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日報記者 王亮(左),孫春燕 張丹馬
如果說中國文化算是一部傑作,那麼這部電影無疑是一個光輝的篇章,而作為中國電影"國家隊"的長春電影制片廠(Long Film Group),是這部傑作構圖的重要内容。在吉林省的文化版圖中,她不僅是長春一張璀璨的文化名片和城市标志,更是吉林省乃至中國的紅色地标和光影傳奇。
創業、奮鬥和發展的曆史,是中國共産黨曆史、新中國曆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的縮影。她見證并記錄了中國的曆史與現實、發展與進步、苦難與榮耀,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見證了中國新電影。
自76年前成立以來,它已創作和制作了1000多部電影,翻譯了2000多部外國電影,并為中國新電影業培養和輸送了2000多名優秀電影人才。
時間流逝,記憶永遠不會消失;作為中國新電影産業的搖籃和紅色電影的旗幟,一代又一代的長影者一直在時代的接力賽道上奔跑,在戰争之火中播下紅色種子,幫助中國革命勝利;現在,新一代長影人,以一種與時俱進的方式,在重溫曆史的過程中,立足于當下,汲取新的動力,在展現文化自信的同時,貢獻吉林的智慧和吉林的力量。
人才:中國新片的"孵化器"
作為新中國的第一家電影制片廠,長春電影制片廠的前身東北電影公司誕生于戰争之中。1945年10月1日,東北電影公司成立。1946年10月1日,更名為東北電影制片廠,或稱"東影"。從此,黨的電影業,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經受住了戰争的繁榮,在宣傳黨的群衆路線和政策思想,赢得了人民群衆的支援,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955年2月,根據中共中央文化部的決定,東北電影制片廠更名為長春電影制片廠。
回顧長片和中國電影的曆史,長片不僅是中國新電影的搖籃,更成為中國電影機構的"孵化器"和電影人才的"集散中心"。
從1945年10月到1946年上半年,袁牧之、田芳等人加入成立長影社。
1946年8月,以吳仁三為首的延安電影集團抵達東北,豐富了許小兵、吳本利等40多人。
1948年5月,以鐘景芝為首的西北電影工程隊曆時8個月,從晉西北部興縣向東北方向共21人,包括程寅、王岩、蘇雲等。
1948年9月和1949年1月,東北工藝品集團140多人分兩批加入長影。其成員大多是來自延安路儀的作家、音樂家、劇作家、畫家和詩人,包括舒群、沙蒙、嚴義炎、王嘉義、林白、李牧、于蘭、劉光、梁寅等。
1949年2月,東北軍政大學文工兵團70多名成員加入長影,吳寅為首,李孟任政教官,蘇黎為副團長,吳朝迪為政務副團長。1949年9月,由丁舉率領的東北青年工藝美術兵團加入了包括葛雙莊、齊興佳等文藝骨幹在内的長影。
而從1948年12月開始,除了"電影創作"之外,長片也是"支援":1948年底,田芳等人接受了北平電影機構、裝置、人員的成立,田芳擔任導演。此後不久,新聞紀實攝影團隊加入北平影制片廠,錢琦帶領長片新聞集團進駐北銀,随後成立了中央新聞記錄電影制片廠。1949年3月,鐘經智等人赴滬接收電影機構、裝置、人員,成立了上海電影制片廠,鐘經智擔任副導演。随後,長影藝術集團加入上海電影集團,并于1957年成立了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
1958年7月,根據國家有關部門的要求,在常陰的70名藝術技術人員參與了西安電影制片廠在中國西北的成立。同月,其他五支隊伍同時出發,支援廣西電影制片廠、山西電影制片廠、内蒙古電影制片廠、遼甯電影制片廠和黑龍江電影制片廠的建設。1975年1月至11月,常陰50餘人赴川支援峨眉電影制片廠建設。從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中期,大約有20人支援珠江電影制片廠的建設。
據20世紀80年代的統計,自成立以來,長影已在全國扶持了2000多名藝術技術人才。
東方電影廠原廠長蘇群被調任東北大學副校長;接任東方電影廠廠長的袁牧之,調到北京組建電影局,擔任首任導演;而東方電影局總書記陳伯爾也調到北京擔任電影局藝術委員會副局長,而田芳則調任北方電影廠廠長。此後,從東通戈進入北影的還有導演成音、淩子峰、陳強、于瀾、餘揚、葛雙莊等;新中國成立後,長影先後在國内各電影制片廠支援了多位專業人士,如轉入暗影長袁小平、劇團團長徐連凱、導演郭偉、演員李亞林、金笛、何小樹、連文、盧小雅等100多名專業人士。
此外,長影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優秀演員。而衆多知名演員,很多都是從長片一開始就扮演主角,拍攝了著名的傑作,并為普通觀衆所熟知。
田華, 張亮, 王曉軒, 王新港, 田芳, 陳強, 于洋, 葛雙莊, 普克, 梁寅, 郭振清, 方華, 楊麗坤, 黃萬秋, 李亞林, 龐雪琴, 金迪, 張元, 劉世龍, 張連文, 張大式, 王偉, 李莫然, 李仁堂, 陳道明, 陳寶國, 潘紅, 尹平, 蔣文, 王志文, 宋春麗、李羚羊、闫子、顧悅、孫飛虎、黃凱、陸琦、陳紹澤、向美等,可謂輝煌!
"堕落者想念他的樹,喝它的飲酒者有它的來源。
因為人才,中國電影業因為長片這顆種子和枝繁葉茂、興旺發達、經典一代而出。
從接到僞全屏到星山工廠,從拍攝新中國第一部劇情片《橋》到開啟中國電影發展的新時代,在中國電影史上的長影中已經築起了不朽的紀念碑。開創了中國新電影史上的"七個第一",即第一部多集新聞紀錄片《東北民主》,第一部木偶片《皇帝之夢》,第一部科教電影《防疫》,第一部卡通片《中遊》,第一部短篇小說片《任他打老蔣》,第一部劇情片《橋》和《普通士兵》的第一部譯本, 為新中國電影産業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
在新生的中國電影開拍初期,常音雄風創作了《上甘陵》《白發女人》《劉呼蘭》《趙一曼》《英雄與兒女》《冰山上的訪客》《董淑瑞》《平原遊擊隊》《正午風雲》等經典電影,展現了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的鮮明主題。
一句話:中國電影人的精神譜系
在長片各個曆史時期形成的優良傳統和寶貴精神,已成為中國電影産業的重要推動力。創作黨和人民需要的優秀電影,為中國人打造精神家園,是這位長影76年的信仰和藝術追求。
東北電影制片廠黨前總書記陳伯爾在故事電影制作動員大會上宣讀了一段話,讀到今天還在沸騰的鮮血、激情——"今天,黨需要我們立即創造新的中國電影産業,人民、國家需要我們快速制作自己的劇情片,完成這樣一項艱巨的任務, 會有很多困難。但是,共産黨人決不會向困難低頭!我們要用堅強的黨性,克服各種困難,努力完成人民、黨和國家賦予我們的光榮任務!"
曆史選擇長影,長影也回饋曆史。開拓邊疆的創業精神,無論戰火在哪裡襲,電影都秉承着"立足之地、拼搏、精益求精、超越自我"的"小白築"精神,"忠于使命,敢為先",堅持不可動搖的雙重發展,推動電影産業做大做強的奮鬥精神, 成為一座紅燈塔,永遠激勵着長期電影人、中國電影人銳意進取。
《小白宮》曾經是長期電影劇本創作的搖籃,禾澄、林諨、沙蒙、馬瑜、白欣、林農、毛渭、張天敏、俞敏、雷振邦、張儌昌等許多熟悉的電影編劇、音樂家,在此須獻創作,辛勤努力,創造了上百個優秀的劇本和長期的經典電影音樂, 是中國電影人向往和仰慕這座寺廟的産物。長銀依托"小白樓精神",建立了自己獨特的影文劇本制作體系和機制,同時也鑄就了長片作品的傳統和風格。
這些寶貴的精神,承載着長影人的第一顆心和使命,是76年長影發展過程中最清晰的脈絡,最明亮的背景色彩,最恒定的色調,是長影人始終與時代發展同頻共振、成長和成長的制勝法寶。這些寶貴的精神,不僅是長影藝術家的忠誠承擔和黨的性格的生動展現,更是幾代長影人的血脈傳承的風骨和性格,引領着長影新時代的振興和發展,将聚沙聚集到塔、城、中、新、長影的新時代、長影、長影、長影 荊棘,力量的源泉。
改革開放幾十年來,《長影》堅持紅色基調,把握時代脈搏,秉承"為時代而歌、為人民歌唱、為民族鑄魂"的方針,不斷發展創作主題,增加電影風格,湧現出一大批如《建國大》。《重慶談判》《七大事件》《人到中年》《蔣翠英》《辛亥革命》《大太陽》《信仰兄弟》等優秀影片,成為凝聚民族精神、引領時代前進的精神力量。
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來,長期電影人回顧形勢,站在全國乃至世界電影産業的高峰,規劃電影産業發展,從全球視角探索中國電影發展新路徑,實施電影創作與電影企業兩輪發展戰略。長影已成為新時代展現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和陣地。堅持以紅色傳承為主基調,以人為本的創作指導,用影片演繹奮鬥的價值和幸福的意義。拍攝了《繩道博士》《老阿姨》《守護者》《黃年》《楊景宇》等多場歌唱晚會,歌唱祖國,歌唱人民,歌唱英雄的主旋律,以現實為主題的優秀影視作品,傳遞正能量,發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六大理念:重塑新時代的"長影"
面對發展機遇,長影人要延續長影精神和優良傳統作為自己的責任,加強黨的需要,我有高度的自我意識,推動長影的快速發展,大發展。
面對"十四五"規劃以及黨和人民賦予電影國有企業新使命的新要求,作為目前和未來推動振興和發展的基本戰略和重要後繼,常陰提出要強化"六大電影制作理念":強化"以工作為本"的觀念,推動"長影制作"從高原走向巅峰, 強化"産業助影"理念,為振興主業提供強有力的經濟支撐,強化"人才與影子"理念,注重振興長影發展基礎,強化"技術強影"理念,不斷滿足時代電影市場的需求,強化"開膜"理念, 着力提高對接市場、整合資源能力,強化"黨建有影"的理念,将加強政治建設要求付諸實踐。
根據六大概念,長銀正積極與國内外電影制作機構合作,廣泛聯系,加強合作。堅持以人為本的創作導向,把握新時代的要求,"國家隊"角色思考和規劃創造性工作,貫徹新的發展理念,緊跟時代潮流,在遵循藝術規律的前提下,研究把握中國電影的發展趨勢,深入研究電影市場和人們的審美需求, 從故事内容、呈現技巧、拍攝技巧、營銷手法等方面不斷探索和創新,努力提升作品的精神面貌、思想深度和情感集中度,提高講好故事的能力,找到觀衆的"火點",用更多的彰顯中國精神和中國力量的精銳力量回饋時代, 奉獻給百姓,讓"長影産品"這塊金色招牌煥發活力。
2021年9月25日,由龍影集團領銜的電影《瘋狂的731》在青島東方影業正式開播,将"讓曆史說話",讓全世界人民深刻領會那段真實的曆史,以曆史為先導,堅定捍衛世界和平,維護人類健康的意志和力量;
10月29日,由長影集團制作,以"決勝脫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藍圖,以壯麗的時代背景為藍圖,展現青年創業青年回歸的青春、激情、鮮血、愛情、幽默電影《青春如善回》也将正式登陸國家醫院線;
電視劇《山谷鼓》和《霹靂嬌娃》正處于前期制作階段,即将上映;電影《漢藏鑄魂》《東北夥伴》完成後期制作;而電影《新冰山上的訪客》正處于籌備初期。
經曆了曆史的輝煌,蛻變的痛苦,也經曆了重生的改革,時代賦予的機會。長影成立76年來,一直以來一直以"國家隊"的意識去思考中國電影産業的發展,長片每部電影都處在中國民族電影的地位,始終堅持濃厚的民族電影情懷。
站在更高的曆史起點上,面對新的曆史機遇,長影正在凝聚振興發展的動力,邁向曆史的新篇章,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