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港澳高速河北保定服務區,迎來農曆牛年最後的忙碌時刻。
上午10點,灰蒙蒙的天色中,一輛輛新能源汽車呼嘯着從高速上開下來,穩穩地停在服務區的充電樁前。早來的車主熟練地用左手拿充電槍,右手拿手機掃碼,過程不到1分鐘光景,然後迅速帶上同行的家人進服務區大廳休息,都不願在零下的戶外久待。
當然,車裡也不能多待,他們都知道充電時車不熄火容易虧電,可能帶來無法啟動車輛的後果。
這是距離北京約190km的一個服務區,也是春運期間,多數從北京開出來的新能源汽車,要補電的第一站。春運賦予了電動汽車特殊的意義,大部分車子後備廂都被行李塞滿,每輛車也座無虛席,與車主同行的還有其父母、妻兒。
從北京到這裡,不到200km的路程,不少新能源車的續航至少要消耗380km。這對于絕大多數官顯續航在500km的新能源車主來說,要想開長途,差不多就到了該補電的時候了。
寒冷的冬季,加上春運期間擁堵的高速公路,始終是新能源汽車的“命門”。電量不足、争搶電樁、排隊過長等現象層出不窮。2021年春運,曾有車主因堵車耗盡電量被“困”于高速隧道,數小時後才等來救援。
如今,2022年春節臨近,一切還在繼續。
“官方續航就是個笑話”?
從北京到山西運城,張甯返鄉之程充滿了曲折。
“900km的路程,導航提示我路上補電2次就能到家,但沒想到電池太不管用,充了5次才到家。”張甯越想越氣憤,于是他和妻子決定,明年春節将車留在北京,返鄉則延續之前的習慣,坐飛機或火車回家。
2021年末,根據懂車帝在零下20度的氣溫下對41款主流新能源汽車續航的測試結果來看,超過74%的新能源車實際續航未能達到官方續航一半的标準,這與此前幾年的結果相差不大。
張甯對這一問題早有預期,在夏天,他的小鵬P7能跑500km以上,但是到了冬天,該車的實際續航不超過400km。
如果不是冬天,張甯對自己的這輛P7很是滿意。2021年年中,張甯終于擁有了人生中第一張北京新能源牌照。這個時候的他,對新能源汽車已有較大的改觀,不再執着認為燃油車“YYDS”。在和妻子一番精挑細選後,他們選擇了小鵬P7,官方标注的續航為670km。
剛提車不久,張甯其實開車回過一次老家。8月的回鄉高速上,他從容充電2次就到家了,耗費時間未超過3小時。但這次的春運,與夏日那次旅程大相徑庭。
受天氣寒冷和高速擁堵的影響,到了保定,不足200KM的道路,已耗費P7過半的電量。保險起見,張甯果斷選擇在保定服務區充電。
保定服務區充電開始排隊
這樣做的結果是,張甯當晚隻能趕到太原。考慮到孩子的身體健康,一家三口不得不在太原住上一晚,次日再往家趕。
P7冬季續航表現已成為不少車主的“心病”。過去的30天裡,車質網上顯示關于小鵬P7的投訴共有10條,其中有3條涉及“續航裡程虛标嚴重”問題,甚至有車主稱670km的續航都跑不到300公裡。而在各大汽車論壇上,P7的續航多次被網友戲稱為“續航快樂表”。
就當張甯還在保定服務區充電時,距離其大約70km的定州服務區,方娜同樣遇到了續航縮水幅度大的問題。
方娜在2021年11月提了一輛歐拉好貓,用于上班代步,官方宣稱續航能達到500km,她不知道好貓是否真能做到,畢竟它的“用武之地”僅限于河北滄州市區。
和張甯不同的是,她家住河北石家莊新樂,回家路程還不足250km,“就算冬天車輛的續航打個5折,也足夠開回家吧。”
現實總比想象來得艱難,好貓駛出滄州200km,續航就開始告急,表顯剩餘60km。無奈的她,隻能選擇離最近的充電站補能。
她的運氣不太好,離她最近的高速充電站有3輛車在排隊。雪上加霜的是,該充電站一共4個直流充電樁(快充樁),其中有1個樁顯示裝置故障。最終,方娜原計劃2個半小時的回家路,她實際用時4個半小時。
據《鳳凰WEEKLY财經》觀察,在方娜排隊充電期間,共有6輛電動汽車駛入其所在服務區,不過最後都因排隊“陣容”,而駛向了下一個服務區。
“等電池實際續航能達到700km,我才會在春節選擇開電車回家。”一自駕回家的燃油車車主如此表示。
“充電1小時,排隊4小時”
相比于北京、天津周圍的“小打小鬧”,南方才是電動汽車春運排隊的“重災區”,“排隊4小時”的現象依然嚴重。
在廣東惠州做房産中介的李明,受到疫情的影響,決定今年開電動汽車回江西老家。他的車是AION Y,官方稱續航能達到600km。
為了能早點到家,1月25日早晨6點半,他就開始往家趕。按照他的設想,這個時間段已經錯開了春運返鄉高峰期,高速上擁堵不會很明顯,充電也比較容易。但他沒想到的是,不少自駕返鄉的車主也抱有同等期待。
早在1月19日,廣東省交通運輸廳就發過預警:春運期間,高速公路車流整體會上升約6%,尤其在臘月二十三(1月25日)、二十四(1月26日)會出現高峰。在高峰出行時段,一些交通量比較繁忙的路段可能會出現交通擁堵、充電樁緊張的情況。
上述預測情況,無一例外都在李明身上發生了。
700km的路程,導航預計需要9小時,算上充電、休息時間,李明計劃晚上8點到家,2年未見的母親已提前準備好一桌菜為他接風洗塵,但計劃趕不上變化,他的“接風洗塵”宴等到第二天才吃上。
“路上堵車讓續航直線下降,導緻我這一路充了4次電:有個服務區排隊人數已經超出充電站停車區域,大多數是開車回家的司機,使得我充電等了4小時。”李明感歎,“說到底,我對充電樁和電車數量預測還是太過于樂觀。”
江西贛州一高速服務區充電排隊情況
李明的遭遇不是個例。據《鳳凰WEEKLY财經》觀察,不少從廣東、上海返鄉的電動汽車車主都遇到過上述情況。
據央視财經報道,國網智慧車聯網平台分析,從高速公路日充電量走勢看,預計今年春節期間最大日充電量将達到140萬千瓦時左右,比去年增長近一倍。充電量翻倍,意味着高速上的新能源車大幅增長。
例如在有“網紅高速服務區”之稱的湖南衡陽耒陽服務區,該服務區充電站在節假日總不缺少客流量。今年春運期間,該充電站多次發生2小時以上排隊現象。在一個150人的返鄉車主群裡,有不少于5人在群裡呼籲同路線車主慎重選擇該站點。
因為長時間的排隊,也導緻該充電站在近日發生過多起搶占充電樁的行為。
1月26日,有網友上傳了一段“一電動汽車公開搶充電樁”的視訊。視訊畫面顯示,一輛廣汽豐田電動車趁其中一個充電樁換車充的空隙,直接驅車從排隊長龍末端至第一位。
《鳳凰WEEKLY财經》了解到,視訊拍攝者為排隊中的一員,其已排隊2小時,而搶占充電樁的車主聲稱趕時間,沒有排隊就開車上前充電,激起現場排隊者的憤怒。當時處于深夜,沒有從業人員能施以援手。不過據視訊拍攝者稱,最後在排隊車主的團結下,成功“趕跑”充電樁搶占者。
值得一提的是,在1月23日,類似事件也在該服務區發生過。針對上述事件,記者向耒陽服務區緻電求證,截至發稿,官方未給出回應。
針對上述情形,有“經驗豐富”的車主支招:“每個樁排隊人數超過2個,你們就應該下高速找最近的超充樁,絕對比排隊快。”
檢修速度趕不上損壞速度
近年來,新能源汽車技術的提升、基礎設施的建設,極大降低了新能源汽車使用者短途出行的成本,也使得新能源汽車的口碑逐漸向好發展。
但值得注意的是,節假日期間長途出行仍是新能源汽車(電動汽車)的短闆。回顧2021年,不管是2021年春節遇上的“電車沒電趴窩高速”,還是2021年國慶期間發生的“8小時車程花16小時”,這些事件背後存在的問題至今都未能得到解決。
在車主們看來,今年的春運“舊景重制”,除了電動車輛多、冬天續航少等原因,更主要的原因還在于站内充電樁少、裝置充電慢、充電樁損壞速度過快。
據《鳳凰WEEKLY财經》線下探訪,從北京至石家莊(京港澳高速)的路上共有9個高速服務區,e充電APP上顯示,每個服務區配備4個充電樁。記者在探訪期間,發現有4個服務區有排隊情況,而這4個充電站内均有充電樁發生故障。
充電樁線下顯示故障,但APP上顯示正常
其中,在到達保定望都服務區後,記者發現還有1個閑置樁,其中1個顯示裝置故障,另1個顯示正常,但充電槍被人丢棄在地上。當《鳳凰WEEKLY财經》拿起被丢棄的充電槍進行充電時,發現充電樁顯示連接配接不上電動汽車。在記者數次嘗試後,該充電樁顯示服務暫停。
有一長期跑長途客運的車主稱,自己時常看到充電槍被人亂扔的現象,他認為這是高速服務區充電樁容易出現故障的原因之一。
此前,《鳳凰WEEKLY财經》記者曾報道過,高速充電站存在充電速度慢、每個充電樁輸出功率不統一、線上線下資訊不對稱等問題(詳情點選《公共充電樁,“裝”不下去了》),如今,幾個月過去了,上述問題依然存在。
“1個小時充電不到40%,等到車輛充滿電豈不是需要3個小時,這個充電速度太讓我惡心了。”一位急于回河南老家的岚圖車主,一邊在高速服務區來回踱步,一邊向記者表達他的焦慮。
目前,“增加充電樁數量”、“更換老舊充電樁”是返鄉車主們的一緻呼聲。
“建設、維護高速服務區充電樁的成本很高,企業解決問題一蹴而就不現實。春運所帶來的問題,需要各地區落實政策,同時充電企業要做到錯峰引導,車企也要不斷提升新能源汽車技術。” 乘用車市場資訊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目前已經有部分民營充電企業加入這條賽道,未來節假日充電焦慮問題會逐漸得到緩解。
據了解,為緩解2022年高速充電焦慮問題,廣東廣州、内蒙古、湖北黃石、福建泉州等地區在春運期間集中投放了充電樁、應急充電倉、應急充電車等設施,也有部分地區提前對轄區内高速充電樁進行摸排修檢。
目前,已有部分民營企業欲通過自己的力量為春運做貢獻。例如小鵬汽車為緩解春運壓力,在京港澳沿線南段6個高速出口附近設立充電服務站;此外,蔚來在部分高速服務區也設立了換電站。
在新一年的努力下,明年春運期間還會出現“搶樁”、“充電等4小時”的現象嗎?
作者|龔宸芫
編輯|張轶骁
本作品的著作權等知識産權歸【鳳凰WEEKLY财經】所有,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享有本文的資訊網絡傳播權,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