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愛淩這個名字,已經刷爆了微網誌熱搜、微信朋友圈、各大視訊平台。

現在人們談論起谷愛淩已經不是在談論一個運動員,而是在談論一個現象。
她的光環也不僅僅是因為拿了金牌,更因為人們熱情地四處搜刮出她的成長經曆後發現她好像是個“十全十美”的“全能赢家”。
谷愛淩本身是值得吹爆,但「谷愛淩現象」到底是不是什麼好事,現在還很難說。
從目前來看,「谷愛淩現象」給我們的一些啟示,總結如下:
1. 父親在育兒中的估值再一次被降低。
有人說:到處都在講谷愛淩媽媽如何教育孩子,鮮少提及父親,于是網友總結出爸爸在育兒中的渺茫性:
其實這很正常,“喪父式育兒”自古有之,且育兒成功率很高。
往遠的去說:孟子,歐陽修,範仲淹,嶽飛!
說點近的:周傑倫!
我們不能說片面地說“父親是帶娃路上的絆腳石”,隻能說“父親在帶娃路上的作用...你可以自己品......”
有的爸爸就要說了:“看來爸爸不參與帶娃,孩子能成大器啊!那我明天就離家出走吧......”
No!
你們要明确地知道一件事:爸爸不用參與育兒的前提是:媽媽必須是谷愛淩的媽媽,奧巴馬的媽媽,克林頓的媽媽......但我們普通媽媽會是那樣的媽媽嗎?不是,是以爸爸們也不能肆意模仿。
這同時也給了媽媽一個啟示:咱們也不要抱怨爸爸帶不好娃了,如果你自己夠強,那麼離開孩子他爹的你就會如同離開自行車的魚,毫無影響。
如果有影響,說明自己也隻不過是半斤八兩。
是以,「谷愛淩現象」有助于幫助中年夫妻放棄對彼此的怨念,實作家庭穩定和諧。
2. 谷愛淩沒有雙減。
谷愛淩的媽媽每年會帶女兒在中國上課外輔導班,學數學,地點是在海澱黃莊——一個你聽到這名字就想自覺掏出五年聯考三年模拟的地方。
她媽媽說:“來中國上十天課,能在美國頂一年”。
谷愛淩強烈地感受到了中國在考試上的優勢,在網上搜尋教輔書,最後找到的幾乎全是中文版。
這是一個打破中美壁壘的舉動,可以寫本書,名字我都想好了,就叫“美國精英少女靠着在中國上補習班實作了提前一年考進斯坦福”。
但這是谷愛淩運氣好,如果再晚兩年,在中國落實雙減後,她也許就不能靠着在中國學到的數學回到漂亮國去以一敵百了,也不能順利拿到高分提前進藤校了,也就沒有那麼完美的光環支撐了。
但現在,「谷愛淩現象」在中國鋪天蓋地地掀起巨浪,證明了她那自稱“佛系雞湯教育”的媽媽實際上在暗處非常内卷,不愧是斯坦福出來的,永遠有着“斯坦福鴨子精神”。
這個現象會導緻什麼後果呢?直接後果可能會是:
在矽谷以及美國其他華人内卷地區的學而思等教育機構辦學點,可能會因「谷愛淩現象」的蝴蝶效應而遭到美國教委的封殺,或規定其今後周末和節假日不得開辦學科類補習,以避免美國孩子大面積内卷,曆史上稱之為「谷愛淩卷」。
美國孩子怕是也要雙減了。這挺好的,不能慣着他們,讓他們的數學偷偷超越我們。
3. 出身論與精英論。
全家是精英,三代人的努力換一個谷愛淩的騰空出世,這很合理,普通人完全沒必要眼紅,但普通人也應該是以意識到:無論什麼階層,拼才是硬道理。
但在同樣拼的狀态下,出身的圈層已經決定了一些事,這也是不争的事實。
精英們之是以永遠表現得雲淡風輕,是因為他們笃信自己的後代無論如何是會成功的,至少總有一方面會的。
别人叫你躺平,叫你快樂教育,叫你給孩子輕松的童年,你信了,人家有的人就沒信,繼續給孩子報了各種班,投入大量精力财力學這學那,跨時區兩國雙向奔赴地上補習班,每周末驅車8小時帶娃訓練,要當學霸的同時還不放棄舞蹈音樂體育等等精英階層需要會的一切......
谷愛淩在采訪中說自己的媽媽注重她的文化課學習和補習,因為不想讓她成為一個沒有文化的運動員。這深刻地诠釋了家長對“全面發展”的渴求,谷愛淩是幸運的,她的老師肯定不會因為給她多布置了幾張卷子而被舉報。
現在我們終于看到了“下一代精英”活着的雛形,在可以自由選擇學什麼、堅持什麼的情況下,他們更容易成功。學習、競争,永遠是渴望成功者不可能放棄的東西,學or不學不是問題,問題的核心在于能不能自由地決定學or不學。有些人在大刀闊斧地向着更全面的精英方向大踏步,而有些人還在鼓勵學生互相舉報寒暑假哪個同學上了補習班......
大家看到的不光是谷愛淩,恐怕更有「谷愛淩現象」對某些一刀切的巨大嘲諷。
十三姐
魔都高影響力KOL
獨立營運IP「格十三」
旗下公衆号「格十三」「十三姐夫」
著有《了不起的中年婦女》《了不起的中國媽媽》
微網誌@格十三
視訊号「格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