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古至今,為什麼這幾個月都沒有傳統節日呢?

作者:夕陽正紅—唐俗

文/唐俗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 有着悠久的曆史文化,是世界國土面積第三大的國家,世界第一大人口國家,與英、法、美、俄并為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

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的農業大國,自古至今,勞動人民積累了豐富的天文地理知識,人們根據月相的變化周期,每個月相變化為一個月,參考太陽回歸年的一年長度形成農曆。

以農業為中心的“春耕秋收”不僅産生了“24節氣”,還設定閏月,使平均月曆年适應回歸年。新中國誕生後,将陰曆和公曆結合起來形成中國目前“陰陽結合”現代曆法。

是以,在“24節氣”的基礎上,誕生了“傳統節日”,也因為公曆的使用,增添了不少節日,這些節日不僅成為農業生産的指導方向,也豐富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代代相傳沿襲至今。

從古至今,為什麼農曆這幾個月都沒有傳統節日呢?我們就以公曆2022年來說:

1、公曆1月: 無傳統節日, 有節氣:小寒、大寒,有國際節日:元旦。

元旦節:世界多數國家通稱的“新年”,是公曆新一年的第一天。元,謂“首”;旦,謂“日”;“元旦”意即“首日”。中國曆史上,堯舜時期,人們把舜帝祭祀先帝堯的那一天當作新年的開始,并且規定正月初一為“元旦”。2、而在漢朝之前,正月的時間常常跟随朝代的更替而變換。到了漢朝,漢武帝正式規定把孟喜月定為正月,孟喜月的第一天就稱為元旦,這個曆法也一直持續到了清朝末年。3、中華民國成立後,中央政府決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曆。

從古至今,為什麼這幾個月都沒有傳統節日呢?

2、公曆2月: 有節氣:立春、雨水、有傳統節日:除夕、春節、元宵、

除夕 :是農曆年曆的最後一天。除夕這一天對華人來說是極為重要的。這一天人們準備除舊迎新,吃團圓飯,也準備迎接新年。在古代的中國,一些監獄官員甚至放囚犯回家與家人團圓過年,由此可見“團年飯”對古代中國人是何等的重要。

春節:農曆正月初一。春節是中國民間最隆重盛大的傳統節日,是集祈福攘災、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春節曆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歲祭祀演變而來,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曆史文化底蘊。新春賀歲活動圍繞祭祝祈年為中心,以除舊布新、拜神祭祖、驅邪攘災、.

元宵: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時間為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是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根據道教"三元"的說法,正月十五又稱為"上元節"。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

3、公曆3月:無傳統節日,有節氣:驚蟄、春分,有國際節日:“三八國際婦女節”

三月是農村最忙的時節,開始春耕生産。

三八節:“三八國際婦女節” 1909年3月8日,美國伊利諾斯州芝加哥市的女工和全國紡織、服裝業的勞工舉行大規模的罷工和示威遊行,要求增加工資、實行8小時工作制和獲得選舉權。這是曆史上勞動婦女第一次有組織的群衆鬥争,充分顯示了勞動婦女的力量。鬥争得到全國乃至世界其他國家婦女群衆的廣泛認同。新中國成立後定為:“國家勞動婦女節”。

從古至今,為什麼這幾個月都沒有傳統節日呢?

4、公曆4月:有節氣:清明、谷雨,有傳統節日:清明。

清明:既是節氣也是傳統節日。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節。清明節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内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掃墓祭祖與踏青郊遊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辍。

這一時節,生氣旺盛,萬物"吐故納新",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遊與行清墓祭的好時節。清明祭祖節期很長,有清明前10日後8日及清明前後各10日兩種說法,這近20天内均屬清明祭祖節期内。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于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

清明節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除了中國,世界上還有一些國家和地區也過清明節,比如越南、南韓、馬來西亞、新加坡等。2006年5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申報的清明節經國務院準許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5、公曆5月:無傳統節日,有節氣:立夏、小滿,有國際/公曆節日:勞動節、青年節、

勞動節:國際勞動節又稱"五一國際勞動節""國際示威遊行日"(英語:International Workers' Day,May Day),是世界上80多個國家的全國性節日。定在每年的五月一日。它是全世界勞動人民共同擁有的節日。1889年7月,由恩格斯上司的第二國際在巴黎舉行代表大會。會議通過決議,規定1890年5月1日國際勞動者舉行遊行,并決定把5月1日這一天定為國際勞動節。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于1949年12月作出決定,将公曆5月1日确定為“國際勞動節”。

青年節:中國1919年5月4日,爆發了一場反帝愛國的"五四運動",它一次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也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1939年,陝甘甯邊區西北青年救國聯合會規定5月4日為中國青年節,并且延續至今。

從古至今,為什麼這幾個月都沒有傳統節日呢?

6、公曆6月:有節氣:芒種、夏至,有傳統節日:端午節、有公曆節日:兒童節

兒童節:六一國際兒童節,是保障世界各國兒童的生存權、保健權和受教育權,為了改善兒童的生活,為了反對虐殺兒童和毒害兒童的節日。1925年在瑞士日内瓦召開的關于兒童福利的國際會議上,國際兒童幸福促進會首次提出了“兒童節”的概念,号召各國設立自己的兒童紀念日。該倡議得到世界許多國家的贊同。大多數國家通常定為每年的6月1日,是以通常稱六一兒童節為國際兒童節。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五節、天中節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端午節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端午節是流行于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汨羅江自盡,後人亦将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端午的活動。2006年5月,國務院将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自2008年起,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準許将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7、公曆7月:無傳統節日 ,有節氣:小暑、大暑,有公曆節日:建黨節

建黨節:7月1日是建黨節,即中國共産黨建黨日。中國共産黨于1921年7月23日成立後,在反動軍閥政府的殘暴統治之下,隻能處于秘密狀态,沒有公開進行活動的環境。在大革命時期,黨忙于國共合作、開展工農運動和支援北伐戰争,沒有條件對黨的誕生進行紀念。把7月1日作為中國共産黨的誕辰紀念日,是毛澤東同志于1938年5月提出來的。

1941年,中共中央确定将1921年7月1日作為中國共産黨建黨日。此後每年的7月1日,全黨都要熱烈慶祝黨的誕生紀念日。

8、公曆8月:有節氣:立秋、處暑、有傳統節日:七夕節 。有公曆節日:建軍節

七夕:七夕節,又名乞巧節、女兒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該節日來自于牛郎與織女的傳說,在農曆七月初七慶祝。在古代女子每逢七姐誕生日,她們都會向七姐獻祭,祈求心靈手巧、獲得美滿姻緣。這也就是“乞巧”這名稱的來源。婦女亦會以五色細線對月迎風穿針,穿進了為之得久。久而久之,七夕也成為了“女兒節”。七夕節以牛郎織女的民間傳說為載體,表達的是已婚男女不離不棄、白頭偕老的情感,恪守的是對愛的承諾。

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從古至今,為什麼這幾個月都沒有傳統節日呢?

9、公曆9月:有節氣:白露、秋分,有傳統節日:中秋節

中秋節:中秋節,又稱祭月節、月光誕、月夕、秋節、仲秋節、拜月節、月娘節、月亮節、團圓節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中秋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看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民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中秋節起源于上古時代,普及于漢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後。

中秋節是秋季時令習俗的綜合,其所包含的節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淵源。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托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産。 最初“祭月節”的節期是在幹支曆二十四節氣“秋分”這天,後來才調至夏曆八月十五日。 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 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将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10、公曆10月:有節氣:寒露、霜降,有傳統節日:重陽節,有公曆節日:國慶節

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漢中葉以後的儒家陰陽觀,有六陰九陽。九是陽數,故重九亦叫“重陽”。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是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還有重九節、茱萸、菊花節等說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是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

重陽節與除、清、盂三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裡祭祖的四大節日。隻是近年來,人們對老人的推崇,故此節日又被稱為老人節。

國慶節:中國國慶節的由來在西晉時期就有記載,大陸古代把皇帝即位、誕辰稱之為國慶,現今将國家建立的紀念日稱為國慶。在大陸,國慶節特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的紀念日為10月1日。國慶節的風俗有張燈結彩、過長假、閱兵儀式及升旗儀式等。

1949年9月21日。這一天,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主任毛澤東在政協第一屆會議上所緻的開幕詞中就已經宣告了新中國的誕生為10月1日。

11、公曆11月:有節氣:立冬、小雪,無傳統節日。

12、公曆12月:有節氣:大雪、冬至,無傳統節日。

由此看來,中國古代的人們充滿智慧,他們避開最忙、最熱、最冷的時間段,用除夕、元旦、春節的方式來記錄生活,用喜慶的方式歡度新年,用祭奠的方式來懷念先輩,才能讓傳統節日承載着中華民族悠久而燦爛的傳統曆史文化,也讓現代的人們增添了無數個值得紀念的日子,讓這些節日代代相傳一脈相傳。

在中秋即将來臨之際寫下此篇,讓我們祖祖輩輩永遠記住這些日子!期待您的關注點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