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起編輯,這次的稿子我沒完成,可以緩兩天嗎?一直沒有找到完美的切入點。”
我在對話框輸入這段話時,内心是崩潰的。
完成和完美,到底孰輕孰重?這也是困惑我很久的問題。
和很多人一樣,我經常喜歡說一句話:“要麼不做,要麼做到最好。”
可是最好的标準是什麼?似乎沒有答案。
但完成或未完成,答案卻顯而易見。
更多時候,因為預見自己不可能把某個事情做到完美,我們選擇了放棄和逃避。
沒有合身的運動服,我們就不去跑步健身;
擔心不能勝任,我們錯過了好的工作機會;
害怕被人拒絕,我們幹脆遠離社交。

似乎我們并沒有意識到:當生活被完美主義一點一點侵蝕,人生也就失去了更多的可能。
在《微習慣》的作者斯蒂芬.蓋斯又一力作《如何成為不完美主義者》這本書中,或許你可以找到破解之道,脫離完美主義帶來的強迫、拖延、自卑、糾結……
哈利亞特.布萊克說:“立志卓越可以成為你努力的動力,追求完美卻隻會讓你身心俱疲。”
許多人都對追求完美有一定的誤解,甚至認為和學習太努力、工作太拼命一樣,這隻是一種積極的缺點。
過度标榜完美主義成了很多人文過飾非的絕佳借口,聽起來優雅又合理。
但背後的真相卻是:缺乏安全感,自卑情結和對現狀的不滿。
有一個被大家所熟知的故事,同樣的半杯水,有人說:“還有半杯水!”
也有人說:“隻剩半杯水了。”
很明顯,完美主義者就是那個隻注意到缺少的半杯水的人。
内心的不安全感讓完美主義者會特别關注自己缺失的部分。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這也就導緻他們永遠活在不滿足當中。
還有一些人因為對自己和他人做出了不公正的評價,放大别人的優勢和自己的錯誤。
内心的自卑使他們要麼選擇自我封閉,要麼會努力表現得超乎常人。
除此之外,對工作生活長期的不滿,無法正視不完美的現狀,我們就很容易想方設法營造滿足的假象。
人是一種習慣自我解釋的生物,為了掩飾真相,我們會不自覺地為自己找到一個開脫的借口。
還有什麼借口比“追求完美”更完美了呢?
完美主義的思維習慣表面上看,幫我們成功避開了犯錯和失敗;但與此同時,我們失去的是一次次突破自我限制的契機。
作者說:“如果你能承受某種不幸并是以而變得強大,那你就不需要所謂的‘保護’,沒有了‘保護’,你會變得更加優秀。”
這裡的“保護”,正是完美主義。
完美主義是什麼?
簡單來說,就是除了100分,99.9分都難以接受。
知乎有一個熱門話題,有人這樣形容追求完美主義的自己:“無法利用碎片化時間,必須抽出一整天的時間研究學習才算完整完美。”
完美主義者給自己和身邊的人都設定了過高的目标和要求,試圖做到萬無一失。
一旦感覺到不确定性、不适感和潛在的風險就會本能地選擇拖延放棄。
有句話說:“把期望降低,把依賴變少,你會過得很好。”
接受生命當中的不完美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習得的課題, 如果事事都想追求完美,最後注定是要失望的。
當我們在說:“要麼不做,要麼做到最好。”這句話的時候,很可能忘了事情做到好的前提是:你得先開始做!
和完美主義者相比,不完美主義者更看重的是過程,認為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沒有了對失敗的恐懼,也不會把完美當成理所應當的結果,我們就可以用積極認真的态度和開放的心态坦然接受努力後的結果。
《如何成為不完美主義者》這本書中認為:“身為一個不完美主義者的首要好處是,你可以在更多的場合獲得行動力,受到的壓力更小,取得的成果更大。一個人越是勇敢、自信、輕松就越容易接受生活中的不完美。”
你要記住:追求完美并沒有給我們帶來實質性的幫助,隻是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完美的借口,本質上卻是畏懼困難和失敗懦弱的表現。
想要成為生活的強者,你就必須學會接受人生中的不完美。
生活中,完美主義的展現是多種多樣的,為了讓我們更加詳細地了解如何應對不同的完美主義,作者将其分為了5個分支:
1.過高期待
抱有過高期待的完美主義者常常因為現實無法達到完美預期而産生焦慮、自卑、缺乏自信、易怒的負面情緒。
也正是這種不切實際的期待讓他們非常容易精神抑郁,甚至導緻自殺。畢竟,現實生活處處都充斥着不完美。
正如法郎士所說:“我能堅持我的不完美,它是我生命的本質。”
2.糾結不放
糾結過去不放的完美主義者無法接受自己在他人眼中的不完美,對于已經發生的錯誤行為難以釋懷。
他們把注意力都放在那些無法改變的傷害、代價和不幸帶來的沉沒成本上,讓過往的傷害不斷延續。
生活不會像你想象的那般完美,它隻會不盡人意,狠狠的摧毀你,打擊你,而我們,隻有承受,經曆,活的更好。
3.認同需求
作家韋恩.戴爾曾經說:“那些一心想要獲得他人認同的人很難達成心願,而那些勇于做自己的人卻總能獲得更多認同。”
完美主義者希望通過他人的認可獲得自尊自信,希望每個人都能喜歡自己,然而這本身就是不可能的。
看到過這樣一句話:“一隻站在樹上的鳥,從來不會害怕樹枝斷裂,因為它相信的不是樹枝,而是自己的翅膀。”
4.過失擔憂
對過失的過分擔心會增加我們的焦慮和對行動的恐懼,完美主義者會因為無法面對可能造成的失敗,做出徹底放棄的決定,從此不再嘗試某件事。
馬克斯威爾·馬爾茲說:“想象困難做出的反應,不是逃避或繞開它們,而是面對它們,同它們打交道,以一種進取的和明智的方式同它們奮鬥。”
5.行動顧慮
在預設即将要做的事情時,完美主義者會誇大行動本身的難度,對完美的追求也導緻他們遲遲無法行動,成為了掩飾恐懼的面具。
如果你一直試圖找到人生的最佳路徑,就會發現沒有所謂的最優解,明确目标、向前發展是我們唯一該做的選擇。
想要成為一個不完美主義者,首先,我們需要将自己關注的重點從結果轉移到過程,從他人轉移到自身,從問題本身轉移到如何解決。
其次,學會遵循不完美主義的過程思維:即使是不完美的思維、不完美的決定、不完美的行動、不完美的轉變,也可以成就不一定完美卻成功的結果。
總的來說:降低期待,關注過程,善待自己,積極行動,人生就會有所收獲。
還記得那個在海邊撿到珍珠的漁夫嗎?
因為無法忍受珍珠上一個微乎其微的斑點,他試圖用刀片将其削去。
最後斑點沒有了,價值連城的珍珠也沒有了。
如果你深陷在完美主義中難以自拔,斯蒂芬.蓋斯的這本《如何成為不完美主義者》可以給你提供許多可行的建議。
奧普拉.溫弗瑞說:“我不是完美主義者。我隻是追求卓越。二者是有本質差別的。”
讓我們一起做一個追求卓越的不完美主義者。
(圖檔來源于網絡,侵删)
作者:語墨,自媒體營運,心理咨詢師,熱愛閱讀寫作撸貓的撰稿人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