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文|智能相對論,作者|佘凱文
前些日子,有關智能手機又雙叒叕賣不動了的消息再一次沖上話題榜前列,聚焦的是這屆年輕人不怎麼換手機了。時間往回倒幾年,絕大多數年輕人不說一年一換,兩年換一次手機也算是常态,如今他們平均換機周期已超31個月,媒體将這種現象稱之為年輕人的“換機焦慮”。
與此同時最新資料顯示,國内智能手機出貨量“跌勢不止”,種種情況都表明,智能手機行業在2022年不會好過。
然而即便如此,也擋不住品牌們新機釋出的熱情,華為、IQOO等品牌陸續爆出新款。但最值得關注的還是vivo首款折疊屏X Fold的高調亮相。折疊屏産品已經成為現階段各品牌“主力”,而“折疊屏”賽道如今主流玩家中僅剩蘋果還未下場,那麼“折疊屏”能解決年輕人的“換機焦慮”嗎?
折疊屏能否安撫年輕人的“換機焦慮”?
這屆年輕人為什麼不常換手機了?是他們念舊嗎?當然不是。
在各種“換機焦慮”中,首當其沖的問題便是“麻煩”。通訊錄、相冊、wifi、各種賬号、銀行卡綁定、各類NFC設定,換機後的“機生重來”讓他們相當頭痛。
其實并不是沒有解決方案,不少雲儲存産品都能實作手機内容的一鍵備份,換機後再一鍵下載下傳,絕大部分内容都能搬家。但是5元每月的費用又是一個問題,畢竟購買音樂、視訊會員他們都不樂意,何況一年也用不到一次的雲備份?
其次是價格。想當年4、5千元就能拿下智能手機旗艦款,而現在但凡被稱之為“旗艦”就起碼6k起步,再加上廠商的精準刀法,讓旗艦款也難逃閹割。如今的安卓系統已大為進化,隻要使用得當,用個3、4年沒點問題,充其量就是換個電池再戰兩年。省吃儉用“換新機撐面子”,年輕人已不需要了。
最後是創新。這是一個老問題了,即便沒有出現換機焦慮。“功能上的小改、外觀上的微調”,在手機性能的當打之年再出全價換一台“差不多”的手機,不禁讓年輕人思考到底值不值。
那麼目前被廠商力推的折疊屏呢?它能打破年輕人的換機焦慮嗎?先從市場方面來看,在整個智能手機大環境下挫之時,折疊屏産品卻呈現逆市之姿。資料顯示,自去年下半年起折疊屏手機銷量飙升,2021年的全年出貨量達到了900萬台,實作了309%的年同比增長。
當然,對比全球13.5億的智能手機出貨量,折疊屏銷量占比僅為0.6%,不過這也正是折疊屏的優勢所在,巨大的提升空間,讓各大品牌“趨之若鹜”。
可當折疊屏直面“麻煩”、“價格”、“創新”這三個問題時,其實也沒有太好的解決辦法。不過價格方面折疊屏已經出現松動,剛剛釋出的vivo X Fold售價8999起,加上換機折扣還能更低。更早之前的OPPO Find N更是将價格壓到了8000以内,對比最初三星、華為折疊屏手機動辄1萬好幾的售價,價格已下探不少,有專家預計後期随着壓縮毛利率、壓縮成本,再加上出貨量上調,會帶來整個供應鍊效率提升,折疊屏最終價格還有下降空間。
是以,折疊屏想打動年輕人,最主要還是将依靠“創新”。不可否認,折疊屏是智能手機産品自全面屏之後最大的亮點,雖然誕生之時,一定程度上是各大手機品牌在硬體創新領域“卷不動”了,所尋求的一種另類突破,但事到如今一方面有着三星的“言傳身教”,提醒着各路玩家折疊屏是有市場需求的,另一方面通過vivo X Fold的釋出會也能看到,折疊屏的創新确實在持續。
是以哪怕并不看好大屏手機的蘋果,也不得不投入其中,可見品牌方對于折疊屏的态度也不再是“玩玩而已”。
也有人會說折疊屏不過是4年前的“老故事”,跑了4年占比仍不到1%,憑什麼還能支撐新故事?其實不然,關于折疊屏的競争或許才剛開始。
競争加劇,當折疊屏不止“嘗鮮”
為什麼說目前品牌對折疊屏的态度不再是“玩玩而已”,這點從折疊屏的更新速度上便可見一斑,從2018年柔宇的首款折疊屏産品開始,到今年年初已經有18款産品面世,且僅在2021年就多達7款。此外,大規模的創新也開始加速“登入”折疊屏。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加速,這就與目前高端市場的競争密不可分。盡管沒有廠商曾明确說明,但顯然折疊屏已經被他們視為突破高端市場的路徑之一。究其原因,國内高端市場在失去華為後,被蘋果“欺壓”已久,然而僅靠“普通”機型還是難與蘋果一戰。
Counterpoint報告顯示,2021年的中國手機高端市場,蘋果的市場佔有率同比上漲8.1%到達63.5%,而安卓陣營占比僅為36.5%。
從剛結束的vivo釋出會上也能感受到,前一秒還在試圖通過微信雙開“搶奪”蘋果使用者,後一秒又宣傳大屏駕馭股票投資場景更有優勢進而将客戶群體瞄準到金融玩家,而這些使用者都是高端購買力的代表。
隻是目前想依靠折疊屏制霸高端市場,依舊還存在兩大原生問題,即“折痕和體驗”。關于折痕的吐槽已經無需多言。而換屏所帶來的昂貴費用,也讓使用者直呼“修不起”。
至于體驗,從本質上看折疊屏不過也是一個可實作螢幕折疊的手機,完全可以參考其他智能手機的要求,無非重量、屏大小、功能、應用等等。之前折疊屏被視為“雞肋”,除了那些常見的硬體問題,關鍵在于缺乏内容,好在現階段有關“折痕和體驗”的弊病正在被逐漸解決。
不得不說,這是在“行業内卷”下所起到的積極作用,例如剛剛釋出首款折疊屏的vivo,作為國内最後一個釋出折疊屏産品的主流玩家,就必須要有“亮點”支撐。vivo一定程度上也展現出了誠意,無論是采用了航天級浮翼式鉸鍊、還是UTG超韌玻璃,亦或是“锆合金”液體金屬的加入,都是在解決折痕問題,據vivo公布的資料顯示,其首款折疊屏X Fold是全球首個通過萊茵30萬次無憂折疊的産品,以每天80次的折疊次數使用,産品壽命可達10年。
在解決體驗問題上,折疊屏玩家也呈現出“前赴後繼”之勢,如OPPO Find N專門打造了“折疊屏專屬定制”專區,針對“一鍵多搜”、“懸停模式”、“駕駛模式”适配了諸多定制化應用供下載下傳。而vivo也算是下了苦功夫,從釋出會來看在應用适配方面,深入到了金融、社交、遊戲、視訊等各個行業,并與相關企業都開始了定制合作;在單機體驗上,将屏下指紋技術首次搬到了折疊機上,成為全球首個雙屏指紋解鎖折疊屏手機;在充電環節,也配備了全球首發搭載50W折疊屏無線閃充。
但是,對于折疊屏産品不可忽視的兩個次元“厚度和重量”,即便是最新釋出的vivo也沒有任何提及,可見在這一塊的突破依舊任重道遠。
OPPO在推出Find N時,提出“從嘗鮮到常用”的口号,而vivo則将X Fold的誕生視為折疊屏2.0時代的開始。無論怎麼表達,想讓折疊屏産品真正走向普及,顯然路還很長。在此之前,随着玩家的逐漸下場,行業競争又會出現哪些變化?
“後到者先得”?折疊屏會遵循這個“潛規則”嗎?
在智能手機賽道一直有一條“潛規則”,即“後到者先得”,特别是在産品更新換代的大周期中展現的尤為明顯,例如蘋果抓住了智能機的風口,推翻了風頭無二的諾基亞;華米OV順應網際網路的浪潮,替代了國内“中華酷聯”的領先,這些都算得上是“後到先得”的例子,如今智能手機市場最大的變革就當屬“折疊屏”,這個曆史會不會重演?
而對于折疊屏手機來說,最積極的玩家莫過于三星,從Galaxy Fold開始基本保持着一年一更的頻率,最新的Galaxy Z Fold 4也被爆出将在今年下半年推出。而與之相對的除了還未釋出折疊屏的蘋果,最晚的就是研發了4年的vivo X Fold。
折疊屏到底是需要像三星一樣的快速疊代?還是需要像vivo一樣的精雕細琢?
從市場占有率來看,先跑的三星無疑是占據了優勢,2021年第三季度,全球折疊屏手機的出貨量為260萬台,同比增長480%,其中三星份額最高,達到了93%,華為排第二,份額為6%。國内方面,則是以華為、三星為主的兩強格局,去年1-11月華為折疊機銷量54萬部,市場佔有率56%;三星折疊機銷量32萬部,市場佔有率33%;小米以7萬部的銷量位居第三,市場佔有率8%;MOTO和ROYOLE(柔宇旗下柔派)份額分别為2%和1%。
以這個市場佔有率來看,對于新進入者而言還是有機會的,首先華為作為國内的最強勢的折疊屏玩家,其産品已經開始受到質疑,在今年315期間就有報道稱“近2萬華為手機折疊屏故障頻發,維修成難題”,而過高的售價也形成限制,如華為豎向折疊機P50 POCKET,8699的售價,相比對标的三星Z FLIP系列整整高出近2000元。
再看三星,三星手機多前開始在國内便以進入低谷,想憑借折疊屏“東山再起”不太容易,三星的頹敗并不是産品問題,目前三星在國内折疊屏市場依舊保持較高的市場佔有率也僅僅是因為競争還不夠充分,如今當OPPO、vivo這些玩家進一步跟進,三星的份額有被瓜分的可能。
接着便是榮耀,榮耀同樣作為“後來者”但這手牌并沒打好,從釋出之初至今一直官方都一直處于缺貨狀态,但加價就能從黃牛手上購得新機,也不知道這是什麼操作。從某電商平台上看,2000+的銷量足以說明消費者對于榮耀的折疊屏已經沒了耐心,即便送茅台也不好使。
而蘋果與小米所遭遇的問題差不多,前者是還沒産品,據傳蘋果的首款折疊屏手機可能要等到2025年,而小米則是缺新品,目前市場隻有一款MIX Fold很難應對來自各路玩家的左右夾擊。
最後便隻剩下vivo和OPPO,他們的優勢在于汲取了許多“前輩們”的經驗,看到了折疊屏産品的不足,像vivo在釋出會上直言“晚了一點,但(體驗)好了很多”,當然是不是真的好了很多還需要留給市場驗證。至少,從目前來看,市場體量還沒打開,他們也并不算“趕了個晚集”。而劣勢的話則在于已經被其它先行玩家瓜分了部分潛在使用者,折疊屏最終使用者的天花闆在哪還沒人知道,但現階段就願意嘗試折疊屏的使用者肯定也不會太多。
是以,無論是想依靠折疊屏産品突破高端市場,還是通過折疊屏的創新性緩解年輕人的“換機焦慮”,一切都還才剛剛開始。至于在折疊屏賽道後來者先到的“潛規則”還會延續嗎?從目前賽道的競争情況來看并非沒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