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有一種高危職業,一天2次,每天60元,3年時間足夠使人又聾又瞎,這到底是什麼工作?為什麼非洲群眾前赴後繼、非做不可呢?
這就是非洲采鹽人。
一天60元的工資,在埃塞俄比亞算得上是“高薪”,而明知道後果是什麼,還是有許多人前赴後繼地從事采鹽工作,原因就是他們太窮了。
埃塞俄比亞和其他的非洲國家一樣,經濟都十分薄弱并不發達,大多數人靠着農業勉強生活。
可是,在貝洛鎮擁有得天獨厚的資源——足足有1.8公裡的鹽湖。
在埃塞俄比亞,食鹽是很珍貴的東西,他們開采食鹽再賣出去會得到很大一筆财富。
于是,當地的部族将鹽湖保護起來,然後由當地的男人進行開采。
因為湖底鹽的腐蝕性任何衣物都保護不了他們,索性赤身裸體的下水,每次上岸他們的身上都挂着厚厚的白色晶體。
從日出工作到日落,這一天開采出的食鹽能夠淨掙60元左右,日薪“高”,背後的代價也沉重。
鹽湖的高強腐蝕性侵害着采鹽人的皮膚,常年下水的人身上有着洗不去的白色晶體,遠遠望去就像白種人一樣。
這并不是好事情,這代表着他們的皮膚表層已經被破壞,這樣一來各種皮膚病就會找上他們,嚴重的甚至會全身潰爛。
除了皮膚更嚴重的後果在于眼睛和耳朵。
采鹽人入水就是為了采到湖底的含鹽泥漿,想要在鹽湖混沌的水中撈出泥漿,眼睛就成了最重要的武器。
可湖水會深深地腐蝕采鹽人的眼睛,常年在湖中工作的人不超過三年就會受到嚴重傷害,輕則看不清東西重則再不見光明。
既然湖水能夠腐蝕皮膚和眼睛,那麼耳朵怎麼會幸免于難。
采鹽人帶着自制的工具堵住耳朵也沒什麼用,他們要在鹽湖中工作一整天,湖水肯定會流進耳朵裡造成傷害。
時間一長耳朵就會越來越聽不清,直到失聰再也聽不到聲音。
可有些人為了養家,在失去耳朵眼睛後繼續下水,長此以往循環往複,當地人的平均壽命越來越短。
采鹽人不是不知道後果,卻仍然選擇了下水采鹽,隻是因為貧窮的家庭。
埃塞俄比亞的家庭都是由夫妻和七八個孩子組成的,采鹽的高收入不僅能夠養活家人,甚至能夠有餘錢送孩子去讀書。
這是唯一有機會改變孩子命運的途徑,大人們把未來寄托在下一代的身上,是以拼命采鹽,隻是為了自己的孩子能夠有安穩的生活。
用一個人換一家人的幸福,在他們看來是最劃算的買賣。
克服了采鹽的困難,他們還時不時地要抵禦外人的入侵。
鹽湖就那麼大,有了你的就沒有我的。
盡管當地的部族掌握了鹽湖的所有權,但幾乎每隔一段日子就要抵禦其他部族的搶奪。
年輕人們重新拿起武器捍衛鹽湖的所有權,老人們千方百計地在鹽湖搗亂,直接上手搶鹽土的不在少數。兩邊為了争鹽湖什麼招數都用了。
這樣難免會發展成大規模的械鬥,嚴重的甚至會有人在打鬥中身亡。
兩邊都是為了生活而狼狽不堪的争鬥,這是一場不會有勝利的戰争,哪怕鹽湖吞噬掉了他們健康乃至生命。
網際網路上“非洲”“采鹽”這些關鍵詞,搜尋出來的都是他們的血淚。
他們的痛苦不會結束,貧窮就像一座大山壓在他們的頭頂,可無論怎樣,他們都是在努力地生存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