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爾泰和盧梭這兩位啟蒙運動的明星,曾經并肩作戰,後悔不已,但最終未能避免庸俗落入文學之光,攻擊罵、用詞穢語、癡迷,共同上演了一場哲學史的鬧劇。
有報道稱,一對外國夫婦學習哲學,因為一對是黑格爾主義者,一個是反黑格爾主義者,這對夫婦最終分道揚镳,分手并離婚。老百姓聽到這個消息都覺得:這件事太不合理了,編造了。

伏爾泰
其實這件事根本不做,一男一女在一起,起初攻擊差異,都是微不足道的,但随着時間的推移,理性最終會占上風。我們常說"道是不同的,不是為了彼此",這種"道"可以狹隘地了解為性格、觀念、生活方式;
盧梭和伏爾泰的競争,表面上看,盧梭的性格是多疑的、黑暗的、敏感的、低劣的;從本質上講,背景、哲學立場和世界觀的差異最終導緻兩者之間的對立。
伏爾泰比盧梭大18歲,是啟蒙運動中最著名的人物之一。伏爾泰來自富人和富人腰,自掏腰包不知道貧窮的味道,但盧梭來自底層的窮人,一輩子流離失所。
當伏爾泰在各大沙龍裡當魚水放縱享受時,盧梭卻在給人以藩籬之下卑微的尴尬;伏爾泰是女婿的上層階級社會風度,而盧梭則是為了謀生小混混出軌;富家子伏爾泰追求高水準的成功,品嘗白眼盧梭的溫暖,卻熱愛大自然,渴望得到尊重和愛戴。
盧梭
不同的階級,不同的經曆,雖然他們是啟蒙運動的明星,但他們兩人有着"和諧與不同"的思想:
伏爾泰強調理性,重視科技文化,對建設新城市感到興奮,而盧梭則憎恨理性,反技術反文明,向往桃花純天然的複古風格。
伏爾泰希望社會進步,開明的君主制更适合法國,而盧梭則主張打破舊制度,建立共和國。
伏爾泰認為私有财産是不可侵犯的,社會平等很難實作,而盧梭則呼籲消除私有制,實作人人平等。
盧梭是一個狂熱的革命者,伏爾泰是一個寬容的保守派。
總而言之,盧梭的理想反映了社會下層階級為生存而戰的要求,而伏爾泰則代表了社會上層資産階級的思想。
由于哲學立場的不同,伏爾泰抨擊盧梭是"叢林小醜","關于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一書"讓人們在四面八方爬行";有一段時間,兩個人在街上開玩笑,捏着罵咧咧地罵咧咧。
伏爾泰和盧梭都是啟蒙運動的領袖和代言人,混雜在百科全書的圈子裡。伏爾泰和盧梭這對幸福的夫婦,吵了一輩子,但在同一年選擇閉嘴,兩人都在同一年去世。生命不會彼此相遇,但死亡與同一個洞穴一起沉睡。伏爾泰和盧梭在法國聖賢中一起休息。
本文摘自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沒有瘋狂,沒有哲學——西方哲學最歡樂版(音頻圖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