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
三明市人民政府公布了
第七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代表性項目名錄
清流有9個項目上榜
分别是
清流龍舟賽
清流兜湯
三明客家美食(清流靈地)
賴坊傳統雕刻技藝
賴坊大漆工藝
裡田炒米制作技藝
林畲金豆制作技藝
清流山梨紅糯米酒釀造技藝
定光佛信俗(清流)
No.1
清流龍津賽龍舟是一項古老而傳承久遠的民間民俗祈願祈福活動,是清流人親水文化的一種表現。清流龍津龍舟文化經過了數百年的發展,成為今天彰顯客家文化特質、富有保護價值的民間民俗活動。龍津龍舟多以民間龍舟會的形式組織,凡端午均有龍舟競渡。龍舟文化傳遞着客家人對來年豐收的祈盼和對美好生活的祈願。
No.2
清流兜湯是一道道地的客家風味佳肴,在清流傳承有序400多年,名聞遐迩享譽八閩。清流兜湯用肉參澱粉煮成,尤其是豬肉兜湯、鴨仔兜湯,無論是家中的餐桌,還是街上小吃店都随處可見。
No.3
靈地客家菜的烹饪方式以炒、炖、蒸、炆為主,最常見食材有:牛肉、豬肉、溪魚、紅荷芋、梨菇、紅菇、酥卵;常用的調料有:豬油、茶油、鹽、味精、雞精、木薯粉;配料有八角、桂皮、當歸、香葉、黃椒、草果、魚香等。靈地鎮的墟市亦遠近聞名,燈盞糍、鍋巴、炆豆腐等小吃,深受群衆的喜愛。
No.4
賴坊傳統雕刻技藝裝飾手法及技法多樣,以木雕、磚雕、石雕為主,圖案設計精緻,技法娴熟,功力遒勁,具有濃郁的客家特色。賴坊傳統雕刻技藝的制作程式因材料、工具和技法的不同而有差異,雕刻技藝在賴坊世代以口傳心授的方式傳承。
No.5
漆就是割開漆樹樹皮,從韌皮部流出的一種乳白色液體,可以用來髹塗器物,清流人稱之為“大漆”或“土漆”。賴坊大漆工藝有制胎、着色、抛光等幾道工序。大漆工藝通過口傳心授的方式傳承,漆藝從業人員培養周期長,傳承難度較高。
No.6
裡田炒米制作技
裡田炒米是極具客家特色的傳統食品之一,炒米的原料雖然隻是大米和紅糖這樣尋常的食材,經過多個環節的轉換,甜、香、酥、脆的口感,讓人回味無窮。炒米可以直接吃,和客家人在喜事三朝吃的擂茶,更是絕佳搭檔。
No.7
林畲金豆由山金桔輔以白糖、冰糖,通過去籽、浸泡、清洗、高溫燙煮、瀝幹、熬糖、拌糖、篩糖等制作工藝而成,制作技藝在林畲傳承數百年。目前,随着林畲人走南闖北和電商銷售,林畲金豆早已銷往鄰近縣市以及全國各地。
No.8
山梨紅糯米酒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清流人在不斷的實踐中積累經驗,已形成極為純熟的釀造技藝,世代傳承。山梨紅糯米酒釀造工藝有選米淘洗、上甑蒸熟、攤飯拌曲、落缸糖化、發酵沉澱、酒米分離、高溫煮酒、陳釀老酒八大工序。
No.9
定光佛信俗(清流)
清流定光文化民間信仰習俗自宋元時期就盛行,經過數百年的信俗信仰傳播發展,形成了今天的清流定光古佛文化風貌。
清流靈台山定光佛金身塑像是客屬朝聖地,位于清流縣南端的長校境内,主峰海拔1060米,占地7平方公裡。如今,客家祖山--靈台山,興建了一座規模宏偉壯觀的定光古佛殿,敬塑一尊高45.99米定光古佛像,每年都會舉辦規模宏大祭拜法會,這裡成為傳播布道定光古佛文化的神聖殿堂。
金蓮寺始建于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是清流縣最古老的一座古刹,迄今已有一千四百餘年的曆史。清流與定光佛淵源深厚,清流灞湧岩(金蓮寺)設有古佛殿,供奉着定光聖僧塑像一座,每年農曆正月初六定光佛聖誕這天,香火極旺。
來源:清流文旅局
編輯:邱東蓮 黃紫琪(實習)
稽核:馬起根
複核:伍平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