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減少社會互動之後,人們的親密關系發生了哪些變化?

因為疫情,目前北京所有美術館、博物館處于關閉狀态。紅磚美術館4月29日開幕的新展“自由影像——親密關系”也首次線上上舉行媒體釋出會。該展想要探讨的話題,正是疫情之後,個人與社會、個人與他者之間的親密關系,發生了哪些變化。

紅磚美術館館長闫士傑認為,疫情的“威脅”,是将人類放在了十字路口,“面對這個十字路口,我們怎樣面對有效的秩序、有效的管理、有效的溝通,以及有效的溝通被破壞甚至失效?在疫情中,每個人、每個機構甚至每個國家都在尋找一種全新的、有效的治理方式,尋找有效的溝通方式,建構出一種新的秩序。”

“自由影像——親密關系”從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衆多影像收藏中甄選出16件作品,其中不乏威尼斯雙年展獲獎作品,從不同 度對“親密關系”這一主題展開探讨。位于香榭麗舍大街與埃菲爾鐵塔之間的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是巴黎文化生活的重要藝術機構之一,這間1961年開館的博物館,擁有超過1.5萬件藏品,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舉辦過諸多影像藝術展,成為推廣影像藝術的先驅力量。

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館長法布裡斯·赫爾戈特認為,這次來到北京的影像藝術作品,是博物館藏品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永久藏品,都是“大膽而富有藝術創作力的”,“藝術家們通過不同的管道、不同表達的藝術手段,呈現他們不同的思考和主題。”

“在人類曆史上,像今天這樣遭遇疫情席卷全球每一個國家的情況,應該是非常少見的,疫情使全球同時陷入危機中。它給我們帶來的影響是,我們必須要保持人與人之間的安全距離,是以減少了社會互動,減少了社會生活。”法布裡斯·赫爾戈特說,今天的社會因疫情而進入一種碎片化的分裂過程。

在這樣的背景下,一個試圖探讨親密關系的影像藝術展,将讓人們重新審視自我,回歸到更小的機關,看待私密的家庭生活與私人生活。

親密關系

什麼是親密關系?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策展人傑西卡·卡斯特克斯說,“親密”一詞的詞根源于拉丁語的單詞intimacy,指的是每個人内在最秘密、最受保護的那一部分,“親密關系包括了我們的思想、情感、身體,構成我們存在的所有内容。”

親密關系原本是家人、朋友才能觸碰的部分。但伴随着21世紀的網絡興盛、真人秀的興起,很多已知和未知的人共享着親密關系。

“今天的時代出現了一個新的概念,親密關系這個詞拿掉原先的字首,用表示外部世界的字首重新構成新詞,變成一個灰色地帶。我們的内在世界裸露在外人的凝視下,外界的視角,會給我們帶來焦慮、壓力和創傷。”傑西卡·卡斯特克斯說,此次參展的所有作品都在暗示親密關系的概念和演變的曆程。

展廳入口處,是安熱·萊恰的作品《薩巴蒂娜》。該影片是在浴缸中拍攝的,是藝術家為女兒拍攝的私密肖像,少女漂浮的面孔注視着觀衆,平靜的呼吸看上去充滿不屑,成為一種過渡,直抵觀衆與看似電影的畫面之間暧昧不清的關系。

在展覽前半部分,無論是浴缸(安熱·萊恰的《薩巴蒂娜》)、廚房(瑪利亞姆· 本納尼的《漸次王國》)還是寵物貓狗(彼得·菲茨利和大衛·懷斯的《貓咪》《狗》),都在展現着個人日常家庭生活中的親密關系。

策展人介紹,藝術家吉莉安· 英拍攝于2000年的影片《創傷》是一部極有預見性的作品。“藝術家邀請了八位普通人講述他們在童年時期的創傷,每個人都戴着模仿悲傷孩子的塑膠面具,以及一頂假發。這部作品用一種類似真人秀節目的形式向我們展示,人的親密世界、内心世界如何被帶到所有人的凝視下,滑稽又痛苦。”

在發達的網絡和媒體壓力之下,名人的隐私更是無處遁形。藝術家菲利普·帕雷諾和道格拉斯·戈登合作的裝置影像《齊達内:21世紀的肖像》,是對這一現象的深刻反思,也是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影像收藏的代表作。

作品素材來自于法國球星齊達内在2005年的一場比賽,17台攝影機從17個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距離對球星進行全程實時跟拍。無論他是否是競技的焦點,攝影機從未離開過他的身影。長達90分鐘的影像無處不在,造成了一種被圍堵、被凝視的奇觀,也提出質疑:當媒體和技術的發展進一步傳播了關于親密關系的理念,并由此将一個人的生活完完全全展現到所有人眼前時,我們該如何保護自己?

疫情下藝術的使命

來到北京的這批影像藝術作品,曾多次作為法國影像藝術的代表在歐美展出,但這一次,因為疫情,它們衍生出了新的涵義。

策展人說,這批展品從2009年至今展出多次,每次策劃新展,都促使他們對藏品進行全新的解讀和反思,“我們能看到一些标志性的作品,想象到藝術家作為叙事者的多元性,更讓我們反思什麼是集體,什麼是空間和時間。”

對館長而言,這場影像藝術展是在疫情之後克服各種困難來到中國的呈現。他認為,在今天的時代背景下,他們是以一種謙卑的方式在呈現展覽,“在很長一段時間内,藝術家的作品往往是一些宏大叙事,但是經曆了某些事情之後,他們的視角轉向了家庭生活、私人生活,轉向普通人生活的叙事。”

他認為,疫情之前,國際社會前所未有地開放,人們的視線都朝向遠方和未來,但當疫情席卷,每個國家都經曆了史無前例的隔離和封閉,“可能這就是時代給我們的使命,讓我們回歸到更小的機關當中,我們的目光從社會走向了個人的生活。藝術家具有非常敏感的觸覺,能用藝術創作讓我們更好地思考這個議題。”

疫情以來,紅磚美術館做了數場展覽呈現藝術家的反思。

早在2020年12月,館長闫士傑就以策展人身份策劃了展覽“2020+”,借助藝術家的敏感,去逼近黑天鵝事件的真相,用藝術家的個體感受去表達疫情下的共同記憶。“2020+”中的“+”字,是基于人類命運共同體而存在的共性。

“當時我們就通過藝術家的作品去思考,疫情會給我們帶來什麼。”闫士傑說,當人們因疫情而長時間被隔離,更能體會到什麼是親密關系,“隻有在隔離中,我們才能感受到親密關系更大的需求,感受到個人、家庭、社群和社會更大組織的能量。疫情帶來諸多的不确定性,而這些正是藝術家和美術館所要表達的,是我們的使命。”

闫士傑把這場展覽稱為“新的能量的再造”,“我們通過曆史上的藝術作品,通過策展人和美術館,将曆史的紀念碑串聯起來,重新梳理、重新表達,建立起一個新的圖像的圖譜。”

展覽中一個無聲的影像作品《貓》,出自藝術家彼得·菲茨利和大衛·懷斯。

鏡頭裡的貓一直在喝着杯托裡的牛奶,畫質并不清晰,也沒有任何構圖和技巧可言,業餘得像是出自任何一個人用手機随意拍攝的生活片段。但就是這樣随意、熟悉、不假思索的影像,曾經在出現在紐約最繁華的時代廣場上,與無數精美、鮮豔、吸引眼球的廣告一起,在巨大的螢幕上滾動播放。

當這段6分31秒、私密而普通的“貓咪喝牛奶”影像出現在寸土寸金的時代廣場心髒地帶,頓時成為一種時空倒置甚至引人發笑的場景。在街頭巷尾時常出現、被人忽視的一幕,怎麼會堂而皇之跟那些奢侈品廣告并列?

這多少像是人們被隔離在家,從小小的窗台望出去,見到遠處小區的台階上一隻流浪貓在安然舔舐身上的毛。那種稀松平常的、毫無奇觀可言的普通生活場景,一瞬間使得你的情緒被放大,體會到平凡與動人。

“自由影像——親密關系”展期将延續至7月3日。

(圖檔由紅磚美術館提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