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曹雪芹故居紀念館正式開館,探尋“蒜市口十七間半”的前世今生

作者:Beiqing.com

自7月30日起,位于北京市東城區崇外大街磁器口東北角的曹雪芹故居紀念館向公衆預約開放,這個曹雪芹家族返京後唯一有文獻可考的北京居住地迎來了大量的遊客,周末每天遊客超過千人。

曹雪芹故居紀念館為原廣内大街207号院,史料記載的“蒜市口十七間半”。建成後的曹雪芹故居紀念館為三進院落,占地79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440平方米。中國紅樓夢學會會長張慶善表示,曹雪芹故居紀念館開館,是一個要永遠記住的日子,“因為我們終于有了一個最适合向偉大文學家曹雪芹緻敬的地方。”

曹雪芹故居紀念館正式開館,探尋“蒜市口十七間半”的前世今生

7月29日,曹雪芹故居紀念館舉行開館儀式,嘉賓為曹雪芹故居紀念館剪彩。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探尋:認定“蒜市口十七間半”

東城區文旅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曹雪芹故居紀念館(原廣内大街207号院),原址是迄今為止國内唯一被專家認可,有史料可查的曹雪芹在北京有确切記錄的居住地。原廣内大街207号院(曹雪芹故居)為原崇文區文物普查登記項目。

張慶善介紹,清雍正五年(1727年)十二月,曹頫(曹雪芹之父或叔父)因騷擾驿站等罪名,被革職抄家,從此,赫赫揚揚近六十年的江南曹家徹底敗落了。雍正六年(1728年)春夏之交,曹雪芹随祖母回到北京。曹雪芹一家回到北京後住在什麼地方?很長時間一直都是未知。

1982年,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研究員張書才,通過館藏檔案發現了曹雪芹在北京住所的一條重要線索。在檔案館儲存的清代内務府檔案中,張書才發現了一件雍正七年(1729年)的“刑部移會”,其中載明:江甯織造隋赫德曾将抄沒曹家的“京城崇文門外蒜市口地方房十七間半、家仆三對,給予曹寅(曹雪芹祖父)之妻孀婦度命。”張書才将清代乾隆時期《京城全圖》與現廣渠門内大街西段蒜市口互相對照後考證,檔案中所說的“十七間半”房屋即為現廣渠門内大街207号或鄰近的兩個院落。

乾隆時期《京城全圖》标有蒜市口街,在原崇文門外大街南端東側,是一條東西走向的小街,路北東起抽分廠南口,西至崇文門外大街南端,全長約200米。此街1949年仍稱蒜市口大街。

曹雪芹故居紀念館正式開館,探尋“蒜市口十七間半”的前世今生

曹雪芹故居紀念館“蒜市口足迹”微觀展區。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在《京城全圖》上,蒜市口街路南為七個并排的大院,除臨街有一二排房屋外,院内空曠,應是車馬棧之類;路北除東西兩端的院落比較空曠外,中間四個院落均是二進或三進,房屋布局規整。從西往東數第三個院落,全院房屋間數與檔案記載基本吻合。

1982年至1983年春,張書才等多次到蒜市口附近考察,并在居委會人員引導下,自東向西逐一踏勘了原蒜市口街路北的各個院落,認為檔案文獻中所說的“十七間半”與蒜市口16号院(廣渠門内大街207号)的形狀、規模以及《京城全圖》所辨別的院落最為接近。且院内的格局、周圍的環境與《紅樓夢》書中所描述的内容聯系緊密。該院臨街房6間、前院南房3間、中院北房3間,東西廂房各3間,後院空曠,特别是臨街房屋有一個開間的立面跨度較小,具備“半間”體征。由此,18開間房舍可謂“17間”加“半間”。

廣渠門内大街207号院原房主馬允升當時介紹,此院由其太祖馬曜東大約在嘉慶道光年間買下,由曾祖馬仲衡這一支居住。1926年和1930年,對中院和前院進行翻建,但後院的北屋一直沒有翻修改動過。

1991年,張書才在《紅樓夢學刊》上首次釋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結合探勘現狀比對,提出上述位置的“十七間半”就是曹氏故居的論斷,引起中外媒體的關注。因為有檔案可據,這一成果逐漸得到紅學界及社會各界的一緻認可,并經2001年完成現場考古發掘證明,其中部及偏後區域清理出更早的基址,通過對應建築基址堆積進行判别,所采用磚料與三合土的工藝、作法基本符合清代中、早期特征,相關殘迹當與《京城全圖》描繪吻合。

複建:傳統工藝+可視化3D技術

1999年修建兩廣大街,207号院位于廣安大街規劃紅線内,道路建設與文物保護發生沖突。1999年7月,原崇文區政協、北京市政協文史委、中國紅學會召開第二次研讨會,形成《關于建立曹雪芹舊居遺址博物館的建議》,建議兩廣大街施工中拆遷保護曹雪芹舊居,在蒜市口地區建立紀念館。2000年,在充分征求專家學者意見的前提下,經上級部門批複,東城區(原崇文區)着手研究曹雪芹故居的複建問題,2004年項目正式名稱為“曹雪芹故居紀念館”,位于崇外大街十字路東北角。

在前期複建過程中,東城區依托社會力量,對曹雪芹故居紀念館建成後的營運方案進行了先導性設計和規劃,确定由新世界公司負責全部曹雪芹故居紀念館的複建實施,并于2016年正式動工。在複建過程中,東城區文物部門一直秉承嚴謹、科學、紮實的态度,使文物建築保留其寶貴的曆史價值。

複建的“十七間半”是根據拆除時留下的照片,并參考了同時期文獻照片以及紅學專家的建議,按照清末時的形制進行施工,房頂依舊采用木結構架構,工藝和原材料都使用清末形制,建設過程中也盡量使用當時拆除的老物件。

曹雪芹故居紀念館正式開館,探尋“蒜市口十七間半”的前世今生

曹雪芹故居紀念館考古遺迹展區。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項目開發初期,工程人員便迎來第一個難題,傳統施工工藝多靠口口相傳、師父帶徒弟的方式傳承。如何找到傳統工藝的施工方式是當時工程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據項目團隊相關從業人員介紹,為捕捉這座曆史建築的每一縷“神韻”,他們既從橫向探讨,研究項目與整個北京城、崇文門外地區及蒜市口一帶的關系;更從縱向求索,發掘曹雪芹所處的曆史環境及明清古建築特色;多次拜訪明清古建築專家,虛心向曆史、建築、文學等各界專家請教,為項目的啟動做足了準備。

清雍正期間便有清工部《工程做法》,包括壇廟、宮殿、倉庫、城垣、寺廟、王府及房屋油畫裱糊等。其中木構做法中便含有與曹雪芹故居構架相似的七檩至四檩小式大木做法。

曹雪芹故居紀念館正式開館,探尋“蒜市口十七間半”的前世今生

曹雪芹故居内部結構圖(BIM模型圖)。項目團隊供圖

在整體施工過程中,結合清工部《工程做法》、梁思成先生的《清式營造則例》以及BIM(可視化3D模型)技術輔助完成了項目,“施工過程中我們也邀請有經驗的老專家(工匠)現場指導。”施勞工員介紹,雖然都是傳統的施工工藝,但通過模型制作、工藝流程模拟可以有效按照傳統工藝流程,為整個項目的順利進行增磚添瓦。而BIM技術應用在傳統建築修建中,也屬創新。“我們通過應用BIM技術儲存古建資料,解決資訊斷層等問題,為古建築修繕、構件替換提供完整的資料支援。通過制作一套完整的古建築基因資料,傳承古建築文化藝術。”

如今,在北京曹雪芹故居中,如果細心尋找,會發現很多傳統建築工藝展現出的精巧和缜密。

曹雪芹故居紀念館正式開館,探尋“蒜市口十七間半”的前世今生

坨頭上面彩繪的博古和方形檐椽頭内畫黃線栀子花。項目團隊供圖

比如,曹雪芹故居每棟房屋都有大量柱子,每根檐柱子上有一個“坨頭”。整個院落一共有近50個坨頭,每個坨頭上面彩繪的博古(文房四寶)圖案都不相同;原古建築飛椽彩繪為墨萬字,檐椽為墨栀子花,顔色單調,不能突出曹雪芹故居的古建築複建特色。經過多次組織古建專家、彩繪專家、設計顧問研究讨論後,進行了方案調整瀝粉描邊,線條立體明顯。并且邀請傳統技藝畫師,一筆一畫重新描繪,飛椽頭黃線邊框,内做黃線萬字元;方形檐椽頭,内畫黃線栀子花,擡頭細看,不禁贊歎傳統美學神韻的細膩精巧,同時更顯得工序講究,色彩明亮、線條立體,精美之餘,倍添書香之氣。

曹雪芹故居紀念館正式開館,探尋“蒜市口十七間半”的前世今生

匠人正在制作古代建築結構——榫卯。項目團隊供圖

故居采用不用一顆釘子的“榫卯”結構,僅通過兩塊木結構之間緊密扣合,便可實作穩固的連接配接工藝,這是故居結建構造的主要工藝。榫卯是古代中國建築、家具及其它器械的主要結構方式,在複建中巧妙還原于建築梁棟之間,展現中國古老的文化和智慧,也再現古代匠人的匠心。

再看故居一進門左手處,還有《紅樓夢》中所述形如滿月的“月洞門”。它是院牆上開設的一道圓弧形洞門,既為出入路徑,又自成一道風景。仔細看圓形月洞門的磚縫會發現,每一條縫隙都是一樣,這也是嚴格遵從古建築牆體砌築操作工藝的表現。

曹雪芹故居紀念館正式開館,探尋“蒜市口十七間半”的前世今生

形如滿月的“月洞門”,每一條磚縫都是一樣的。項目團隊供圖

曹雪芹故居上身牆體為絲縫牆砌築,下堿部分為幹擺砌築。施工過程中,從開始選磚、按要求砍制官磚(五扒皮磚)到砌築過程中注重背廈、灌漿飽滿、幹擺磨磚對縫等,讓慢工出細活成為每個人每天的标準日常,每道工藝都力求嚴絲合縫,一磚一瓦間都融入了極緻匠心。就連外牆博縫的做法也是經過考究的,屬于宣南地區的特色,為南琴山做法,有一定的弧度,而不是簡單的“人字形”。

此外,故居内的裝飾,也非常細緻。比如,空調罩上的“萬字元”與屋檐的飛椽“萬字元”遙相呼應;門口燈籠的外觀是根據窗棂的圖案設計的;中央空調出風口的吊頂裝飾與大梁相協調;故居外圍的綠化也有亮點,設計了镂空的矮牆,也是比照曹雪芹故居牆體的絲縫和幹擺的工藝做出來的,與故居的牆體相得益彰。

故居的二次裝修也盡量考慮了“可逆性”,以對文物最小傷害的方式進行,比如衛生間鋪設地磚和牆磚,均對牆體和地面進行了保護;所有房間空調、投影儀等裝置安裝都是采用抱箍的方式,沒有釘一顆釘子。

文物活化利用:展示曹雪芹在京生活軌迹

中國紅學會會長張慶善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蒜市口十七間半”曹雪芹故居紀念館開館,是非常有意義的文化建設,雖然在全國其它地方也有曹雪芹紀念館,但北京這一處“曹雪芹故居紀念館”與其它地方的紀念館都不一樣,因為這裡是北京唯一有可靠文獻記載的“曹雪芹故居”,是曹雪芹一家從南京回到北京後的第一個住處,是雍正皇帝格外開恩賜給曹家的。

“由于曹家在江南和北京的所有财産都被抄沒了,隻有這一處‘十七間半’房子可供他們一家居住,又是雍正皇帝賜給的房子,曹雪芹他們家不能不住,也不能随便搬遷,是以曹雪芹一家住在這裡的時間不會短。”張慶善說。

張慶善介紹,現存《紅樓夢》早期抄本《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甲戌本)上,有一段關于曹雪芹創作《紅樓夢》十分重要的交代:“後因曹雪芹于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删五次,纂成目錄,分出章回,則題曰《金陵十二钗》。并題一絕雲: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癡,誰解其中味。”詩後有一行文字:“至脂硯齋甲戌抄閱再評仍用石頭記。”這個記載清楚地告訴我們,曹雪芹寫《紅樓夢》用了十年的時間,而到甲戌年脂硯齋抄閱再評時,《紅樓夢》已曆經“披閱十載,增删五次,纂成目錄,分出章回”,可見已經是基本寫完了。乾隆十九年甲戌(1754年),由此往前推十年或十一年、十二年(因為甲戌年是“再評”,而每一次評閱的時間差不多二年),那就是乾隆七年、八年或九年,即1742年、1743年或1744年,曹雪芹創作《紅樓夢》應該是從1742年、1743年或1744年動筆的。這個時候曹雪芹還住在這裡,是以許多紅學家認為,這裡就是曹雪芹寫《紅樓夢》的地方。

曹雪芹故居紀念館正式開館,探尋“蒜市口十七間半”的前世今生

曹雪芹故居紀念館開館儀式現場,表演了《紅樓夢》經典橋段。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現在複建的曹雪芹故居紀念館,就在‘蒜市口’,整個格局也是嚴格按照‘十七間半’修複的,是以這個曹雪芹故居紀念館無疑是非常有價值的,是非常有意義的。”張慶善說,曹雪芹與《紅樓夢》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作出的偉大貢獻之一,是中國永遠的驕傲和自豪,有了這樣一處“曹雪芹故居紀念館”,對推動《紅樓夢》的當代傳播與研究,擦亮“曹雪芹與北京”這張文化名片,更好地紀念偉大文學家曹雪芹,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民族文化自信,推動北京市文化建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除了“蒜市口十七間半”這個故居,在北京植物園還有一個曹雪芹紀念館。有資料記載:曹雪芹先在崇文門外蒜市口居住,幾經搬遷,于乾隆九年(1744年)左右回到香山正白旗祖居。自18世紀60年代《紅樓夢》問世以來,曹雪芹的家世生平,以及他“著書黃葉村”的村址、居所,一直是紅學家和紅學愛好者探索的課題。1971年4月4日,在香山地區正白旗村39号發現一座帶有幾組題壁詩的老式民居,部分專家認為是他著書之所。1983年4月22日,根據有關詩文所說曹雪芹晚年“著書西山黃葉村”以及其他描述,特于北京植物園(原正白旗所在地)中辟地8公頃,建成曹雪芹紀念館,借名“黃葉村”。

張慶善介紹,294年前的春夏之交,曹雪芹随着祖母從南京走運河回到北京,他踏上北京土地的第一個腳印就留在張家灣,而他們家在北京的第一個住處就是崇文門外“蒜市口十七間半”,張家灣、水南莊、蒜市口十七間半、右翼宗學、槐園、平郡王府、西山等等,可以說從北京的東到西,都留下了曹雪芹的足迹,曹雪芹人生的最後十年是在西山一帶度過的。曹雪芹的一生是短暫的,他隻在世四十年或四十多年,他的一生曆經坎坷,晚年更是“舉家食粥酒常賒”,過着凄慘的生活,這是他人生的不幸。但他在短暫的人生中寫出了“傳神文筆足千秋”的《紅樓夢》,這又是中華民族的萬幸。曹雪芹是北京人,《紅樓夢》誕生在北京,這是北京的驕傲和自豪。“我們要通過蒜市口十七間半曹雪芹故居紀念館和其它曹雪芹在北京的曆史遺迹,進一步講好曹雪芹與北京的故事,進一步擦亮曹雪芹與北京、《紅樓夢》與北京這張文化名片,讓曹雪芹在京的遺迹活起來。”

曹雪芹故居紀念館正式開館,探尋“蒜市口十七間半”的前世今生

曹雪芹故居紀念館内常設《曹雪芹故居陳列》,展陳設計項目靈活展示建築本體曆史、曹雪芹生平、崇文門地區文化、清代北京曆史民俗、《紅樓夢》文學、傳統手工藝等文化内容。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據東城區文旅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曹雪芹故居紀念館開館後,館内常設《曹雪芹故居陳列》。曹雪芹故居共三進院落,基本展陳集中在二進院,突出“曹雪芹與北京”的主題,以曹雪芹在十七間半、在北京東城的生活經曆為主,展示“歸籍京師”“尋夢蒜市口”“紅樓一夢”三個篇章内容。其中二進院正房主題為“歸籍京師”,展示曹雪芹和家人從南京沿大運河至北京,于十七間半居住生活,包括曹氏一族興衰,曹家與十七間半的緣起,展示《乾隆京師全圖》《刑部移會》,張書才、馮其庸相關考證文章,以及考古遺址勘探照片、文物等;西廂房主題為“尋夢蒜市口”,講述曹雪芹于此地居住的活動軌迹,以及清代此地繁華的商業對曹氏創作的影響,展示蒜市口相關老照片、老物件,風筝、頭花、絹花、景泰藍等東城區諸多手工藝;東廂房主題為“紅樓一夢”,主要包括曹雪芹所著《紅樓夢》各主要版本在北京的抄寫、刻印與流傳,以及《紅樓夢》作為文學作品,與繪畫、曲藝等藝術門類間的互相影響。一進院作為彈性特展區,結合藝術、設計與新媒體活動體驗等内容,策劃故居知識、紅樓夢文化、傳統工藝與文化等主題特展,舉辦相關内容的主題活動。

後期,東城區還将開發紅學旅遊路線,以曹雪芹故居紀念館為核心,串聯起琺琅廠、百工坊等旅遊節點,打造國際文學旅遊打卡地。

新京報記者 陳琳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柳寶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