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雜談#
呂氏是太子朱标的側妃,一直以聰慧、賢良示人,深得朱标的偏愛。
在朱氏家族裡,唯有正妃嫡子才是正統,即便嫡子無能,也不會考慮庶子,這是規矩,也是深受大家認可的唯一繼承方式。
但在皇長孫朱雄英突發天花死後,朱元璋和朱标便為繼承人的問題猶豫不決。要說當時正妃常氏還活着,而且還有藍玉這個大将軍舅舅做靠山,并沒有呂氏及兒子朱允炆什麼事。
而且嫡次子朱允熥雖然排行老三,卻隻比庶長子朱允炆小一歲。又加上朱标對嫡長子的虧欠和對常氏的愧疚,都隻能把朱允熥立為皇太孫。
卻因為朱标偶然間聽到朱允炆說的一句話改了主意,原來是朱允炆哭着說的“我想念長孫哥哥了。”這讓朱标認為朱允炆有善待兄弟的寬仁,讓他大為感動。
又趕上常氏和呂氏都即将臨盆,雖是常氏先一步生産,卻因難産血崩一屍兩命,而慢一步的呂氏卻順利生産,為朱标生下第五個兒子。
涼薄的是在這一喜一悲之下,朱标隻安慰順利生産的呂氏,卻沒有痛心難産的常氏。而且還禁止呂氏去悼念常氏,卻把常氏的一應後事全權交給徐妙雲主持。
令人想不明白的是呂氏一直和常氏保持良好的關系,而且工于心計,對皇位有企圖的她,斷然也不會放棄恭謹正妃的好名聲。但為何在送正妃最後一程中,卻始終不曾露臉,甚至連裝裝樣子都不曾?
徐妙雲和太子妃是真正的妯娌
徐妙雲和常氏分别作為朱标和朱棣的正妃,算是真正的妯娌,因為在公爹朱元璋的鐵血手腕下,至少朱元璋當政時期,所有的兒子都不會觊觎皇位,也就沒有兄弟相殘的慘烈畫面。
衆位皇子的正妃妯娌們,即便是早先都聚集在京師,也是各種顧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互相之間并沒有勾心鬥角和猜疑算計。
隻有在馬皇後召見入宮時才會相聚,仔細看的話,隻有正妃之間才會稱呼“嫂子、弟妹”,而呂氏雖貴為太子妾室,卻也隻能稱其為“姐姐”。
這裡的“姐姐”并非更親近的意思,而是差別身份用的,也就是說哪怕呂氏再得朱标的喜歡,還是不能造次,因為呂氏是個在妯娌面前不被認可的女人。
再說常氏是常遇春之女,藍玉的外甥女,兩位大将保駕護航的太子妃,是真正的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人。
而徐妙雲之父是徐達,朱元璋最信任的帥才,生前曾統領20萬北平軍,也是“空印案”裡為數不多未曾波及的六将軍之一。
這兩位做妯娌才算是真正的旗鼓相當、不分伯仲。也就是說常氏和徐氏是一個圈層的人,如果遇到危機,肯定也能抱團取暖。
更重要的是朱标和朱棣的親近度。朱标做太子二十幾年,朱棣更是朱标帶大的,也以朱标馬首是瞻。朱家是馬上打出來的天下,而朱雄英也愛好騎馬射箭,朱棣曾直言不諱地說過要朱雄英做個“馬背皇帝”。
雖然那個時候朱雄英未被封為皇太孫,但嫡長子的身份在那擺着,基本上也不會出任何意外,當然他自己死了也是命。
但在朱棣心裡朱雄英是正統,常氏是嫂子,這跟朱标個人的喜愛沒有關系。
雖然常氏性情過于直白、喜惡分明,但這都不能改變徐妙雲對常氏的認可,更不會改變常氏及兒子們的命運。隻不過,随着朱雄英的死,常氏的難産而亡,又加上朱允熥自身能力有限,不愛表現等因素,原本是有望繼任皇太孫的人選,卻因多重原故失之交臂。
呂氏深得朱标偏愛
呂氏出身名門望族,呂氏家族更是輩出人才,隻不過走得是文人路線,多半居于廟堂攪弄風雲,卻不能涉及半分沙場。
朱元璋個人是喜歡武将多于文人的皇帝,而朱标卻正好相反,自小深受儒學浸染,雖沒有半分戰功,但憑借朱元璋的喜歡和其治國的能力,成了大明擁有實權的第二人。
朱标對武将雖有敬畏之心,卻也保持了對文人的推崇态度。呂氏的三分聰慧和善于察言觀色就正好對上朱标的“胃口”。
尤其是在男人無法插手的後宮和内宅事情上,呂氏就很好地填補了朱标的不便之處。
從海别公主的安置問題,朱标就對呂氏贊譽有加。海别公主作為大元悍将王保保之女,對朱元璋的招降之策有益,卻不能明說。同時又是敵國之女,不能随意處置,呂氏勸皇後安排海别公主做個後宮典言就正好解決了問題。
又因呂氏替常氏安撫了秦王妃,主持過徐妙雲的婚事,樁樁件件都辦得不錯,而且還不搶功,即便提的要求也隻不過是在關心兒子的學業上,這都讓朱标很高興。
其實,呂氏的招數并沒有多高明,隻不過是文人常用的欲擒故縱而已,但這要想有效,也少不了同行襯托。
不過,也就朱标把呂氏當寶,覺得是自己的賢内助,但呂氏也隻能長袖善舞在東宮之内。出了東宮就水土不服,不僅朱元璋不認可,還兩次點名提點過朱标“長幼有序,嫡庶有别”;徐妙雲也曾兩次拒絕過呂氏的示好。
說白了,呂氏的野心人人都看得懂,隻不過不拆穿而已,也隻有朱标一個人看不清。
尤其是在朱允炆的教育上,曾在朱棣帶領的錦衣衛得罪百官被申斥時,朱允炆就發表過強烈的譴責。但其實一個不到十歲的奶娃子知道什麼是政治,不還是聽身邊的人議論。
在說錯一句話就能掉腦袋的封建王朝,朱允炆如此的言論也難免不被懲罰,但呂氏卻鼓勵地摸了摸臉,頗像個以兒子為自豪的老母親,實則根本就是人雲亦雲。
呂氏更多仰仗的還是朱标的偏愛,而且她生兒子能力也厲害,四年間連續生了三個,還都是兒子,不得不說運氣不是一般的好。
為朱允炆上位鋪路
比起朱雄英這個嫡長子,朱标更喜歡朱允炆,尤其覺得朱允炆的好學、謙遜和重情更是一個好皇帝該擁有的品質。
自常氏薨世後,朱标便有扶持呂氏為正妃的念頭,為的就是給朱允炆一個冊封為皇太孫的身份。
呂氏的父親呂本原本沒有大才幹,最出風頭的無非就是因為呂氏的請求,才被封為朱标兒子們的老師。
但随着呂氏舉薦藍玉為征北大将軍,又“熬”走了正妃及嫡長子,她就成了一箭三雕的最大獲益者。
又加上朱允炆好讀書、重情義打動到了朱标,便有了改變命運的機會。
常氏薨世後,呂氏本應該第一個悼念,更應該為其守靈以示恭謹,但卻被朱标攔了下來。其實,這個時候便是為朱允炆的上位鋪路了。
常氏難産一屍兩命,而呂氏順利産子,原本各生各的互不影響,但如果把兩件事放在一起對比,問題就來了。
因為對于死者來說,呂氏的順利就是原罪,難免會被人诟病,那她多年來努力營造的形象,就會瞬間倒塌,很有可能成為“轉正”的絆腳石。
呂氏也剛生産完,需要休養,還有照顧幼兒的職責,太過悲傷對身體不好,太過平淡對死者不尊重。幹脆朱标就做主不讓她去,免得節外生枝。
徐妙雲出面主持常氏後事就剛剛好,既不會有人說閑話,而且徐妙雲于太子及呂氏各自的算盤,也是個局外人。既不會站出來指責,更不會起到妨礙作用。甚至可以說是他們各自計劃的踏闆石。
自古都是“母憑子貴,子憑母強”,朱标要想扶持朱允炆上位就得解決身份問題,呂氏就必須為正妃。
要說上位這件事,必須得扶持者用心籌謀,上位者努力向上爬才行,總而言之一個巴掌是拍不響的。
呂氏對朱允炆教養的嚴苛,以及用心程度,無不昭示着她的不安于命。也真的是時也命也,呂氏還真的等來機會,一應障礙竟然相繼死去,就連藍玉也會因為感念她的舉薦而不與其做對,徹底打開了呂氏攜子奔赴在康莊大道上的道路。
朱标的死,應該是朱允炆上位的最後助攻。因為在朱元璋内心裡,是絕對看不上呂氏的,尤其看不上呂氏那滿臉寫着的“不甘于命、逆天改命”的欲望。
但朱元璋卻不得不參照朱标的意見,就在朱标死後,朱元璋又展開了新一輪的“大屠殺”。為的就是趁自己還活着,就盡最大可能把朱允炆推上皇位。
而原本留給朱标的班底就不得不重新洗牌,以朱允炆為軸心再建新的心腹。而原本還指望藍玉是個輔臣,卻在朱允炆長大的過程就迫不及待地賜死了。
隻不過,卻也為朱允炆獨斷專制埋下了走向滅亡的深水炸彈,皇位的傳承又過渡到朱棣的手裡,從輩分上講,也算回歸正确順序。而掌握實權的呂氏也從高高在上的太後,重新變回了太子妃。
呂氏的一生算是圓夢了,又算是黃粱一夢,來來回回,又回到了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