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裡地處偏僻,卻出土了八批69件青銅器,它為何是國寶集中地

每天了解古玩知識

真知堂國學館:話說中國的地下還真有寶貝。遼甯省喀左縣是一個偏僻的縣級市,從建國以來就連續出土了八批商周青銅器。遼甯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西周卷體夔紋蟠龍蓋青銅罍,就是一件出土于喀左的國寶級文物。喀左是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 的簡稱,此地為什麼會多次出土商周時期青銅器呢?這件出土于遼甯喀左的青銅罍,到底是誰埋下的呢?跟随真知堂,一起近距離地先欣賞欣賞這件青銅國寶吧。

這裡地處偏僻,卻出土了八批69件青銅器,它為何是國寶集中地

西周卷體夔紋蟠龍蓋罍:青銅器到底可以做到多精美?

踏進遼甯省博物館的大門,有一件青銅器一定會吸引你的眼球。

它是那麼的與衆不同。

以今人極其嚴苛的審美眼光來看,這件名為西周卷體夔紋蟠龍蓋罍的青銅重器,無疑是一件極為精美的藝術珍品。

這件罍高44.5厘米,在商周青銅器裡,并不算體量特别大的。但它通體三層紋飾,密不透風,帶有典型的商末周初青銅器那種獨具風範的神秘氣質,讓人一眼就心生敬畏,不由得靠近細看。

這裡地處偏僻,卻出土了八批69件青銅器,它為何是國寶集中地

首先映入人們眼簾的,是一位小怪獸!

這個小獸,位于器蓋之上,頭上長了一對犄角,眼睛凸起,閉嘴豎耳,兩足支撐的身體做長蛇狀。

沒錯,這就是商周時期的龍的形象。

此時期的龍,又稱為蟠龍,指的是一種蟄伏在地還沒有升天之龍。也就是龍的幼年期。

據說中國人早年是馴服了龍這一怪獸的,《竹書紀年》中有劉累為夏王孔甲養龍之記載。他養龍的本事,學自豢龍氏。

這裡地處偏僻,卻出土了八批69件青銅器,它為何是國寶集中地

真知堂國學館:龍之為物,到底古人指的是什麼玩意呢?它真的存在過嗎?

這事早已經成了曆史之謎。

後人臆測,古代的龍或指鳄魚,或指馬。但這兩種猜測,都因為出土文物中的龍紋造型而站不住腳。

商代殷墟出土的蟠龍盤,為我們展示了龍的全貌。

這裡地處偏僻,卻出土了八批69件青銅器,它為何是國寶集中地

我們驚奇地發現,公元前十世紀晚期的河南安陽殷商文物上的龍,竟然和公元前十四世紀前後的河南偃師二裡頭龍紋極為相似。可見夏商是一脈相傳的文化體系。

這裡地處偏僻,卻出土了八批69件青銅器,它為何是國寶集中地

龍這種生物,在古人眼中絕對不是鳄魚或者馬。

這裡地處偏僻,卻出土了八批69件青銅器,它為何是國寶集中地

這條小龍安然自得的盤坐在罍蓋上,以今天的眼光來看,這個龍的原型極有可能是蝸牛。

蝸牛經常因為下雨從天而降,其相貌和商周時期的龍紋極為相似。是否我們的古人,就把某一種後來滅絕了的巨型蝸牛類生物,當成了小龍了呢?

我們再來看看器身。

這裡地處偏僻,卻出土了八批69件青銅器,它為何是國寶集中地

真知堂國學館:館方給出的命名是,西周卷體夔紋蟠龍蓋罍。

罍,是一種小口,廣肩,深腹,圈足,有蓋的酒器。

商末周初的青銅器,以酒器為重,是和商人好酒有密切聯系的。

所謂夔紋,指的是一種一條腿的龍形生物,即古書上說的“夔一足”。據說黃帝就以夔的皮做了一面大鼓,聲聞百裡。

這裡地處偏僻,卻出土了八批69件青銅器,它為何是國寶集中地

青銅器的鑒賞,是有竅門的。

到底何種青銅器最為珍貴呢?除了銘文以外,主要還是看器型和紋飾。

在國際上,最為重視的青銅器,就是所謂的周鼎商彜。

而周鼎商夷中,最珍貴的莫過于商末周初之器。再往前或往後,青銅器藝術再也沒有達到過這一時期的巅峰。

這裡地處偏僻,卻出土了八批69件青銅器,它為何是國寶集中地

由于商人重鬼敬神,殺人以事神,是以商晚期的青銅器,從武丁開始步入了青銅器藝術史上的最高峰。

在古人心中,最好的不是自己享用,而是要奉獻給天帝和神靈。是以我們見到的很多周初青銅器,極有可能屬于商人所鑄,亡國後被周人奪走之物。

這裡地處偏僻,卻出土了八批69件青銅器,它為何是國寶集中地

真知堂國學館:這一時期,花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來制作這些極為精美的青銅器。三層花工藝出現了。

所謂三層花,是一種雕刻裝飾工藝:

即飾紋分為三層,第一層用陰刻線刻出雲雷紋,渦紋等為底紋,第二層用淺浮雕的手法表現主體,第三層以陰刻線在主體上雕刻細節表現細部的工藝。

這樣就對青銅器的模具雕刻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三層花工藝的器物和 商代中期流行的一陰一陽紋飾相比,具有令人震撼的藝術效果。

這裡地處偏僻,卻出土了八批69件青銅器,它為何是國寶集中地

喀左銅器群,古孤竹國還是燕國的寶藏?

看完了這件堪稱極品的青銅罍,相信很多朋友對它的身世會産生濃厚的興趣。

這件 罍 一看,就是商周時期王室的重器。它需要極為強大的國力,才能被設計和鑄造出來。

那麼,它到底是什麼時候鑄造的?又是因為什麼原因被埋藏下去的呢?它的原主人到底是誰呢?

我們先來看一看國寶離奇的出世經曆。

時間的鐘表要撥回到上世紀五十年代。

1955年5月,抗美援朝戰争剛結束不久,遼甯省淩源縣海島營子村幾位村民投入了春耕生産。突然咔嚓一聲,犁出了一個青幽幽的東西。大家停下手中的活過來圍觀,原來是一件銅器。

這裡地處偏僻,卻出土了八批69件青銅器,它為何是國寶集中地

真知堂國學館:銅 是戰略物資,可以用來生産子彈。銅作為貨币也使用了幾千年。是以大家一下子來了興趣,這玩意兒可以換錢了。大家一頓鋤頭,挖出了16件青銅器,全部當廢銅賣給了平房子合作社。

多虧一位唐姓村民比較有見識,他拿了一個器蓋跑去找到當地完小的校長。看這些玩意是否更值錢。

這位校長一看,這是青銅器啊,不能當廢銅賣了!

二人上報到省裡,正在籌備中的熱河省博物館派人前來,收購了這十六件青銅器。

這批青銅器,就是後來著名的喀左銅器群的第一批。

後來,陸陸續續喀左地區發現了七八批青銅器,我們這件國寶級的青銅罍,則是1973年在遼甯省喀左縣平房子鄉北洞村出土的。

這次出土的青銅器,被稱為北洞青銅器,一共有兩處窖藏,共出土大型青銅器12件,其中一個坑就出土了五件青銅罍,共計出土青銅罍六件。

這裡地處偏僻,卻出土了八批69件青銅器,它為何是國寶集中地

無獨有偶,1974年在當地的山灣子村,又出土了22件青銅器。包括著名的伯矩甗、牛紋罍,史方罍,尹簋,父乙簋,庚父戊簋等,都是這一批出土的。

問題來了,喀左縣到底是何方聖地,為何出土了這麼多批次的青銅重器呢?

由于出土文物中有燕侯字樣的銘文,還有孤竹字樣和箕子字樣的銘文,學者們于是有了三種意見:

前兩種意見認為這批青銅器可能是燕國建立之初,召公祭祀山川所埋之物或者燕國亡國之前燕王喜北逃時期埋藏的燕國寶物。

還有一種意見認為,這裡應該是商末周朝孤竹國人所埋藏的器物,部分器物屬于商朝晚期。那麼,到底哪種說法更接近于曆史真相呢?

撲朔迷離的國寶身世

真知堂國學館:從青銅器窖藏出土于遼甯省來看,一般學者第一時間都會把它和燕國聯系起來。

燕國是戰國七雄中曆史最悠久的國家,從召公奭被分封于此地開始,國祚長達八百二十二年。

燕國早期有一段時期曆史不明,據專家考證,北京琉璃河遺址是燕國最早的都城所在地。

這裡地處偏僻,卻出土了八批69件青銅器,它為何是國寶集中地

琉璃河遺址出土西周早期克罍

喀左青銅器裡出土了帶有燕侯字樣的青銅器,是不是就是這批青銅器屬于燕國的明證呢?

如果是,那麼青銅器中商代樣式的器物和孤竹這一類銘文又作何解釋呢?再者,此地并不是燕國都城,為何會有燕王室等級的青銅器被埋藏于此呢?

有學者考證,在燕太子丹派遣刺客荊轲刺秦失敗後,秦将王翦出兵伐燕。燕王喜 北逃至遼東,以襄平(今天的遼甯遼陽)為都城,直到最後亡國。

這批青銅器應該就是燕王喜北逃過程中,由于體量過大不好攜帶而被埋藏于喀左之地的。

但這個說法還是有明顯的漏洞,窖藏出土的青銅器,基本上多數都是商末周初之器而缺乏戰國時代的典型器物。

這件被定為西周時代的青銅罍,雖然沒有銘文,但器身上這種饕餮形獸首,則是商代青銅器上常見的紋飾。

這裡地處偏僻,卻出土了八批69件青銅器,它為何是國寶集中地

我們可以從商代同時期的器物上找到它的身影。

下圖是湖南省博物館收藏的著名商代青銅器“皿天全方罍”,我們可以對比看出;

無論是饕餮形獸首還是象鼻形龍紋,二者均有極為相似之處。隻不過一個象鼻子朝下卷,一個象鼻子朝上卷而已。

這裡地處偏僻,卻出土了八批69件青銅器,它為何是國寶集中地
這裡地處偏僻,卻出土了八批69件青銅器,它為何是國寶集中地

從這兩件青銅器的對比來看,被遼甯省博物館定為西周早期的這件青銅罍,也應該看是商代晚期之物。

它的主人,應該是曆史上著名的商周孤竹國。

這裡地處偏僻,卻出土了八批69件青銅器,它為何是國寶集中地

真知堂國學館:說孤竹國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但說起伯夷叔齊,則基本上無人不曉了。伯夷叔齊是商末周初著名的賢人,殷商滅亡後二人發誓不食周粟而死。二人就是孤竹國的王子。

《論語 季氏》:“伯夷、叔齊餓于首陽之下,民到于今稱之。”

孤竹國,就是商王武丁時期分封的諸侯國,屬于商的王室。

《一統志》:“武丁析孤竹之黃洛,以封諸侯。”

《莊子 讓王》:“昔周之興,有士二人,處于孤竹。”。

作為商王族,商亡後二人不食周朝的糧食餓死,也算是君子死節,死得其所了。

那麼,出土青銅器的喀左地區,商周時期是否屬于孤竹國地境呢?還真是!

據統計,在遼甯省朝陽地區,南至喀左山嘴子鎮,北迄朝陽縣大廟鄉,沿大淩河兩岸110千米長的地域内,共計出土商周青銅禮器69件。

許多青銅器上刻有“孤竹”的銘文。

這裡地處偏僻,卻出土了八批69件青銅器,它為何是國寶集中地

據《括地志》記載:“孤竹故城在平州盧龍縣南十二裡,殷時諸侯國也。”

以此來看,這八批69件商周時期青銅器,應該不是同一時期同一批人所埋藏的。絕大多數青銅器屬于和燕國同時期的周代孤竹國所藏。少數窖藏,則可能和燕國滅亡之前,燕侯喜北逃遼陽有關。

結語

真知堂國學館:文章到此就結束了。喀左這幾批青銅器,多數屬于周代孤竹國國君所有,部分為其祖先從商朝就開始保有的商代青銅器。我們今天的主角,卷體夔紋蟠龍蓋罍也屬于孤竹國所有。

那麼,這批青銅器又是何時被埋于地下的呢?真知堂研究員認為:

這批孤竹國青銅器的埋藏時間和春秋時期齊桓公北上救燕,順帶滅了孤竹國有關。

孤竹國滅亡的時間,大約是公元前660年左右。《國語》記載:“齊桓公北伐山戎,刜令支,斬孤竹而南歸。”

喀左所藏的這批孤竹國國寶,就是在齊軍大兵壓境,國家即将滅亡之時而匆匆掩埋的。

這裡地處偏僻,卻出土了八批69件青銅器,它為何是國寶集中地

西周青銅罍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适歸兮?

籲嗟徂兮,命之衰矣!"

就以伯夷叔齊所寫的《采薇》詩句,作為本文的總結吧。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烽火征塵。卻留下這些精美的器物,讓後人回想追思,慨歎不已。

(圖文源自網絡版權屬原作者)

(聲明:尊重作者原創。如有涉及版權問題,敬請作者或同行告知,我們将及時糾正删除。同時,歡迎廣大藏友投稿分享您的原創好文章。同類微信公衆号轉載本刊釋出文章,請另取标題,以免讀者誤會。如使用本刊标題,必須注明“轉自公衆号:四海博緣收藏平台”。謝謝合作!

這裡地處偏僻,卻出土了八批69件青銅器,它為何是國寶集中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