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創,禁止抄襲,違者必究!
在雙碳戰略的号召下,國家對于新能源産業的扶持力度可以說是非常大,新能源汽車産業可謂是一路狂飙。
但是就在近日,受到疫情影響,相繼有産業人士對新能源汽車産業的發展提出了嚴重“警告”!
首先是小鵬汽車創始人何小鵬,他在4月14日發文表示,上海的情況比大家想象中更嚴峻,如果還無法找到動态複工複産的方式,那麼等到5月份國内所有整車廠都要停工停産。
本以為這隻是何小鵬的一家之言,難免有誇張的成分。

但是沒有想到的是,就在4月15日當天,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也站出來表态,稱的确如此,并且可能還會更為嚴重,除去汽車行業之外,所有涉及上海供應鍊的科技/工業産業都會面臨全面停産。
那麼對此有關部門是怎麼看待的呢?難道半個月之後真的就要面臨全面停産嗎?
工信部表态:優先保障內建電路和汽車制造
根據工信部在4月15日晚些時候釋出的公告顯示,将集中資源優先保障內建電路制造、汽車制造、裝備制造等重點行業複工複産。
具體來講,将會為共計666家重點企業開設“白名單”,優先保障這些重點行業中的重點企業進行複工複産。
雖然根據此前專家的說法,汽車行業不太可能出現全面停産的現象,隻會出現大面積停産,但是就工信部的表态來看,問題确實已經比較嚴重了。
不過好在如今有了工信部的表态,接下來應當會有一部分企業實作複工複産,生産難題也将得到部分緩解。
但是究竟誰會成為這666家企業中的一員呢?
誰能進入白名單?
衆所周知,上海是一個國際大都市,素有“東方明珠”之稱。
首先在晶片制造領域,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盛美半導體、台積電等一衆晶片制造大廠都有工廠落戶,晶片産業規模占全國1/4,集聚了超過700家行業重點企業,承擔了全國約三分之一的晶片産能,産值僅次于江蘇省。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上海晶片産業的一舉一動将直接影響全國電子、汽車産業的未來走向。
事實上,晶片制造大廠的複工複産應當是最為迫切的。以華虹半導體為例,自3月27日以來,6000多名華虹員工都在廠區同吃同住保生産,連會議室和走廊都成為了臨時寝室。
此外,台積電位于上海松江區的廠房目前也是實行的廠房宿舍“兩點一線”閉環管理,中芯國際、積塔半導體也已進行閉環管理;中微更是直接包下酒店,接送員工上下班力保生産。
是以在這666個行業“白名單”中,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盛美半導體等知名大廠勢必會占據不少名額。
其次就是新能源汽車領域了。作為“汽車大城”的上海近些年在該領域是花了大價錢的,不僅留下了特斯拉這麼一位行業龍頭,同時還形成了完整的新能源汽車産業鍊,截至2021年12月31日,已經擁有13293家新能源汽車相關企業入駐。
從産值來看,2021年上海新能源汽車産值突破1600億元,同比增長高達200%,位居全國首位;從産量來看,2021年産能高達63萬輛,同比增長170%,也位居全國首位;從銷量來看,上海全市新能源車累計銷量超67萬輛,同樣位居全國首位。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目前上海就是當之無愧的“新能源汽車第一城”,新能源汽車不僅是上海市的産業支柱,更會對全國新能源産業的上下遊供應鍊造成重大影響。
是以這666個名額應當會拿出不少給到新能源汽車領域。
寫在最後
雞蛋真的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裡!
産業集中有産業集中的好處,但是同時風險也被集中了。即便這次能夠通過複工複産減輕壓力,但是卻終究是飲鸩止渴,誰能知道多久才能恢複正常呢?
更何況,大企業可以走綠色通道實作複工複産,那些非重點行業的小企業呢?企業之外,需要還房貸的普通員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