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得益于政策支援,裝配式建築迎來了發展機遇。
文/每日财報 劉雨辰
今年以來,基建闆塊成為市場熱點。2月16日,基建闆塊再度掀起漲停高潮,當天建築股漲停家數達到20多家。
各類漲停股中,裝配式建築最為亮眼,杭州園林20cm兩連闆、漢嘉設計、華藍集團20cm漲停,主機闆漲停更是很多。
《每日财報》注意到,最主要的刺激消息是,住建部官網釋出《“十四五”建築業發展規劃》,到2025年裝配式建築占建立建築30%以上,目前各地也出台了裝配式建築發展的支援政策。
事實上,裝配式建築的政策早有政策支援。
2021年10月,國務院印發《2030 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提出“加快推進新型建築工業化,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築,推廣鋼結構住宅”;同期,國務院《關于推動城鄉建設綠色發展的意見》中再次強調“重點推動鋼結構裝配式住宅建設”。
随着各地積極推進裝配式建築項目的落地,大陸建立裝配式建築規模不斷壯大。據住建部統計,2020年全國新開工裝配式建築累計為6.3億平方米,同比增長約50%,占建立建築面積的比例約為20.5%。“十四五”期間,裝配式建築将持續快速增長,預計到2025年裝配式建築占建立建築面積的比例有望達到30%以上。
保障性住房升溫
2021年7 月2日,國務院釋出《關于加快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的意見》(國辦2021“22”号),明确了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賃住房和共有産權住房為主體的住房保障體系架構,并對保障性租賃住房的基礎制度和支援政策進行了規定。根據該檔案,保障性租賃住房主要解決符合條件的新市民、青年人等群體的住房困難問題,以建築面積不超過 70平方米的小戶型為主,租金低于同地段同品質市場租賃住房租金,相關項目可享受土地支援、中央補助資金、稅費減免、金融信貸等支援型政策。
去年12月6日,政治局會議再次提及應“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12月10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應“堅持租購并舉,加快發展長租房市場,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對比來看,2020年經濟工作會議相關表述為“高度重視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加快完善長租房政策。”
從“高度重視”到“推進”,可能表明保障房建設從準備階段進入到落地執行階段,2022年1月20日,住建部工作會議指出:“堅持租購并舉,今年全年建設籌集保障性租賃住房240萬套(間)”。結合近期政府會議多次強調保障房建設重要性,預計2022年建設進度或顯著加快。
根據各省市釋出的保障房建設規劃不完全統計,“十四五”期間全國預計将籌集共739萬套保障房項目,其中2022 年保障房建安投資預計可達2399億元。
保障房是政府主導投資類項目,是響應“雙碳”的重要手段,是引領行業向裝配式、綠色建造、智能建造轉型的重要政策載體。參考以往行業發展經驗,政府會對保障房的裝配化率、綠色建造标準提出更高的要求,形成行業示範标杆,進而加速綠色建築的發展步伐。
是以,保障房有望發揮強大的政策引領作用,推動建築全産業鍊加速綠色化變革。
據住建部的統計資料,2019年全國新開工裝配式建築面積達到 41800萬平方米,較2018年增長44.6%,2015-2019複合年均增長率達 54.90%。裝配式建築占建築業新開工面積之比也不斷提高,2015年裝配式建築占建築業新開工面積之比為1.55%,2019年該比例達8.12%。
裝配式建築在商品房中的應用也在逐漸增加,2019年新開工裝配式建築中,商品住房為1.7億m²,保障性住房0.6億m²,分别占新開工裝配式建築的40.7%、13.4%,合計占比超50%。
2020年,裝配式建築在新開工建築中滲透率已達20%,預計2022、2023年新開工保障房中應用裝配式建築技術的比例分别為70%和80%,除保障房外其他建築裝配式滲透率分别為25%和30%。以此為基礎,2022-2023 年裝配式建築新開工面積将達到6.7和7.6億平米,同比分别增長25%和13%。
聚焦鋼結構
裝配式建築的結構形式主要有三種:裝配式混凝土結構(PC)、裝配式鋼結構(PS)和裝配式木結構,其餘少量裝配式建築采用混合結構。裝配式混凝土結構的造價相對較低,大陸的裝配式建築大約 2/3為裝配式混凝土結構,裝配式鋼結構約占30%,木結構占比較少。
裝配式混凝土結構與鋼結構相比的優勢在于成本,但鋼材由于自重輕、強度大、可塑性強,容易實作較大連續空間結構和設計多樣化,使得鋼結構在機場等場館建築領域具有更為顯著的競争優勢。
裝配式鋼結構的人工費是混凝土結構的60%—70%,對于建築勞工的需求相對更少,建築勞工勞動力成本上升将有利于增加鋼結構在裝配式建築中的份額。與此同時,裝配式鋼結構企業的規模效應提升預計會使鋼結構與混凝土結構的價差進一步縮小。
在鋼結構住宅方面,大陸與發達國家的水準相差甚遠。
國外低層輕鋼住宅體系已較為成熟,美國、日本、澳洲等國家早已在低層住宅中廣泛采用輕鋼結構,日本大量建造的鋼結建構築中90%以上為5層及以下的低層建築,在澳洲輕鋼結構住宅市場占有率為15%,歐洲一些地區也采用了聯排式鋼結構住宅。
從企業類型角度來看,大陸鋼結構企業大緻分為三類,一是以建設施工工程總承包為核心業務,鋼結構主要為系統内部所用的大型央企,如中建科工(中建鋼構)、上海寶冶等;二是鋼結構産品制造、鋼結建構築工程承包等為主業的民營企業,如鴻路鋼構、精工鋼構等;三是中小型鋼結構産品制造企業。
目前大陸鋼結構行業的市場集中度較低,鋼結構行業CR5僅5%左右,而美國排名前三的鋼結構企業市占率為50%以上。
2016年,鋼材價格波動疊加下遊建築業需求低迷,部分小型鋼結構加工企業倒閉,鋼結構行業集中度得到一定的提升。2019年年産鋼結構 5-10 萬噸的企業數量再次出現大幅度下降,随着鋼結構技術标準、行業規範的完善将進一步加速中小企業退出市場,鋼結構行業強者恒強格局可期。
鋼結構企業的商業模式主要有三種形式,一種是客戶提供圖紙,鋼結構企業以制作鋼結構構件為主要業務的制造模式,此種模式的代表企業是鴻路鋼構;第二種是鋼結構企業負責制作與施工、安裝為主的承包商模式,第三種是鋼結建構築總承包模式,鋼結構企業負責鋼結構的設計、制造、安裝等全過程。精工鋼構、東南網架等國内大型鋼結構企業以分包、總承包的模式為主。
對于制造模式的鋼結構企業而言,成本控制和規模優勢是核心競争力,這類企業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