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下半葉一定是“盛産”歐洲藝術傑作的時期。這種繁盛或許來自于歐洲理性思想及工業文明的發展,在這些内在因素的推動下,社會進入到了穩定而繁榮的階段。
而提起此一時期的藝術家,很容易令人聯想到那些與時代背景緊密相關的藝術家們:在理性思想推動下走上現實主義道路的庫爾貝、米勒、盧梭;因光學技術發展而異軍突起的法國印象派,代表藝術家如莫奈、德加;讓無數人為之癡迷的《星月夜》的作者梵高;開啟了現代藝術大門的保羅·塞尚……
但是,有一位用畫筆記錄了城市美好景象的藝術家,卻在一戰的炮火聲中,被人們過早地遺忘了。

喬瓦尼·博爾迪尼《瑪特-露西爾·比貝斯卡公主肖像》
G.Boldini, Portrait de la princesse Marthe-Lucile Bibesco, 1911 Huile sur toile Collection particulie reAll reproduction forbidden excepted for any communication document connected to the exhibition
這位藝術家就是擅長描繪巴黎“美好時代”的意大利籍旅法藝術家喬瓦尼·博爾迪尼(Giovanni Boldini 1842-1931)。
而在今天,巴黎小皇宮正在舉辦博爾迪尼個人大型展覽“歡樂與時日”,展覽将從2022年3月29日持續至7月24日。
時隔百年,在當下一片欣欣向榮的時尚之都巴黎,人們又開始追憶博爾迪尼,讓繁盛而隆重的“美好時代”繪畫,再次走入巴黎人民的生活。
喬瓦尼·博爾迪尼《貝爾小姐的肖像》
Giovanni Boldini, Portrait de Miss Bell, 1903, huile sur toile, Villa Grimaldi Fassio, Civica Raccolta Luigi Frugone (Musei di Nervi), Italie Musei di Nervi, Raccolte Frugone
巴黎小皇宮
在法國舉辦的博爾迪尼回顧展需要追溯到60多年前。而在這次展覽中,巴黎小皇宮的展陳環境為這150件展品提供了相當契合的氛圍。
展品則包括了從世界各地博物館借展的繪畫、素描、版畫、服裝和時尚配飾等。除了喬瓦尼·博爾迪尼博物館以外,這些來自卡博迪蒙特博物館、英國國家肖像館、奧賽博物館等衆多知名博物館的展品,都向觀衆們展示了博爾迪尼毋庸置疑的地位——他确實是一位敏銳的上流社會圈觀察者,同時也是處于“美好時代”的巴黎藝術界最耀眼的明星之一。
Sem (Georges Goursat dit), Chez Voisin, 1904 EstampeParis, muse e Carnavalet – Histoire de Paris Paris Muse es / Muse e Carnavalet – Histoire de Paris
喬瓦尼·博爾迪尼1842年出生在意大利的費拉拉(Ferrara)。他的父親安東尼·博爾迪尼是一位宗教主題畫家和畫像修複師,有着廣泛的藝術圈人脈。
受益于這位畫家父親,同樣對繪畫感興趣的博爾迪尼,在年少時就擁有了進入當地名家工作室觀摩與學習的機會,并為貴族名流們創作了一系列肖像畫。
喬瓦尼·博爾迪尼《煙花》
G.Boldini, Feu d’artifice, 1892-1895 Huile sur toileFerrare, Museo Giovanni Boldini Ferrare, Museo Giovanni Boldini
早早搭建了藝術基業的他,在20歲時進入了大名鼎鼎的佛羅倫薩美術學院繼續深造,修煉作為一名藝術家必須具備的繪畫基礎功以及嚴謹的寫實功底。而在此時,他因為結識了一群現實主義藝術家群體,成功與英國畫商和贊助人建立聯系。
這些畫商們和贊助人為他帶來了大量風景畫和肖像畫的訂單。而除了以貴族家庭為主的商業創作外,他也為作為朋友的“馬基亞伊奧利畫派”藝術家們繪制肖像。
喬瓦尼·博爾迪尼《蒙多索利的自畫像》
G. Boldini, Autoportrait de Montorsoli, 1892 Huile sur toileFlorence, Gallerie degli Uffizi Galleria delle Statue e delle Pitture degli Uffizi, Su concessione del Ministero della Cultura
1871年,已經小有名氣的博爾迪尼從倫敦輾轉來到法國巴黎,并在此開啟了長達60年的旅法藝術生涯。他感受着“美好年代”的巴黎,也描繪了許多都市巴黎的街景。早些時候,他與畫商阿道夫·古皮爾之間的生意往來,也使得他有意地将目光轉向了巴黎生活的現代感與熱鬧氣氛中。
喬瓦尼·博爾迪尼《咖啡館裡的對話》
G. Boldini, Conversation au cafe , 1879 Huile sur bois Francesca Dini Archive, Florence
随着逐漸融入時尚而先進的大都市生活,博爾迪尼沉迷于繪制室内肖像畫。我們能在他的畫作中看到一些生活場景——正在做鈎針活兒的貴婦人、抽着煙的女子,這些模特兒們在安靜的室内坐着,擺出一個悠閑的姿勢,卻通過博爾迪尼的畫筆烘托出了巴黎“美好時代”輕松歡樂的氛圍。
喬瓦尼·博爾迪尼《吸煙的貝爾特》
G. Boldini, Berthe fumant, 1874 Huile sur bois, Collection particulière, courtesy Concezione Ltd
喬瓦尼·博爾迪尼《平靜的日子》
G. Boldini, Jours tranquilles ou Jeune Femme au crochet, 1875 Huile sur toileWilliamstown, The Sterling and Francine Clark Art Institute Image courtesy Clark Art Institute. clarkart.edu
展覽中展出的兩件以貝爾特小姐為模特的室内肖像畫,分别繪制于1874年和1875年。在《吸煙的貝爾特》中,貝爾特坐在一個略顯淩亂卻有着金燦燦的畫框與沙發的房間,身上披着一件小毯子,誇張地斜躺在沙發上。
而《平靜的日子》卻讓這位模特兒回歸了19世紀法國女人的日常家庭生活中。貝爾特穿上了時尚的衣裙,姿态也更加舒展随意。
喬瓦尼·博爾迪尼《皮加爾廣場總站》
G.Boldini, Omnibus de la place Pigalle, vers 1882 Huile sur bois Collection particulie re
工業革命為巴黎帶來了聲光電,科技的力量也點燃了這座城市的夜晚。定居巴黎後,博爾迪尼每天晚上都會攜帶畫具出入于餐館和劇院——有些同時也是當時著名畫家德加、勞特雷克、馬奈和雷諾阿時常出現的場所。
在夜間,電燈所産生的戲劇性光影令博爾迪尼着迷,它們與這座似乎永不停歇的都市一樣,不間斷地為他帶來喧嚣與騷動。如《在紅磨坊聚會的場景》,就見證了這座陷入興奮中的大都市。
喬瓦尼·博爾迪尼《在紅磨坊聚會的場景》
G. Boldini, Scène de fête au Moulin Rouge, vers 1889 Huile sur toile
Paris, musée d’Orsay, accepté par l’ tat à titre de dation, 2010 Musée d’Orsay, Dist. RMN-Grand Palais / Patrice Schmidt
而也就是在他還沉迷于繪畫中的燈紅酒綠,并創作了《在紅磨坊聚會的場景》的那一年,他迎來了藝術生涯最關鍵性的一次轉折。技術的不斷提升、畫風的數次轉變并沒有給予将近20年的藝術事業太大起色,而真正讓博爾迪尼名聲大噪的,是1889年的巴黎萬國博覽會。這次博覽會展出了他的12件肖像畫。而這些肖像畫不僅吸引到了對他充滿興趣的許多中産階級買家,還有那些鋪天蓋地的新聞評論——“本時代最有能力的畫家之一“、“具有高價值的肖像畫家”。
喬瓦尼·博爾迪尼《艾米利亞納·康查·德·奧薩的肖像》
G. Boldini, Portrait d’Emiliana Concha de Ossa, vers 1888 Pastel sur papier maroufle sur toile Collection particulie re
這些積極評價讓博爾迪尼突然意識到,在經過了風俗畫、風景畫的創作時期後,“社會肖像畫”才是打通人生向上之路的“密碼”。此後,他牢牢抓住了這一點,并有政策地選擇所描繪的對象。
比如,他在1894年畫的《柯林·坎貝爾女士肖像》就抓住了“社會熱點”。坎貝爾女士是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性感女神”,也是倫敦上流社會時尚的代言人,具有獨立的精神和與生俱來的文藝天賦。而真正讓坎貝爾女士被推上社會新聞焦點的,則是她與丈夫的離婚案。在這場離婚案件中,被認為有外遇的坎貝爾女士顯然更容易被傳統觀念視為婚姻關系中的加害者。
博爾迪尼非常巧妙的在這次離婚事件發生後創作了坎貝爾女士的肖像畫。畫作中的坎貝爾女士身着一襲低胸黑裙,藝術家用衣紋褶皺的光影勾勒出她曼妙的身形,并讓她的目光顯得自信而堅定。種種細節的疊加,讓畫作中的主人公看起來更具有個性的魅力,動人心魄。作為贊助人,已經40歲的坎貝爾夫人對博爾迪尼的發揮相當滿意,一直珍藏此畫,并最終遺贈給了英國國家肖像館。
喬瓦尼·博爾迪尼《柯林·坎貝爾女士的肖像》
G. Boldini, Portrait de Lady Colin Campbell, ne e Gertrude Elizabeth Blood, 1894, huile sur toile,London, 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London
1912年,這件作品在英國國家美術館展出,并引起了倫敦藝術圈的轟動,因為這是當時的國家美術館首次展出在世畫家的作品。
但是,誰又能否認博爾迪尼的傑出?那些有着華麗和流暢筆觸的肖像畫,用大膽的構圖、極具煽動性的表現力呈現了上流社會人士的高雅與從容。
喬瓦尼·博爾迪尼《勞倫斯·亞曆山大·彼得·哈裡森的肖像》
G. Boldini, Portrait de Lawrence Alexander Peter Harrison, 1902 Huile sur toileCollection particulie re, Larry Ellison Private Collection, Larry Ellison
喬瓦尼·博爾迪尼《羅伯特·德·蒙特斯基奧肖像》
G. Boldini, Portrait du comte Robert de Montesquiou, 1897 Huile sur toileParis, muse e d’Orsay, don d’Henri Pinard au nom du comte Robert de Montesquiou, 1922Photo (C) RMN-Grand Palais (muse e d’Orsay) / Herve Lewandowski
簡潔淡雅的背景,豐富的肢體語言,蘊含千言萬語的人物視線,還有那如澄澈水波般流動着的裙擺,讓博爾迪尼成為了巴黎“美好時代”風格的代言人之一。
結語
正如博爾迪尼最崇拜的作家普魯斯特說的那樣,“生活是一件艱難的事情,它跟我們貼得太緊,不斷地傷害我們的靈魂。一旦感到生活的緊扼有片刻的放松,人們便可以感受到超驗的快樂。”這句話出自與本次展覽同名的普魯斯特作品《歡樂與時日》。
博爾迪尼以與先鋒派風格背道而馳的現代手法,讓“美好時代”的巴黎上流社會在畫布上永垂不朽。而今天巴黎小皇宮裡展出的博爾迪尼作品,攜帶着這久違的“片刻放松”的巴黎向人們走來。
圖檔來源:巴黎小皇宮
部分資料參考自:
黃淩子《消隐在時光中的巴黎舊夢——喬瓦尼·博爾迪尼的藝術活動與風格》
董紅羽《博爾迪尼與他同時代的藝術家——從“意大利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繪畫精品展”看意大利繪畫的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