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禍從筆出:這本書的作者被伊朗下令追殺33年

本文由公衆号“記憶群島Isles”授權釋出

禍從筆出:這本書的作者被伊朗下令追殺33年
禍從筆出:這本書的作者被伊朗下令追殺33年

昨日,著名作家薩爾曼·拉什迪(Salman Rushdie)在美國紐約州的一次演講活動中遇襲。

據稱,拉什迪剛被主持人邀請上台,一個穿黑色襯衫的男子突然從觀衆席快步跳上講台,迅速用刀猛刺向他,導緻拉什迪身中十多刀。

襲擊者名叫哈迪·馬塔爾(Hadi Matar),24 歲,來自紐澤西州,目前已被警方逮捕。據目擊者回憶,馬塔爾非常狂暴,被人拉開後仍然掙紮着向拉什迪揮刀。

禍從筆出:這本書的作者被伊朗下令追殺33年

紐約州警方釋出通告,拉什迪已被直升機送往醫院。但拉什迪的經紀人懷利稱,拉什迪目前正在使用呼吸機,他手臂上的神經被切斷,肝髒也被刺傷,還有可能會失去一隻眼睛。

至截稿前,拉什迪仍然在緊急搶救,沒有脫離生命危險。

《撒旦詩篇》

75歲的拉什迪是當代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的名氣不僅來自其優秀的文學作品,也來自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1989年釋出的處決教令(法特瓦 Fatwā, 伊斯蘭信仰中,由學者或領袖釋出的宗教诠釋或法律建議,曆史上也曾多次運用在軍事政治領域)。

盡管過去三十多年來一直生活在暗殺威脅中,每年的安保費用高達120萬美元,但拉什迪卻從未停止發聲和創作。

一個靠文字吃飯的小說家,如何讓這位推翻伊朗國王,号召穆斯林世界發起宗教革命,與入侵者伊拉克直面對抗8年的什葉派傳奇人物霍梅尼勃然大怒,發起追殺令呢?

這還要從一部名為《撒旦詩篇》的小說講起。

禍從筆出:這本書的作者被伊朗下令追殺33年

畢業于劍橋大學曆史系的高材生拉什迪,其作品風格與政治立場都偏向于左翼,他的作品經常被人歸類到魔幻現實主義類文學中,内容也多與對保守與宗教的批判有關。1988年9月出版的《撒旦詩篇》正是這樣的一部作品。

這部小說的故事來源自一個未經證明的傳言,根據這個傳說,先知穆罕默德曾經在《古蘭經》中加入了一些詩句,認可了曾經在麥加被供奉的三位異教女神的神性。不過,先知後來又删除了這些經文,并且聲稱是魔鬼誘惑他說出這些詩句以安撫麥加人。這一傳說曾經被基督教傳教士作為攻讦伊斯蘭教的武器,實屬伊教教義裡禁區中的禁區。

禍從筆出:這本書的作者被伊朗下令追殺33年

而拉什迪的這部《撒旦詩篇》不僅将書名直指這則禁聞,還借主角之口将其傳播出來。更嚴重的是,在這部小說的設定中,主角與大天使吉蔔利勒(即天主教中的加百利)陰差陽錯地共享了同一具身體。這一系列天馬行空的幻想徹底激怒了整個穆斯林世界。

在出版之後,《撒旦詩篇》在多個穆斯林國家遭到封禁,在1989年2月,巴基斯坦有上萬人舉行了反拉什迪與《撒旦詩篇》的抗議,人們襲擊了美國文化中心,洗劫了美國運通公司的辦公室,有六名抗議者在這次活動中喪生。

1989年2月14日,情人節,剛剛帶領伊朗從兩伊戰争硝煙中走出來的霍梅尼,在德黑蘭電台宣布了處決拉什迪的教令,稱《撒旦詩篇》“亵渎神明”,反對伊斯蘭教。在得知自己成為處決教令的目标後,拉什迪面向穆斯林世界進行公開道歉,不過,霍梅尼并不認為他可以被原諒:

“即使薩爾曼·拉什迪對他的所作所為感到懊悔,并且成為了最虔誠的人,每一個穆斯林仍然有責任盡一切所能,不惜犧牲生命與财産把他送進地獄。”

禍從筆出:這本書的作者被伊朗下令追殺33年

與1988年處決數千名反對派政治犯時一樣,霍梅尼的強硬與專斷似乎将再一次引起一場血雨腥風。在釋出這條教令後不到四個月,霍梅尼便因心髒病發離世,但伊朗政府并沒有出面取消這條處決教令。拉什迪也從此過上了膽戰心驚的生活。

死神敲門

從1989年到1999年,大約可以說是拉什迪最艱難的十年。在警察的保護下,拉什迪隐姓埋名地繼續他的文學生涯。他給自己取了另一個名字, Joseph Anton,取Joseph Conrad和AntonTchekhov,兩位他所喜愛的作家的名字的各一半。

同時,這場威脅波及到的人比想象得更多。《撒旦詩篇》在美國出版後,出版商維京企鵝收到了來自穆斯林們表示抗議的信件和電話。僅1989年3月上旬,警察接到78起對各家書店的威脅的報案,這些還隻是威脅總數的一小部分,倫敦多家書店甚至遭到轟炸,有報紙發文捍衛小說的閱讀權,辦公室就被燃燒彈所摧毀。

禍從筆出:這本書的作者被伊朗下令追殺33年

轉機出現在1998年,伊朗政府宣布不再執行對他的死刑判決,不過最初的那幾年也并沒有人是以重獲自由。1991年7月3日,意大利文版翻譯在米蘭遇刺,重傷,7月11日,日文版翻譯遇刺,身亡;1993年7月2日,土耳其文版翻譯在旅館遭到縱火,導緻37人死亡,10月,挪威版出版商在奧斯陸遭到三次槍擊,幸免于難。

如今,距離追殺令已經過去了三十多年,伊斯蘭與全球世界的關系也發生着變化。拉什迪本已越來越多的安全的出現在公衆的面前,但此時此刻,這場刺殺打破了甯靜。

伊朗保守媒體為此歡呼,也有伊朗學者認為拉什迪是“帝國的棋子”,因為這幾天,伊朗與西方的核談判正要接近尾聲,接下來,伊朗或許會因為這場刺殺面臨來自國際社會的譴責,局勢也許将會進一步複雜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