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戲劇梅花獎獲得者張愛珍與她的愛珍腔(一)

戲劇梅花獎獲得者張愛珍與她的愛珍腔

武亢

戲劇梅花獎獲得者張愛珍與她的愛珍腔(一)

早就聽說過張愛珍和她的“愛珍腔”,在上黨梆子界,一種唱腔能以一個演員的名字命名,說明她的演唱已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向往之心很久,但一直沒有機會近距離接觸她。借這次“梅花獎演員訪談活動,我有幸采訪了以“愛珍腔”聞名上黨戲曲界的張愛珍,使我對這位唱做俱佳又勇于革新的上黨梆子著名演員有了初步的認識。

張愛珍很忙,我們采訪她的時候,她正在籌備自己的專場演唱會。談及這次演唱會,她說這是她幾十年藝術生涯的一次總結,也是對自己藝術特色的一次總結。幾句寒暄過後,她便開始向我們娓娓道出她的經曆。

張愛珍,1959年生在高平市河西鎮官莊村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父母出于對女兒的珍愛,為她取名為愛珍。父親張東林是個老實巴交的農民,能識文斷字,憨厚中帶着幾分書卷氣,在官莊村老一輩農民中算得上是一個文人,為張愛珍的成長提供了一個較為濃厚的文化氛圍。母親邢臘鳳雖不識字,但卻善良、要強又能幹。是以張愛珍的童年生活是比較幸福快樂。說起怎樣喜歡上戲曲,她說自己小時候并沒有過多的接觸戲曲。村裡逢年過節總要搭台唱戲,小小的她覺得台上的人唱得真好聽,是以回來後就模仿着唱。哥哥馮來生是個音樂愛好者,一次,他在家裡拉胡琴,見愛珍和幾個同嶺孩子在院裡玩要,出于無意,他把這些孩子叫進家,讓他們每人唱一支農業學大寨的歌曲。他發現愛珍的音調準确,嗓音洪亮,能随着胡琴伴奏一起唱。這意外的發現,使馮來生驚喜萬分。盡管愛珍年幼,由于不了解歌詞的意思,吐字不清,把“糧冒尖”唱成了“兩毛錢”。但憑着一個音樂愛好者的直覺,他感到妹妹具有音樂天賦,目有一劇好嗓子,将來準是塊唱戲的料。張愛珍天生愛好唱歌,那時,村裡的高音喇叭裡經常播放郭蘭英演唱的“清淩淩的水來藍格瑩瑩的天"“交城的山來交城的水”等歌曲,她就是這些歌的忠實聽衆。學會了就唱,并且唱得甜絲絲的。村裡的人們夏天乘涼時,都愛把她叫來唱幾曲;冬天聚在一起鬧紅火,也少不了讓她唱幾首。每逢此時,平時少言寡語的小愛珍,心裡也是樂滋滋的,俨然是一位小歌手。

然而,天有不測風雨。愛珍九歲時,失去了母親,之後哥哥成親分出去單過,家裡隻留下了父親和她兩個人,她用自已柔嫩的肩膀挑起了

母親留下來的家務重擔。她的童年就是在上學、做飯、喂豬、洗衣中度過的。直到今天,每每回想起那段日子她都會感慨地說,大概從母親去世那時起,她的童年生活就已經結束了。

1972年,高平縣文化部門開辦“青年文藝教育訓練班”。在哥哥的動員下,13歲的小愛珍心懷忐忑地參加了考試。盡管競争相當激烈,愛珍在考場中超凡的表現還是讓她順利的考上了“青訓班”,開始了正式學習戲曲的生涯。“青訓班”設在米山鎮定林寺内,離縣城較遠,交通十分不便,條件異常艱苦。但對于過慣了清苦日子的小愛珍來說,更苦的是基本功的訓練。唱、做、念、打一套訓練下來常常累得渾身散架。然而,老師的教誨,親人的鼓勵,時常萦繞在愛珍的腦海裡,堅定着她學好戲曲的決心。五年的學習是艱苦的,但因而打下深厚的唱功底子,使愛珍的聲音更加悅耳動聽,這段經曆無疑成了她成功走上藝術之路的踏腳石。

初生牛犢不怕虎。還在教育訓練班時,一次在農村演出《杜鵑山》,觀衆陸續進場了,而飾演柯湘的演員突然病了,她毛遂自薦,主動請纓。手戴鐐铐的柯湘上場了,唱得入情入戲,“沖開這……"邊唱邊做着動作,由于用力過猛,鐐铐一甩,竟甩過頭頂到了身後,情急之中,兩腳迅速一擡,身後的鐐铐又回到了前面。回想起這段經曆,她還是忍不住笑。

“1978年,我演出了平生第一部傳統戲《英台抗婚》,我扮演祝英台。上黨梆子傳統戲中本無此劇,是高平縣上黨梆子劇團根據川劇《柳蔭記》移植改編而來的。這是傳統戲複演之後,上黨梆子恢複上演的第一個傳統劇目。經過一個月的緊張排練,将此劇搬上了舞台。那一年,我19虛歲。

在教育訓練班學習期間,傳統戲尚屬禁區,是以,她沒有系統地學習過傳統戲的表演。為了演好這部傳統戲,她從青衣的指法、台步、跑圓場開始,一招一式虛心向老藝人學習。也曾自費到太原,向晉劇表演藝術家田桂蘭和肖桂葉老師學習水袖功夫。短時間内,她就掌握了戲曲身段的基本功。上黨梆子的表演,比較粗犷、豪放,追求粗線條、大輪廓,強烈明快,但她在英台抗婚》中扮演的祝英台,卻别有一番韻味,着眼于刻畫人物的微妙心理。是以,《英台抗婚》演出後,觀衆和上司對她塑造的祝英台反響不錯,這是對她的鼓勵,是一個好的開始。學無止境。為了更廣泛地吸取上黨梆子的優美唱腔,她又開始學習上黨梆子名角吳婉芝的唱法。上黨梆子名劇《皮秀英打虎》是吳婉芝老師的成名作,為了排好這出戲,她把吳婉芝老師“文革”前灌制的唱片找來,認真地聽,反複地學。為得到真傳,她登門拜訪,拜吳婉芝老師為師。吳婉芝老師熱情地接納了她,收她做徒弟。臨走時,吳老師還以師徒的初次見面禮,送給她一身布料,一條褲子。吳老師不僅教她唱,還在生活上給予她關心。張愛珍說:"我們既有師徒緣,更系母女情。”在以後的排戲中,她都要向吳老師請教,特别是排演《秦香蓮》一劇,吳老師給予了她許多指導。當吳老師病逝後,她深感悲痛“聲聲泣哭先師鶴鳴,句句緬懷泰鬥恩澤。”

“我到劇團裡排演的第一出戲是現代戲《蝶戀花》,在劇中飾演楊開慧。為了演好這個角色,我專程到北京觀摩學習由李維康主演的平劇《蝶戀花》。她精湛的表演、優美的唱腔,大大打開了我的藝術眼界。回來後,結合上黨梆子的特點,在人物的身份、氣質上狠下功夫,終于使這部戲的演出獲得成功,在高平引起了不小的轟動,連演20餘場。晉東南地區文化部門的上司,親率地區三團一校人員前往高平觀看演出,之後戲校又全劇照搬排演了此劇。”

從《蝶戀花》之後,張愛珍算是一炮而紅,成為知名的上黨梆子演員。1981年,生活中的“蝶戀花”有了結果,這一年,她不再是孤身一人,她結婚了。丈夫張建國和她是教育訓練班時的同學,兩人同窗四年,志同道合。張建國也是農民的兒子,忠厚、純樸,為人正直。原來學表演,後來改學音樂,他們從教育訓練班畢業後,同時被配置設定到高平人民劇團擔任樂隊演奏員。1983年,兒子出生了。看着自己的兒子,她内心體驗到了一位母親說不出的快樂。但兒子的到來,也給她增添了許多新的困難。演員的生活不固定,成年演出在外,孩子剛過滿月,她就得帶着兒子下鄉演出。有一次,她在高平青年團下鄉演出時發高燒,當時還奶着五個月大的兒子,連醫生都說她當晚不能參加演出,可後來,她硬是讓醫生想辦法把體溫降到38度,保證不誤演出,演出後連夜又被送進醫院,孩子卻因她發燒沒有奶,餓了兩天,那時候觀衆在看她的戲,而孩子卻餓得直哭,回到高平住院後,奶奶抱着孩子來回往返走五裡路,還是吃不上奶,世上哪個母親不疼愛自己的孩子。張愛珍她也是個賢妻良母,可為了劇團、為了事業、她隻能這樣做。如今、為了能更好地照看兩個孩子,丈夫張建國離開了劇團、在職業技術學院當了教師。這也減輕了張愛珍的負擔,演出時再也不心為孩子擔心了,在家休閑時,同樣可以靜心地唱、練、琢磨台詞。完美家庭,是成功人生的一半。張愛珍的完美家應,成就了她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