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努力的人應該有花

努力的人應該有花

曾經有位讀者對《夜讀》說:

努力的人應該有花。

那今天,《夜讀》就來——

給每一個努力的你,送花花。

01

送你玫瑰

送你一份永遠被偏愛的底氣

“尋常的路人會認為我的玫瑰花和你們差不多。但她比你們全部加起來還重要,因為我給她澆過水。因為我給她蓋過玻璃罩。因為我為她擋過風。因為我為她消滅過毛毛蟲(但留了兩三條活口,好讓它們變成蝴蝶)。因為我傾聽過她的抱怨和吹噓,甚至有時候也傾聽她的沉默。因為她是我的玫瑰。”

“正是因為你為你的玫瑰付出的時間,使得你的玫瑰是如此的重要。”

聖埃克蘇佩裡《小王子》

努力的人應該有花

02

送你向日葵

送你一地亮澄澄的豐盈

蜜蜂來了,花盤瞬間達到金色的巅峰狀态。金色王國城門大開,鼓樂高奏。金色的高音一路升調,磅礴直指音域最頂端。

在萬畝葵花的照耀下,夏日宣告結束,盛大的秋天全面到來。

想起外婆孤獨的贊美:“真好看啊!到處都亮堂堂的。”

李娟《遙遠的向日葵地》

努力的人應該有花

03

送你桐花

送你一樹花開的盛大

那時候,是五月。桐花,在一夜之間,攻占了所有的山頭。

桐花極白,極矜持,花心卻露出微微的紅。

我和我的朋友都認定這花有點詭秘——平日守口如瓶,一旦綻放,竟是撲面而來,所向披靡。

車子停在一個客家小山村,走過紫蘇茂盛的小徑,我們站在高大的桐樹下。山路上落滿了白花,每一塊石頭都因為花的覆寫,倍顯溫柔。走到林子深處,面對這驚心動魄的美,讓人感到窒息。

張曉風《不知有花》

努力的人應該有花

04

送你海棠

送你一場夜以繼日的綻放

夜間四時醒來,海棠花未眠。

發現花兒沒睡覺,這使我感到驚訝。既有葫蘆花和夜來香,也有牽牛花和合歡花。普通的花都是晝夜開放的。花兒夜間不睡覺,這是不言自明的事,而我卻是初次聽聞。夜間四時觀察海棠花,覺得更加美麗。它舍盡生命開放,凄豔無比。

川端康成《花未眠》

努力的人應該有花

05

送你蓮

送你一片冰心如玉的皎潔

一位詩人,一生也隻追求幾個中心的意象而已。塞尚的蘋果是冷的,梵高的向日葵是熱的,我的蓮既冷且熱。宛在水中央,蓮在清涼的琉璃中,擎一枝熾烈的紅焰,不遠不近,若即若離,宛在夢中央。

餘光中《蓮戀蓮》

努力的人應該有花

06

送你紫羅蘭

送你一場突如其來的心動

她腳下的斜坡十分陡峭,大片紫羅蘭像小河、小溪與瀑布般往下沖,用一片藍色澆灌着山坡,在一棵棵樹的樹幹四周打旋渦,在窪地裡聚積成一個個小潭,用點點的藍色泡沫鋪滿草地。

喬治聽見她到來便轉過身來,他一時打量着她,好像她是突然從天上掉下來似的。他看出她容光煥發,花朵像一陣陣藍色的波浪沖擊着她的衣裙。他們頭頂上的樹叢閉合着。他快步走向前去吻了她。

E·M·福斯特《看得見風景的房間》

努力的人應該有花

07

送你栀子花

送你一段念念不忘的銘心刻骨

其實 我盼望的

也不過就隻是那一瞬

我從沒要求過 你給我

你的一生

如果能在開滿了栀子花的山坡上

與你相遇 如果能

深深地愛過一次再别離

那麼 再長久的一生

不也就隻是 就隻是

回首時

那短短的一瞬

席慕蓉《盼望》

努力的人應該有花

08

送你桂花

送你一件家人閑坐的賞心樂事

這裡賈母仍帶衆人賞了一回桂花,又入席換暖酒來。正說着閑話,猛不防隻聽那壁廂桂花樹下,嗚嗚咽咽,悠悠揚揚,吹出笛聲來。趁着這明月清風,天空地靜,真令人煩心頓解,萬慮齊除,都肅然危坐,默默相賞。聽約兩盞茶時,方才止住,大家稱贊不已。

曹雪芹《紅樓夢》

努力的人應該有花

09

送你蘭花

送你一片塵嚣不染的素心

友人從福建捧着一盆蘭花到北平,不但真的是捧着,而且給蘭花特制一個木條籠子,避免沿途磕碰。我這才真個的見到了蘭,素心蘭。這個就雅,令人想起陶詩的句子:“聞多素心人,樂與數晨夕。”花心是素的,花瓣也是素的,素白之品微泛一點綠意。

面對素心蘭,不禁聯想到“弱不好弄,長實素心”的高士。蘭的香味不得馥郁,是若有若無的縷縷幽香。講到品格,蘭的香地位極高。我們常說“桂馥蘭薰”,其實桂香太甜太濃,尚不能與蘭相比。

梁實秋《群芳小記》

努力的人應該有花

10

送你世上所有的花兒

送你永遠愛自己的勇氣

達洛維夫人說她要自己去買花。

弗吉尼亞·伍爾芙《達洛維夫人》

努力的人應該有花

文/央視新聞《夜讀》整編

圖/視覺中國

汪曾祺說:

如果你來訪我,我不在,

請和我門外的花坐一會兒。

它們很溫暖,

我注視它們很多很多日子了。

願我們——

都有和花坐一會兒的閑情,

願我們——

都有“人生存一角,聊放側枝花”的欣然。

你最喜歡什麼花?你有什麼關于花的故事?

歡迎來留言區分享

更多故事心聲,可以發送至夜讀郵箱

[email protected]

我們等着聆聽你

制片人 | 張天宇 主編 | 王若璐

編輯 | 楊瑜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