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是總台記者,1971年生人,今年51歲。
之前,總是在《新聞調查》裡見到他,手持話筒,面容嚴肅,對于采訪的問題真知灼見,究根問底。
突然,在最近發生的周邊戰争中,他出現在波烏邊境,發回了總台獨家報道。挺吃驚的!

1.楊春:做特立獨行的新聞記者
記者出現鏡頭前做電視報道,表面看起來風光無限,實際上并非如此。
在《新聞調查》拍攝現場的時候,楊春總是全情投入,他希望用全心全意的關注,能夠不漏掉他認為任何一個有價值的發生。
在說《新聞調查》之前,先來說說《60分鐘》節目。
《60分鐘》是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王牌節目,是美國曆史最悠久、收視率最高的節目之一,曾經連續22年高居全美收視排行榜前10名。
《新聞調查》開創的時候,首先分析研究了《60分鐘》,達成把《新聞調查》做成調查類節目的共識,用調查的方式做深度新聞,采用紀錄式的雙機拍攝,使用專任出鏡記者。
節目既拍攝采訪對象,也拍攝記者的活動,這在當時的中國電視界是開創性的。
楊春就是專任記者之一。
楊春的外型和訪談風格,看起來很儒雅。因為他想通過畫面,展現出對個體生命與生活态度的尊重。
作為央視記者,除了專業過硬和勤奮外,還要勇敢,或至少膽大。因為,這一行業往往要求記者做一些情感上為難的事情,或置自己于危險之中。
那些報道戰争和沖突的記者,顯然将自己置于極大的險境。
楊春,是記者隊伍中勤奮、愛思考的,他努力讓自己手中的報道與衆不同,能夠産生多一點的反響和震撼。
他渴望自己的勤奮帶來這樣的效果。
2.他說:駐外記者首先是個戰士
決定來到波烏邊境前,楊春也反複思考:
拍攝這個題材的理由是什麼?我要用什麼樣的場景,什麼樣的人物,什麼樣的情節,什麼樣的結構,能把我為什麼拍的理由表達與呈現出來?
不論是炮聲隆隆的戰場,還是報道題材的突破,對他都是一種考驗。
最後,他鎖定戰争前沿,決定做一名戰士。
這個戰士,也是個愛思考的人。
當初進入《新聞調查》,對于參與的選題,他要問自己兩個問号:一定要有未知的空間,才能确定這個選題是不是可以做,是否隻有通過調查才可以認知那一部分未知的空間。
站在戰争前沿的楊春,讓人明顯感到歲月的痕迹,但眼神和語氣仍然透出耿直和倔強。
跨越國境,來到槍林彈雨中的楊春鼓勵自己:要超越自己,他知道超越自己已經取得的某種東西,需要付出更多的思考和更大的代價。
3.使命:讓我一直在努力和堅持
在楊春的人物生平裡,有這麼一句話:
我不知道别人是否也和我一樣那麼早、那麼多地思考生命和死亡意義。
如果把生命和死亡視做人生兩個終點,那中間充斥着的,就是我們對光明的渴望、對黑暗的憎惡;對正義、善良的尋找,對邪惡、醜陋的唾棄。置身于這樣一個偉大過程,我慶幸命運之手把我塑成一個傳播者。
怎麼樣去認識生活的發生,了解生活的發生,以什麼态度面對生活的發生。記者楊春,就這樣追問着,行進着。
做《新聞調查》,背負責任的記者們更希望在題材中找到一個論證的觀點,也就是說,更希望這個題材能夠說明一個觀點,當這個觀點得到表述的時候,這個題材成立了,片子才能算完成了。
但是,當采訪前既定觀點不成立的時候,拍不拍呢?
很多人覺得這個題材不值得拍攝。那麼,就出現一個問題:你究竟是喜歡事實還是喜歡結論?
楊春,有一股勁:不達目的不會罷休!非典突發的時候,他打了漂亮的頭炮;新冠來臨的時候,他立即奔赴武漢。他去過許多人無法到達或不願經曆的地方和人事。
他喜愛的一位戰地攝影記者,叫卡帕,就是拍《共和國士兵之死》的那位,卡帕說:真正的戰地記者,就是在戰鬥中始終沖在尖刀連的前面,再回過身來,拍士兵沖鋒的那個人。
卡帕攝影作品
楊春說,我始終覺得,這句話應該成為每個新聞記者的信條。
“恐懼不僅刺激我們麻木的心靈,更讓我們知道自己的無知,這常常是當下最缺乏的。”是以,這次他選擇戰場。
這個戰争選題有一種張力,有一種開合的空間。
期望楊春帶着勝利的微笑凱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