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去看漢代“熊”!粵博“絲路光華”展出粵隴500多件珍品

南都訊 記者 肖陽 通訊員 黃蘇哲即日起至6月26日,廣東省博物館三樓展廳一、展廳二,以粵隴兩省精品文物為依托,逾500件兩地文博機關文物藏品正在展出,許多珍品為首次在廣東亮相。

以粵隴兩省精品文物為依托

遴選兩地文博機關文物藏品逾500件

位于西北重地的甘肅敦煌和南方大港的廣東廣州,在絲綢之路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十五世紀後,随着大航海時代的到來,甘肅嘉峪關與廣東粵海關成為中西文化的交彙點,日益與世界同步。甘肅,連接配接中原和亞洲内陸,成為“陸上絲綢之路”必經的交通要道;廣東,面向廣闊的南太平洋,擁有“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的貿易港口。

在廣東省文物局和甘肅省文物局的指導下,“絲路光華:粵隴文物精品聯展”于3月24日開展,展覽由廣東省博物館(廣州魯迅紀念館)與甘肅省博物館聯合主辦,以粵隴兩省精品文物為依托,遴選兩地文博機關文物藏品逾500件,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漢二陵博物館)協辦,并得到了敦煌研究院、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甘肅省簡牍博物館、敦煌市博物館、天水市博物館、南越王博物院(西漢南越國史研究中心)的支援,于即日起至6月26日在廣東省博物館三樓展廳一、展廳二展出,許多珍品為首次在廣東亮相。

去看漢代“熊”!粵博“絲路光華”展出粵隴500多件珍品

南都記者了解到,廣東省博物館目前實行全員分時段預約參觀。請提前通過官方微信公衆号實名預約入館門票。在預約時間段内,憑本人身份證(實體原件)、查驗“粵康碼”或“穗康碼”,佩戴口罩,經體溫檢測合格後進館。

兩顆“蜻蜓眼玻璃珠”

展示海陸絲不同文明風采

據主辦方介紹,展覽以時間順序為脈絡,以最新的考古發現和史料文獻為基礎,分為“絲路之興”“絲路之盛”“絲路之光”三大部分,透過展覽可見證絲綢之路的繁盛。

該次展覽的設計上,依據不同時期絲路發展特點和展品元素組合,為加深觀衆對于“一帶一路”語境下曆史的認知,探索海陸絲不同文明風采。通過兩顆分别出土于甘肅和廣東的蜻蜓眼玻璃珠引入展覽,帶領觀衆體驗文化藝術的東西交流與南北發展。

去看漢代“熊”!粵博“絲路光華”展出粵隴500多件珍品

蜻蜓眼玻璃珠 戰國 (公元前476年—前221年) 甘肅省博物館藏

甘肅省博物館藏的“蜻蜓眼玻璃珠”為戰國(公元前476年—前221年),現場“展品說明”顯示:蜻蜓眼玻璃珠最早制作于公元前16世紀埃及地區。玻璃珠紋飾象征神人眼睛,多作護身符之用。蜻蜓眼玻璃珠經歐亞草原向東傳入中國,約公元前500年傳入黃河中下遊和長江流域。經研究,國内出土發現的最早一批蜻蜓眼玻璃珠為西方舶來品,屬于鈉鈣玻璃。

去看漢代“熊”!粵博“絲路光華”展出粵隴500多件珍品

蜻蜓眼玻璃珠 西漢早期(約公元前1世紀) 廣東省博物館藏

廣東省博物館藏的“蜻蜓眼玻璃珠”為西漢早期(約公元前1世紀),展品說明介紹:當蜻蜓眼玻璃珠傳到楚國時,楚人開始仿制,成分以鉛鋇或鉀鈣為主。此件蜻蜓眼玻璃珠,經成分檢測為鉛鋇玻璃,為中國原産,見證了西方工藝中國化以及在國内從北向南傳播的過程。嶺南地區發現的漢代蜻蜓眼玻璃珠,顔色主要是藍色、不透明、圓形,珠表面嵌飾黃、白、藍相間的圓圈眼紋,形似蜻蜓的複眼。

漢代“熊”爬上

甘肅、廣東的建築

熊寓意着勇猛和強悍,商周時期已是常用的裝飾題材。至秦漢時期,熊的藝術造型更加豐富多彩,代表着擁有者特殊的身份地位。漢代以熊做裝飾的殘磚在甘肅酒泉和廣東廣州皆有發現,紋飾皆作熊正面踞姿狀。“絲路光華”展覽中也可一觀漢代熊的磚飾。

去看漢代“熊”!粵博“絲路光華”展出粵隴500多件珍品

熊踏跺磚 甘肅省酒泉市下河清農場采集 甘肅省博物館藏

去看漢代“熊”!粵博“絲路光華”展出粵隴500多件珍品

熊飾空心磚踏跺 廣東省廣州市南越王宮署遺址出土 南越王博物院藏

粵博方介紹,無論是西北中央王朝的軍事邊塞,還是南方邊遠屬國的華麗殿宇,都采用圖案造型相近的建築構件,展現出漢代諸侯等級制度、禮儀的一緻性。

西方有“多面體金珠”

廣州有多層“象牙球”

記者了解到,在本次展覽中,展出了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的多面體金珠(東漢,公元25年-220年)。屬于焊珠工藝的多面體金珠,出現于公元前500年歐洲意大利半島地區。考古發現分析考證,多面體金珠應是從海路輸入中國,流傳的線路應是沿地中海、波斯灣、印度洋來到南海,再從合浦、廣州等港口入境後傳到中國内陸。

去看漢代“熊”!粵博“絲路光華”展出粵隴500多件珍品

多面體金珠 東漢(公元25年-220年)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去看漢代“熊”!粵博“絲路光華”展出粵隴500多件珍品

象牙镂空雕套球擺件 1870年 廣東省博物館藏

該展覽中“炫技”精品的有廣東省博物館藏的“象牙镂空雕套球擺件”。據介紹,廣東象牙球一直被視為清代晚期工藝中的翹楚,充滿炫技感。18世紀廣東象牙球制作悄然興起。牙球工匠須掌握一定的數學和幾何學等知識,于圓球表面精準定位孔洞,然後利用車床镟削分層,最後進行雕镂紋飾。

用一象牙球來镂雕,在小于半英寸的洞中,雕有九到十五層的球,呈現球中套球的狀态,每個球體都不相連亦無接縫,且層層透雕一個套一個,皆可轉動。

現場可觀摩

石窟壁畫的繪制過程

據悉,該次展覽還采取實物與場景複原相結合的展示手法,可帶領觀衆穿越掩埋于荒漠中的古驿站、參觀莊嚴肅穆的石窟、登上蜿蜒曲折的長城,同時配合聲、光、電相結合的多媒體互動技術,營造身臨其境的觀展氛圍。

在展廳一和展廳二之間的公共區域,觀衆還可以現場觀摩石窟壁畫的繪制過程,引導觀衆重返曆史創作現場,加深對石窟藝術的了解。

如果有線索提供或服務咨詢

可聯系南都新文旅研究課題組。

發送郵箱:

[email protecte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