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石中元:重續天道人倫:“天、地、國、親、師”

石中元:重續天道人倫:“天、地、國、親、師”

本文作者石中元撰寫的論文“老子出版古今談”、載河北《舊書資訊報》2002年7月22日。“東方哲人的宇宙歌——我讀《道德經》”、載《東方文化》雜志1994年5期,2011年12月此文獲安徽國際老子文化交流協會:“老子與道”征文比賽優秀獎。20世紀80年代的《青年文摘》、《新華文摘》轉載過他撰寫的“十談現代文明病”、“人類回到了半健康時代”等随筆文章。

重續天道人倫:“天、地、國、親、師”

石中元 撰文

過去,中國人家家戶戶過春節時,堂屋裡的神龛上都會換上新寫的“天地君親師”的牌位。牌位的上面大多是四個字,如“文正家豐”、“祖德流芳”等。有的神龛下面還會貼上一個“福”字,或者是“餘慶堂”等字樣。

“天地君親師”牌位的兩邊是對聯。流行的對聯有:“一念不忘天地德、寸心常報祖宗恩”;“敬天敬地敬祖宗、求福求壽求平安”;“祭祖宗一柱清香必誠必敬,教兒孫兩行正業曰讀曰耕”。

“天地君親師”的牌位用上等木材刻成,也有寫在紅紙貼在正牆之上,或立于家族祠堂之中,以寄托對天地的感恩之情,對祖宗的懷念之情,對君師的尊重之情,呈現出了敬天法地、忠君愛國、孝親順長、尊師重教的人文精神。兩千年來的人文精神,一直延續到20世紀30年代的民國時期,直到1966年“文革”才徹底消失。

為什麼兩千年來,家家戶戶都有“天地君親師”?

一、上天——敬天祈福、天道酬勤

“天”指“上天”,也稱蒼天、上蒼。何為“上天”?古代人常以為天是主宰人生的神。天在能給人福澤的同時,也能給人災難。

《千字文》首句:“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從意義上來說,天地玄黃指的是天道高遠,玄之又玄,深不可測,是人類現有的智慧不能了解的,是以叫天玄。地黃從意義上來說,也代表道地的深邃,贊美大地有長養和哺育作用。《易經》有“天地氤氲,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始生”之說。沒有四季陰陽的交替,大地上的萬物怎能生長?陰陽交合,萬物乃生,講的就是天地之道和陰陽之變的道理。

為什麼要敬天?天不言語,以災異譴告。古人認為,人積善德,天降吉祥,人積惡行,天降災殃。故,人要敬畏上天、尊奉祖先。“敬天祈福”、“仁者夫妻”。“仁愛”的含義是富于同情心,關心他人,團結和睦。

過去的中國人信仰天地祖先神靈,家家戶戶設立“天地君親師”牌位,大年初一第一件事就是,在牌位面前焚香頂禮,以此延續香火、傳承文明。

“敬天祈福”是為了我們自己内心的安甯和社會的和諧。為了安甯和諧,理應“天道酬勤”。上天眷顧勤奮的人,勤奮的人會得到更多的回報。

二、下地——增厚美德、容載萬物

地發千祥,土生萬物,人類是天地所生所養。據科學研究,我們居住的地球誕生于46億年前。與地球相比,人類的誕生是何等的渺小。“地者萬物之本源,諸生之根源也”,大地上生長的萬千物種能夠滿足人們的衣食住行,故有“大地母親”之說。大地母親給了我們太多的恩澤,卻從未向我們索取回報。為表達對大地的敬仰,為保證農業豐收,過去的中國民間有祭拜土地神的儀式,而皇帝則祭地。北京的地壇公園是大陸現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壇,是明清時期皇帝祭祀“皇地祗神”的場所,承載着人們對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期待。祈求天地神明,護估中華兒女。

古代中國人認為天地最大,它包容萬物。對天地的了解是:天在上,地在下;天為陽,地為陰;天性剛,地性柔。在易經中,乾是天,坤是地。《周易》卦辭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天的運動剛強勁健,為此君子應剛毅堅卓,自強不息。大地廣大、厚實和順,為此君子應增厚美德、容載萬物。

天公廣大,萬道祥光施德澤;地母宏深,十方瑞氣護康甯。天地化生萬物,人乃天地所生,是以,讀書人要為天地立心。

三、君國——日月同光,四時合信

《中國朝代歌》有各種版本,其中有:“三皇五帝始,堯舜禹相傳”的句子。從傳說中的伏羲女娲,到炎帝黃帝、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均為有道明君。這些明君,奠定了人倫大綱,為人間社會出了巨大的貢獻。是以,尊稱為“天子”,天子代表天地,管理百姓。天子就是以天為父,以地為母,與日月同光,與四時合信,理應受到尊崇。

賢明的國家領袖是百姓之福。具有合法性的君主能夠帶來穩定的社會秩序,而亂世中的百姓是難以生存的。人們在安定社會中得到福利與恩惠,就有必要感激國家的正常運轉。

将“天地君親師”中的“君”字去掉,換成了“國”字,變成了“天地國親師”,這種排序方式符合當代理念。“忠”不再是效忠君(皇帝),而是忠于人民共和國,展現了公民意識和群體意識。

荀子說:“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君子者,天地之參也,萬物之總也,民之父母也”。天、地、人三者的關系,中國人稱之為“三才之學”,隻不過其中的“人”被細化成了“君”、“親”、“師”三個層次而已。“天、地、君、親、師”既有“道”又有“德”,構成了自然與人文的和美世界。

四、宗親——尊宗敬祖,孝悌仁義

宗親指同宗的親屬,就是血親先祖,直系血親的血緣關系。包括生出自己的長輩(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以及更長的長輩)和自己生出來的晚輩(子女,孫子女,外孫子女以及更晚的晚輩)。求佛不如求祖先,積德行善就是佛;拜神不如拜父母,沒有祖先哪有神仙?百善孝為先,供奉牌位,祭拜祖先乃人間大孝。

族親,即同族的親屬。中華民族的每一個姓氏的傳承實質是炎黃子孫的奮鬥史和發展史。姓氏溯源是尋根文化,尋找連接配接,傳承生命,接續道統。

這個道統便是尊宗敬祖,孝悌仁義。對長輩要孝順,對同輩要友好,對朋友要寬容,對晚輩要慈愛,夫妻之間要有禮遇。在一個姓氏的大家族裡,大家親情無間,都可以攀到親戚。如果對親情熟視無睹,對家族漠不關心,對先祖不尊不敬,這是一種不友好的缺德行為!

現代社會,交往日益密切,地球已成村落。現代社會的進步,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廢除了宗法制度。天時所向地利歸,人和居中萬事易。是以,講親情不等于無原則,不等于不分青紅皂白。既要重視家族圈子,也要跳出家族圈子,更要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凡是有悖于大衆利益和社會公平、公正的一切宗親續譜活動,都不在“宗親”之列。

五、從師——修身内省、格物緻知

如果說父母孕育了人的身體,那麼老師就培育了人的心靈。“師”由聖賢來代表,沒有聖賢教化,不可能成為社會上有用的人。中華文化從一開始就是修身内省文化。被尊為“人文初祖”的軒轅黃帝是一位修煉道人。他仰觀天文、俯察地理,教化百姓過着順應天道的生活。

心靜菩提現、放下皆塵煙。曆代聖賢給人們立下了修身内省、格物緻知的人生觀。一切有成就的人都是學來的,學習決定人生,實踐決定人生。“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見《論語·學而》)儒家自孔子開始,特别強調檢討對于一個人道德修養的意義,并視之為學習成長的途徑。

以孔子為代表的“師”,不僅傳授文化知識,而且是人們心靈根源的導師。

結束語:天為大,其次是地,再者是君,繼之是親,最後是師

天——妙造自然;地——山川不老;人(君親師)——事在人為。過去,國家體制隻到縣一級,不進入鄉村社會,鄉村社會有着較大的自治權,但又能始終保持國家認同理念,并以高度的凝聚力維持社會安定的禮俗秩序,省去國家行政編制和大量的人力财力,進而減輕了老百姓的負擔。這是一項了不起的文化奇迹,其中便有“天地君親師”的教化風俗,神龛上的牌位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天地君親師是中國傳統文化特征的展現。其中的“君”可改為“國”,即“國”、“親”、“師”。國、親、師三種人間力量,則象征着愛國、宗親、尊賢三種道德精神。

“天地君親師”肇始于《國語》,形成于《荀子》,後在民間社會廣為流行。由于深入人心,對群眾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産生了很大影響。錢穆先生指出:“天地君親師五字,始見荀子書中。此下兩千年,五字深入人心,常挂口頭。其在中國文化、中國人生中之意義價值之重大,自可想象。”

我思之、尋之: 尋找敬天知命,尋找尊道重德,尋找“仁、義、禮、智、信”,尋找五千年來的傳統價值觀。我尋之、思之: 仰無愧于天,俯無愧于地,行無愧于人,止無愧于心。

今天還應該繼續供奉“天地國親師”牌位。所謂"文化複興"就是對人倫綱常的再續,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回歸;再續于天道人倫,回歸于曆史源頭!

石中元:重續天道人倫:“天、地、國、親、師”

湖南省汩羅鎮瞭家山社群房中供奉的牌位:天地君親師!2019.11.4日下午石中元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