都說我有才,可沒有膽識,有才有什麼用,你說,我能不恨他嗎?”

性格暴躁的父親非但沒有打罵出一個出色的孩子,反倒把一個孩子打得越發頹喪,一生都不敢靠近自己了。

孩子出不出色,與父親的性格關系太大了

作家尹建莉曾說:“你對孩子發的三分脾氣,會對孩子造成七分傷害。”

爸爸在家裡事事撒氣,孩子在家裡處處小心。

長此以往,孩子不願意跟父親交流,甚至逃避父親,唯恐出點兒差錯招來指責打罵。

在這樣的親子關系裡,孩子内耗嚴重,嘴上不說,内心早已傷痕累累。

逐漸變得膽小懦弱,如履薄冰,即便長大走向社會也是唯唯諾諾,謹小慎微。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原生自卑”:

一般發生在童年,原生家庭中的長期打擊和否定所産生的自卑,會嚴重破壞孩子的安全感,導緻孩子的人生幸福感極度匮乏。

很多時候,父親對孩子的内心渾然不覺,卻已然成為孩子一生痛苦的回憶。

其實,每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隻是一張白紙。

父親糟糕的性格,讓孩子的未來鋪就灰暗的底色。

相反,溫和又耐心的父親,更容易養出自信的孩子。

孩子出不出色,與父親的性格關系太大了

心理咨詢師武志紅曾講述過一個來訪者的故事。

武漢一個27歲的小夥子天天窩在家裡,吃泡面、打遊戲,不工作,也沒有任何社交。

通過心理咨詢發現,問題竟然出在了三年前離世的父親身上。

他的父親是一個非常強勢的人,從小到大不管他做什麼,都會進行幹涉。

比如選擇興趣班、交朋友、報考學校、選擇工作,都是父親說了算。

父親自以為這是幫孩子做出了最好的選擇。

成年後,他也工作過,可總是做不長久。

後來父親突然離世,他恍恍惚惚失去了方向,活成了如今這幅模樣。

孩子出不出色,與父親的性格關系太大了

作家阿爾伯特·哈伯德曾說:“當父母為孩子做太多時,孩子就不會為自己做太多。”

事實上,處處為孩子操心,事事替孩子做主,可以一時,卻不可一世。

一個缺乏自立性的孩子一旦離開了庇護,就好比:

魚離水則身枯,飛鳥折翼則神索。

與其過度控制孩子的生活,倒不如教會孩子自立。

熱播劇《少年派2》中最讓人喜歡的,莫過于林大為這個佛系老爸。

林妙妙被媽媽追着考研,林大為不逼女兒考研,還資助她在校外租房畫畫,鼓勵她在自己喜歡和擅長的領域發展;

女兒喜歡畫畫,媽媽怕影響學習,林大為就帶着孩子一起畫畫,并寬解妻子要給孩子空間,“支援孩子自由,尋找詩與遠方”;

女兒失業了,自己覺得很喪很丢臉,林大為告訴她:“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缺點,最要緊不要妄自菲薄,你自己做好決定就好。”

林大為很愛女兒,相對媽媽不同,他不是事無巨細的體貼照顧,而是像燈塔一樣給予指引,讓孩子自己去感受,去思考,去領悟。

因為父親,林妙妙打小身上自帶小太陽,比同齡人更加樂觀開朗,有主見。

長大後,她成為了一名充滿正義感的記者,努力傳播正能量,活得天馬行空,獨立自信。

孩子出不出色,與父親的性格關系太大了

每個人的成長,都是有迹可循的。

很多家庭中,父親習慣說一不二,對待孩子,順則誇,逆則貶。

無論任何事情,不尊重孩子的想法,非得讓孩子按自己的意願去實行。

殊不知,強勢的父親,養不出自立的孩子。

因為一個沒有被激發自立意識的孩子,仿佛一個既不敢說又不敢動的提線木偶。

無法自立的孩子,一輩子亦步亦趨,随波逐流,轉而為父親的強勢買單。

比起左右孩子的人生更重要的是,試着從孩子的生活中退一步,給予孩子自立的空間,允許孩子按照自己的節奏成長。

孩子出不出色,與父親的性格關系太大了

作家賈平凹曾在《父親》中詩意寫道:

“朦胧時候,父親,是一座大山。坐在他肩頭,總能看的很遠、很遠。”

父親,是孩子品質塑造的起點,是孩子未來生活的根基,是孩子人生價值的雛形。

以身作則的父親,助力孩子自律;

性情溫和的父親,點燃孩子自信;

内心強大的父親,引導孩子自立。

家庭中有一個自帶光芒的父親,孩子自然會追光而來。

父母子女一場,是很深的緣分,孩子的成人之路,也是我們自己的成長之路。

願你我傳遞給孩子的,是向上生長的底氣。

作者 | 樂在琦中,鐘情文字,表達自己,梳理情感,緻敬人生。

圖檔 | 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