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能夠連續飛行3個月,試驗中的核動力“海燕”,為何讓美國發怵?

能夠連續飛行3個月,試驗中的核動力“海燕”,為何讓美國發怵?

2019年12月,正當衆多西方媒體,因為俄羅斯一處武器試驗場,發生爆炸事故而幸災樂禍時,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發表的言論,卻讓他們的心瞬間提到了嗓子眼,特朗普表示,雖然在此次事故中損失慘重,但這也或許意味着,俄羅斯的一種秘密武器已經突破了瓶頸。

事實上,早在1年前,俄羅斯就宣稱成功試驗了這一武器,隻不過,由于燃料的效能問題,該飛彈還不是“完全體”。有意思的是,相比于一衆冰冷的代号,北約在為這款飛彈取名時可謂煞費苦心,最終他們确定了“天塌了”這個代号,從這點也能看出,面對不是“完全體”的飛彈,北約都如此忌憚,也難怪特朗普的言論會“吓傻”西方國家。

能夠連續飛行3個月,試驗中的核動力“海燕”,為何讓美國發怵?

今天就和大家聊聊這款武器為何會有如此威懾力?而俄羅斯又突破了什麼瓶頸呢?

當然,雖說北約給該飛彈取的名字,包含了一種末世般的悲涼感,但在大陸,它卻擁有一個十分可愛的名字——海燕。該飛彈是一款核動力巡航飛彈,聊到這有的朋友可能有疑問,聽說過核動力航母、核動力潛水艇,飛彈又是如何做到核能驅動的呢?

能夠連續飛行3個月,試驗中的核動力“海燕”,為何讓美國發怵?

事實上,核動力飛彈并不算一種十分先進的理念,早在上世紀60年代,處于冷戰中的美蘇兩國都進行過有關嘗試,不過,因為當時的技術受限,是以雙方不約而同的将核動力,優先放在了戰略轟炸機上。

當時,蘇聯利用氣冷原理,将核反應堆放入了機艙,并與一種特質發動機連了起來,按照設計來說,這款轟炸機擁有2.5萬公裡的航程,高達85噸的載彈量。要知道,即便是今天,号稱航程最遠的“白天鵝”圖160轟炸機,航程最多也就在1.4萬公裡左右,更别提其載彈量了,從這個角度來看,蘇聯這款轟炸機一旦成功實驗,必然會是“跨時代”級别的武器系統。

能夠連續飛行3個月,試驗中的核動力“海燕”,為何讓美國發怵?

然而,盡管蘇聯整整努力了15年,但最終還是失敗了,原因倒也簡單,核動力發動機勢必需要大量的冷卻水,以及超大的空間,可憑借當時的技術條件,無論蘇聯設計局怎麼設計,都無法搞出适配的轟炸機,與此同時,财大氣粗的美國也遇到了這個瓶頸,他們的計劃書甚至比蘇聯還要好高骛遠,可砸進去了十幾億美元,仍舊是一無所獲。

當然,随着時代發展,人類對材料的應用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也正因如此,在2014年,俄羅斯出台了一系列核動力武器的計劃,而在這其中,最為出名的一個是能夠航行1.2萬公裡,一次攻擊毀滅一座海濱城市的“波塞冬”核魚雷,另一個就是海燕飛彈。

能夠連續飛行3個月,試驗中的核動力“海燕”,為何讓美國發怵?

或許是繼承了蘇聯大量核武器經驗的原因,僅4年時間,俄羅斯就宣稱,他們已經成功試飛了海燕飛彈,根據當時的測算資料,海燕的航程不能用公裡來算,而要用時間來算,除去俄羅斯稱其擁有1年的航程顯得略微誇大之外,實打實的說,海燕擁有3個月的航程,倒是較為客觀可信的。

不過,即便是3個月的有效航程,海燕依然能稱得上是敵人的噩夢,因為其飛行軌迹完全是人為可控的,而這也為俄羅斯提供了一種完全掌握“主動權”的玩法。首先,海燕的飛行高度基本在120公裡左右,一旦發射,它可以在102-200公裡的高度進行3個月的飛行,這無疑是對敵人的攔截系統出了一道大難題。

能夠連續飛行3個月,試驗中的核動力“海燕”,為何讓美國發怵?

要知道,世界目前主流的反導模式有三種,分别是前、中、末端反導。顧名思義,前段反導就是在對方剛發射飛彈時予以擊落,事實上,此種反導方式的成功率是最高的,也是最經濟的。

這是因為,此時對方的飛彈還沒有進入巡航階段,飛行速度較慢,容易擊毀;另一方面,因為飛彈剛發射時需要爬升,會産生大量熱量,是以反導的一方也更容易将其鎖定。不過,此類反導方式也有一定的弊端,因為進行前端反導,反導設施畢竟會進入對方的領土,而這便屬于直接侵犯了對方的主權,是以,除非是雙方已經正式宣戰,否則,該反導方式隻能存在于理論中。

能夠連續飛行3個月,試驗中的核動力“海燕”,為何讓美國發怵?

而對于中段反導來說,畢竟自己的攔截武器不會飛到對方的國土上,再加上此時敵方飛彈正在“前來的路上”,速度也不算特别快,是以現在大多數國家都将重心放在了中段反導技術上。

在三種反導方式中,末端反導是最為驚險的一種。要知道,飛彈在最後的攻擊階段,是會進行加速飛行的,而根據現代洲際飛彈的末端飛行速度,動辄3馬赫左右來看,想要攔截基本上隻有幾秒的反應時間;更何況,某些飛彈還具有在大氣層打水漂,末端機動躲避攔截的能力,也正因如此,一旦進入末端反導階段,可以說被攻擊一方失敗的命運已經注定了。

能夠連續飛行3個月,試驗中的核動力“海燕”,為何讓美國發怵?

從這個角度來說,海燕連續3個月的飛行能力,完全就是專治中段反導技術的,根據俄羅斯介紹,它在空中的巡航速度在0.73馬赫,在此期間,它完全可以繞着對方的國土“畫圈”。因為在國際法中,兩個沒有互相宣戰的國家,是無權攻擊對方位于公海上的飛行器的,否則就等于直接宣戰。

換句話來說,隻要俄羅斯操控海燕盤旋在美國邊境的公海上,就足以讓對方全國上下都提心吊膽;另一方面,就像咱們剛剛聊過的,中段反導技術主要依靠的就是大批量的雷達,而海燕僅有2噸多重,如此一個“小家夥”,又擁有到全球各處巡航的能力,更是為追蹤增加了難度。

能夠連續飛行3個月,試驗中的核動力“海燕”,為何讓美國發怵?

從這個角度來看,僅1發海燕,就能調動對方全國的雷達陣列,一刻不停地盯着“它”,即便機器受得了,人的精力也撐不住。

與此同時,俄羅斯2018年宣稱,海燕的彈體外部還有隐形塗料,與此同時,因為可人工制導的原因,是以它還能依靠地球的曲率,徹底擺脫敵人的追蹤,換句話來說,想要全時間段監視海燕飛彈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

能夠連續飛行3個月,試驗中的核動力“海燕”,為何讓美國發怵?

不僅如此,雖說海燕隻有2噸左右,但其戰鬥部卻能爆發100萬噸TNT當量的爆炸,要知道,當年在廣島迎接的“小男孩”,憑借2萬噸TNT當量的爆炸,就讓該城市成了一座廢墟,更别提威力大50倍的海燕了。

事實上,根據俄羅斯測試,一旦海燕成功命中目标,半徑400公裡範圍内的敵人,都将被火焰與核輻射毀滅,與此同時,其爆炸産生的電磁輻射更是能摧毀一切電磁裝置,使被攻擊點成為名副其實的“無人區”。

能夠連續飛行3個月,試驗中的核動力“海燕”,為何讓美國發怵?

從這個角度來看,或許用“談判武器”來形容海燕更為貼切,畢竟其能憑借神出鬼沒的能力,讓對方打也打不了,還成天提心吊膽,這無疑是俄羅斯在談判桌上的籌碼。讓我們回到一開始的問題,既然海燕如此豪橫,俄羅斯此前又為何說研發遇到了瓶頸呢?

原來,一方面,海燕普通巡航的速度并不快,隻有0.73馬赫,還有一定的缺陷;另一方面,當時海燕的密封性能不夠完美,經過計算,在連續飛行2個月後,它可能會出現漏燃料的情況,要知道,海燕使用的都是核燃料,這些帶有輻射的燃料萬一落到了中立國家,對俄羅斯來說無疑是不利的。

能夠連續飛行3個月,試驗中的核動力“海燕”,為何讓美國發怵?

而2019年,雖說俄羅斯經曆了燃料事故,但根據不亞于核爆炸的沖天火光來看,俄羅斯或許已經突破了高密度燃料的瓶頸,除了解決了漏燃料的問題之外,他的續航時間也可能迎來了大幅增長,而這也正是特朗普刻意提醒西方各國,不要幸災樂禍的原因。

不得不說,海燕這款一旦飛上天空,打也不是,不打也不是的戰略核飛彈,确實讓西方國家頭疼,而從其動辄三五個月的飛行時間來看,大陸将其命名為“海燕”,北約将其命名為“天塌了”,也都算是精準的抓住了其在某一領域的突出特點,也算是異曲同工了。

能夠連續飛行3個月,試驗中的核動力“海燕”,為何讓美國發怵?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